17《爬天都峰》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7《爬天都峰》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0 19:3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爬天都峰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9个生字,会写“假日、抬头”等词语。
2.知道可以按照一定顺序写事,了解文章是怎样把“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3.通过人物对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在相互鼓励下坚定信心的,并感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重要性,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把“我”爬向峰顶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感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认读生字,可以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集中识记。可以组成词语“石级、铁链、攀登、照相、辫子、笑呵呵”进行认读,可以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牢记“辫”字的中间部分。
要求会写的生字,可以在每课结束时集中指导。简单的字放手让学生自己写,容易写错的字和难写的字要有针对性指导,还可以归类指导,提高效率。如“颤、攀、鲫”等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
阅读理解
课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可以先让学生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梳理课文内容。抓住课文第2~7自然段,勾画描写“我”爬山前的心理的关键词句。接着,提示学生关注“我”与老爷爷的对话,注意感受语气。然后引导学生默读第6自然段,圈画表示动作的词语,一边读一边想象“我”爬山时的姿态,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爬上峰顶的过程写清楚的。
积累运用
“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就是对人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在记叙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加入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就会使描述更加具体、生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作者资料和有关黄山天都峰的视频、图片、文字介绍等。
学生准备:1.借助字典,预习课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9个生字,会写“假日、抬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导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都峰是黄山的主峰之一,险峻陡峭。天都峰高而陡,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令许多游客望而生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跟着文中的一老一小一起去爬一爬天都峰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了解作者。
 黄亦波,1937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0年参加工作,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艺家协会。
3.介绍天都峰。
 天都峰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东南部。黄山主峰之一,海拔1810米,为黄山诸峰之冠。沿磴道有童子拜观音、天上玉屏、仙人飘海、天桥诸景,以鲫鱼背最为险峻。峰顶平坦,石壁有“登峰造极”大字石刻。极目云天,风光无限。唐代诗人缪岛云初登天都,留下诗篇《登天都峰》: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暝,岩间宿锦鸡。
设计意图
教学时由介绍天都峰入手,出示课件,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
2.学生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4.指名朗读词语,教师正音。
 假日 抬头 云彩 石级 发颤 年纪 奋力 猴子 鲫鱼 纪念 辫子
笑呵呵 鼓舞 居然 汲取
5.指导难书写的汉字。
提示:“攀”中的“爻”与“手”居中,双“木”对称,“大”撇捺伸展;“猴”右部不要多写一竖;“念”上部不要写成“令”。
设计意图
中年级的学生应该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所以,教学中重点提示易错的生字,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块三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预设:
课文主要写了在假日,“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事。
2.讨论: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因为天都峰高且陡,难于攀登,用“爬”更能体现出费力和艰难。
3.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叙述顺序,画出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句。
明确课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引导学生明白,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必须注意叙述顺序。
板块四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过渡: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我”开始不敢爬,最后竟爬上去了。那么,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积累其中的好词佳句。
设计意图
布置字词作业,巩固扎实基础。留下存疑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2.通过人物对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在相互鼓励下坚定信心的,并感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重要性,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呢?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板块二 议读文段,深入探究
活动1 体会心理、语言描写,交流汇报
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爬山前“我”是怎么想的?说明了什么?
 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真叫人发颤!
课文通过心理描写,点明了天都峰高的特点,说明了“我”爬天都峰前对自己的怀疑,体现了“我”缺乏自信、畏惧、害怕、退缩的心理。
2.找到文中“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这一老一小的对话中,对对方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天都峰,充满了怀疑、惊讶,但其实也是对双方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的敬佩。
预设2:
从中我们感受到“我”和老爷爷都从对方身上得到了鼓舞,得到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指导朗读人物对话。
活动2 体会动作描写,品析评议
1.“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从“我”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预设1: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这句话用了一个极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一会儿……一会儿……”表现出了“我”勇往直前的样子。
预设2:
从“我”的动作,以及课文中“奋力”“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我们既能感受到爬山的不容易,又能体会到“我”不怕困难,想要爬上顶峰的决心。
3.模仿动作,提升感悟。
设计意图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是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抓住这几方面,作者把重要内容写得非常清楚。所以,学习时,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品析评议,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法。
板块三 深化理解,提升感悟
活动1 再读课文,感悟心理
1.“我”最后爬上峰顶了吗?
2.文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交流探究。
预设:
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缺乏自信,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
与老爷爷交谈后,“我”深受鼓舞,变得不再犹豫,充满自信。
最后,“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奋力向上爬,终于战胜了困难,爬上了天都峰。
活动2 带入角色,提升感悟
1.爬上峰顶后,品读“我”与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我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2)在讨论中应该让学生注意两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因为他们正是从对方身上得到了鼓舞,汲取了力量,才爬上了峰顶。
2.对比两次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的含义,“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从对方的身上汲取力量的?
预设:
“汲取”的意思是吸取。从文中“我”和老爷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一老一小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所以说他们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而汲取的力量就是“勇气”。
4.你从爸爸的话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大胆发言,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收获。
预设: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当困难来临时,不要畏惧、退缩,要勇敢地面对,要学会从他人的身上汲取信心和力量,让我们逐渐变得坚强。
设计意图
体会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写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这样安排更有助于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
板块四 整体回顾,积累延伸
活动1 回顾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活动2 迁移学习,综合运用
1.过渡:“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就是对人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描写。在记叙事情的时候如果能加入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就会使描述显得具体、生动。
2.写一写:
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你能将最近发生的一件趣事记录下来吗?写清楚你是“怎样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并写出一些心得感悟。
3.拓展积累。
(1)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拿破仑
(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3)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4)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
设计意图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来学习语文。先整体回顾课文内容,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然后读写结合,延伸、拓展语文的学习空间。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爬天都峰
用 时
3~5分钟
活动内容
找一找描写“我”爬天都峰的相关词句,结合关键词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顺 序
关键词句
我的体会
爬天都峰之前
爬天都峰中
爬上天都峰峰顶后
★活动建议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爬天都峰的句子,摘抄关键词句。
2.小组交流,结合关键词句体会“我”的感受。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爬天都峰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学内容
熟读课文
1.本文共有(  )个自然段。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写出加点的生字的读音,再把词语正确地读两遍。石级(  ) 铁链(  ) 发颤(  ) 小辫子(  )攀着(  ) 纪念(  ) 猴子(  ) 鲫鱼背(  )2.描一描本课的生字,尽量把字写得正确、工整。3.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相信(xiānɡ xiànɡ)  相片(xiānɡ xiànɡ)  
互相(xiānɡ xiànɡ)
4.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笔陡  发颤  白发苍苍  奋力  纪念  鼓舞  汲取(1)我们班参加接力赛跑的同学个个(     )向前冲,终于为班级争得了荣誉。(2)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从别人身上(     )力量。
内容感知
  课文写____________里,爸爸带“我”去____________爬____________,“我们”在山脚下遇到一位____________,“我”和____________一路上互相鼓励,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峰顶的事。
资料搜集
1.搜集天都峰的资料。2.搜集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
阅读质疑
1.老爷爷为什么要和“我”一起爬天都峰?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