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0 19:4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及延安精神的内涵。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的原因。
2.理解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7个。提醒学生注意“笋”是平舌音,“炕”是后鼻音。字形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识记,如“惜—昔”“抗—炕”“但—旦”;“昔、旦”也可以借助语境,结合词语“昔日”“一旦”识记。
朗读指导
这首现代诗全诗押韵,多处采用了工整的句式,声韵铿锵,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将朗读诗歌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适当突出每小节第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读出诗歌的声韵美。还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并注意使用恰当的语速和语调。如第1小节,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燕子春归,小树在雨露和太阳下拔节的情景,用稍慢的语速,较平的语调试着朗读;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雨露、太阳”这四个词时,语气加重,稍作强调。
阅读理解
先让学生带着学习提示的问题自己读,自己寻找答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难懂的词句,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另外,让学生找找诗歌第3、4节中形成对比的事物,引导学生明白,今天的发展变化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是延安精神的持续作用,我们不应该忘却延安精神,从而理解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
积累运用
积累诗歌中句式工整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了解延安精神,理解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不忘却延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诗歌的写作背景。
2.准备关于南泥湾的歌曲和延安的相关图片。
3.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诗歌。
2.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介绍背景,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这个地方吗?延安不同于别的地方,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地位。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去追寻延安吧!
2.板书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齐读课题。
3.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聆听教师简介,了解延安。
 延安市,简称“延”,陕西省地级市。延安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顺利到达吴起镇,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延安精神。延安也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4.过渡:我们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也是教师教学的开端。教学时,用问题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背景介绍可以借助影像、图片直观地展示延安,让学生通过画面去了解延安,减少学生学习本课的年代感。
板块二 初读诗歌,合作识字
活动1 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1.教师示范读诗歌,学生听准字音,注意停顿。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通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3.思考:诗中写了诗人在追寻什么?
活动2 再读诗歌,小组识字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
 延安 昔日 雨后春笋 茅屋 土炕 一旦 明媚
2.小组内自学自检生词,出示活动要求。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理解词语,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
(2)小组成员之间互读词语、互相纠正。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每组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
(1)“笋”是平舌音,“炕”是后鼻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可采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识记汉字。“惜—昔”“抗—炕”“但—旦”。
(3)“昔、旦”也可以结合词语“昔日、一旦”识记。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例如:看图片认识“镢头”“土炕”“茅屋”,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昔日”“奥秘”。
 [昔日]往日;从前。[近义]往日。
[镢头]刨土用的一种农具,类似镐。
[茅屋]屋顶用茅草、稻草等盖的房子,大多简陋矮小。
[土炕]北方一些地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
[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近义]秘密。
[脊梁]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体中起中坚作用的人。
4.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6.过渡:诗中多次提到“追寻”,作者是在追寻什么?让我们一起学习诗歌的第1节。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让学生读准生字新词,对重点生字“笋”“炕”,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自主识字,扫清生字障碍,为朗读诗歌打下基础。教学中重视范读,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将学生带入情境。
板块三 品读诗歌,体会延安精神
活动1 自由朗读,体会交流
(一)学习第1节诗歌。
1.自由读第1节诗歌,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歌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1)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燕子对春光的追寻与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2)仿写第1节诗歌。
 像______________的鱼儿,在追寻________________;
像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追寻________________。
3.指名朗读,全班齐读第1节诗歌。提示:要读出急迫感。
4.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5.尝试背诵第1节诗歌。
(二)学习第2节诗歌。
1.自由读文,说说这节诗歌都写了哪些事物。
2.出示“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的老照片,简介时代故事。
3.思考:作者是单纯地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个地方吗?作者真正想要追寻的是什么呢?本节诗中的“你”指的是谁?
4.教师简单介绍诗歌中四处有代表性的地方。
在这里,作者借延河的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来指代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延安精神。
5.小组齐读诗歌第2节。教师提示朗读时的节奏和语气。(关注排比句、押韵,朗读语气越来越强烈,语调越来越高昂。)
活动2 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卡
1.出示课堂活动卡设计。
 
自学第3、4节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诗歌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小节诗中哪些事物形成了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第5、6节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用波浪线画出诗歌中的反问句,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对比说说:哪句更好?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追寻信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寻温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寻光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
(1)朗读诗歌,圈画描绘昔日的和现在的延安的诗句。
(2)组内交流,完善课堂活动卡。
3.全班汇报交流课堂活动卡内容。
(1)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高楼大厦、家用电器、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
(2)这两小节诗中哪些事物形成了对比?
①今日的“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与昔日的“茅屋”“土炕”形成对比。
②今日的“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与往昔的“老牛破车”形成对比。
(3)找出诗中的反问句,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对比:哪句更好?好在哪里?
(4)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
 ①“追寻信念”是指(解放全中国)。
②“追寻温暖”是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③“追寻光明”是指(有了延安精神,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才有希望)。
活动3 指导朗读,深化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3~6节。
2.交流体会诗人是怎样追寻的。
(1)出示诗人创作的背景:
 1974年,诗人到延安采访,看到人民的生活依然比较困苦,心里难过极了,归来后写了一首诗——《延安,我为你哭泣》。
1991年,诗人再次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宝塔山等地。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便创作了这首诗《延安,我把你追寻》。
(2)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3.小结:诗人看到了延安由贫穷到富有的变化,心情无比激动。诗人知道使延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就是诗人追寻的——延安精神。
设计意图
比喻、排比、借代的修辞方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修辞方法的妙处需要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了解。教师要以朗读为基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延安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会作者对延安精神的无限追求。
板块四 总结回顾,拓展交流
活动1 总结全文,深化思考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说一说:你认为“延安精神”都包括什么?
预设: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要提倡艰苦奋斗。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把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
活动2 课外拓展,交流深化
1.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2.饱含感情地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设计,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全文的同时,还要结合课内学习内容适时寻找恰当的话题引导学生交流,发现身边的“延安精神”,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自己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用 时
5~7分钟
活动内容
自学第3、4节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诗歌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小节诗中哪些事物形成了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第5、6节诗歌,回答下列问题:1.用波浪线画出诗歌中的反问句,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对比说说:哪句更好?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追寻信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寻温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寻光明”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建议
1.认真读一读第3~6节诗歌,按要求画出相关词句,完成活动卡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卡内容,并根据同学的建议,完善活动卡内容。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学内容
熟读课文
1.诗歌共有(  )个小节。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诗歌。
预习字词
1.给本课的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再读一读。A.dàn  B.kàng  C.sǔn  D.máo  E.yán  F.xī延( ) 昔( ) 笋( ) 茅( ) 炕( ) 旦( )2.选择能组成词语的生字,画“√”。(夕 昔)日  一(旦 但)  (延 廷)安
明(媚 湄)3.读课文,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的小树    (    )的茅屋    (    )的土炕(    )的脊梁    (    )的理想    (    )的春光4.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并选词填空。翩翩 镢头 辉煌 明媚 雨后春笋 满目琳琅 毫不犹豫 顶天立地(1)商场里的家电商品(     )。(2)春天来了,到处是一派(     )的春光。
内容感知
1.课文是一篇(   )。A.散文    B.诗歌    C.歌词2.课文通过追寻延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资料搜集
1.搜集南泥湾的资料。2.搜集杨家岭的资料。
阅读质疑
1.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