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盘古开天地
教学目标
1.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睁、翻”等15个字,会写“睁眼、黑乎乎”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故事的神奇,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3.了解故事的开头、经过和结局,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交流对盘古的感受,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盘古开天地的过程,能说出课文中神奇的地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认读生字中形声字较多,可借助形声字声旁表音的规律读准字音,借助形旁了解字义。“肢、躯、液”的读音与声旁相同,“劈”的读音与声旁相近。“丈”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丈量,在本文中是长度单位的名称,还可用作对成年或老年男子的尊称。“隆”形容盛大、程度深,可以借助文中词组“隆隆的雷声”或联系生活如“生意兴隆”来理解和识记。“浊”可借助熟字识记,如,浊—烛—独。另外,要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如,“浊、丈、肢”是翘舌音;“液、肢”是整体认读音节。
指导书写时可以按照字形结构归类呈现。
第一类,左右结构。“睁、缓、浊、撑、竭、液、滋”,要写得左窄右宽。“缓”字右半部分不是“爱”而是“爰”;“竭”字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右下部分里面的“人”,捺改为点,最后一笔为竖折。
第二类,上下结构。“斧、劈、累、奔、茂”,书写时要注意两部分的不同比例。“累”字的下半部分是“系”字少一撇;“奔”字上半部分的“大”横要写得短,撇和捺要舒展,下部分的“卉”字,“十”要写小些,“廾”要托住“十”字,最后一画是悬针竖;“茂”的下半部分是“戊”,不要漏掉斜钩上的撇和最后的点。
文中“混沌、巍峨、精疲力竭、奔流不息”等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根据“奔流不息”拓展“~~不息”类的词语,体会其表达“~~不停止”的语义。
朗读指导
课文故事性较强,语言朴实流畅,但和学生的认知差距较大。适合通过朗读想象画面,感受故事的神奇。
学习第2自然段时,指导学生读出神奇的变化,“轻而清”要读得轻柔,“重而浊”可以适当加重语气,“缓缓上升”“慢慢下降”语速放慢,边读边想象画面。学习第3、4自然段时,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盘古在撑起天地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神奇的变化,感知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第5自然段可配乐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再通过师生合作读、男女生轮换读等方式,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读出“风、云、太阳、月亮、江河、雨露”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读好排比句,情感要强烈一些,突出盘古的高大形象。
阅读理解
在了解盘古是怎样创造这个美丽的世界时,可以借助插图梳理课文内容,明确四幅插图所表现的“混沌中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为万物”的过程,并找出文中与图画相对应的段落。
在梳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神奇的想象。通过学习第2自然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找出句子中的反义词“轻—重”“清—浊”,结合生活中“羽毛与泥土”“清水与污泥”等经验感知理解,想象天地形成时轻重、清浊分离的奇幻过程,再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进一步体会。学习第5自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盘古化为万物的神奇画面,并启发学生模仿课文“他的……变成了……”的句式,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为突破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引导学生借助重点词句了解盘古开天地的具体过程。同时,在品读语言文字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盘古勇于开创、勇于献身的精神。
积累运用
文中“精疲力竭”和“奔流不息”两个成语值得学生积累,可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同时拓展形容疲劳的四字词语“筋疲力尽、疲惫不堪、身心交瘁、人困马乏”等;积累“~~不息”类的词语,如“川流不息、烽鼓不息、经久不息、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等。
课文中神奇的地方有很多处,引导学生积累富有想象力的句子,并适当仿写,读写结合。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作文,可将寻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阅读方法积累下来,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当中。同时,一边读一边想象对学习神话也是非常好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
2.搜集盘古开天地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搜集盘古开天地的相关资料。
2.初步了解中国神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劈、浊”等7个生字,会写“缓、滋、累”3个生字,会写“黑乎乎、翻身”等词语。
2.借助课文内容和插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其中的神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活动1 通过熟知的神话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哪吒、嫦娥的图片。
2.同学们认识他们吗?他们是谁?
3.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指名说。
4.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这样动人的故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
称——神话。
神话故事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的虚构故事,属于民间文学,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活动2 初识盘古,导入新课
1.在众多神奇人物中,有一个用利斧劈开了天与地的巨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神奇的人物是谁吗?(学生答:盘古。教师板书课题,齐读。)
2.有谁了解《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可以给同学们讲一讲。说一说: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他是怎样开天地的?结果怎么样呢?
预设:因为天地混沌一片,盘古用巨斧劈开天地,用身体支撑,分开天地,最后他的身体化为世间的万物。
3.简介作者。
袁珂,本名袁圣时,作家,生于1916年。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等。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引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文前先让学生回答三个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出故事的主线,为学生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提供抓手。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出示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互读互查,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3)播放音频:盘古开天地课文朗读。正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劈 浊 丈 隆 肢 躯 液
(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些字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预设:用熟字换偏旁和字歌识记“浊”:用角去接“触”,取火点蜡“烛”,搅水变浑“浊”,一犬很孤“独”。
用形声字规律识记:“肢、躯、液”的读音与声旁相同,“劈”的读音与声旁相近。
(3)生字复现,巩固识记。
劈开 浑浊 一丈 隆重 四肢 躯干 血液
3.汇报重点讨论的词语。(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上升 下降 倒下 汗毛 茂盛 雨露 混沌 巍峨 滋润 创造 黑乎乎 奔流不息 精疲力竭
预设:
(1)“巍峨”“茂盛”和“混沌”可以结合图片来理解。
(2)“滋润”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毫无力气。
[奔流不息]水流奔腾而不停止。也形容运动着的事物永不停息。
[滋润]增添水分,使不干枯。
[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4.对“精疲力竭”和“奔流不息”进行拓展积累。
形容疲劳的四字词语
筋疲力尽
精疲力竭 疲惫不堪
身心交瘁
人困马乏
“~~不息”类的词语
奔流不息 川流不息
烽鼓不息 经久不息
生生不息 自强不息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重点点拨:
(1)“缓”字右半部分不是“爱”而是“爰”。
(2)“滋”的右下不要写成“丝”。
(3)“竭”字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右下部分里面的“人”字,捺变为点,最后一笔为竖折。
(4)“累”上面的“田”要写得扁一点,下面是“糸”,不要错写成“系”。
(5)“茂”是上下结构,下面不能写成“戍”或“戌”,不要漏掉斜钩上的撇和最后的点。
活动2 再读课文,图文结合梳理主要内容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找出对应的课文段落。
预设:第1幅图对应第1自然段,第2幅图对应第2自然段,第3幅图对应第3、4自然段,第4幅图对应第5、6自然段。
2.分段朗读课文,并给每幅图片起名字。
第1幅图——混沌中沉睡
第2幅图——开天辟地
第3幅图——顶天立地
第4幅图——化为万物
3.结合图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1)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盘古拿起斧子猛劈,将天和地分开,他头顶天,脚踏地,不让天地合拢。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2)起因——宇宙混沌一片。
经过——盘古开天辟地、撑住天地。
结果——盘古化为万物,世界改天换地。
4.练习说话,把起因、经过和结果连起来概括故事内容。
课文上方隐藏的四幅插图完整地展现了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先对照插图,找出与插图对应的自然段,再梳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用给图画起名字的方法进行概括,既能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为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做铺垫。
板块三 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活动1 学习第1自然段,抓重点词句,感受神奇
1.提问: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最开始的时候,宇宙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
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概括:混沌一片。
2.提问:课文是怎样介绍盘古的?
预设: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3.交流在第1自然段中你觉得神奇的地方是哪里。
预设1:宇宙还没有形成以前,混沌一片,景象非常神奇,模模糊糊,像个大鸡蛋,可能正在孕育某种力量。
预设2:我觉得“一万八千年”这个时间特别神奇,说明盘古沉睡的时间很长,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和趣味性。盘古沉睡了那么久,一定是在积蓄创造宇宙的力量。
4.指导朗读:故事开头要以娓娓道来的语气进行朗读,同时注意语调的起伏。
活动2 学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神奇
1.提问: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巨人盘古终于苏醒,盘古醒来之后做了什么?
预设:
(1)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2)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2.点拨:对比现实中天地的清朗和辽阔,交流自己的体会,感受神奇的景象。“劈”是盘古的主要动作,显示出他很强的决心与气魄;“巨响”“碎”说明这个混沌的世界即将发生巨变。
3.提问:盘古醒了之后,天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4.找出句子中的反义词。
预设:轻—重、清—浊、上升—下降、天—地。
5.举例说明什么是“轻、重”“清、浊”,谈感受。
预设:
(1)结合生活中“羽毛与泥土”“清水与污泥”理解“轻与重”“清与浊”。
(2)天地在形成时轻重、清浊分离时的过程非常神奇。
(3)语言简练,对比鲜明,富有画面感。
6.对比朗读,进一步体会反义词表达的精妙与故事的神奇。
7.指导朗读:带着感受到的神奇,有感情地朗读第1、2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抓关键词句和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入故事情境之中,感受描述语言的生动传神和故事神奇的情节,在头脑中自然浮现出神奇的画面。
板块四 总结内容,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神话故事的神奇。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巨人盘古苏醒后,劈开了混沌的宇宙,天地逐渐分开,故事就结束了吗?为了世间能够更加丰富多彩,盘古又做了哪些努力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感受故事的神奇。
2.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你认为神奇的语句。
(3)尝试给别人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生字“丈”“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第3~6自然段,继续感受故事的神奇。
3.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自己心中盘古的形象。
4.借助课文插图和关键词,讲述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活动1 复习词语,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指名认读,齐读。
上升 下降 倒下 汗毛 茂盛 雨露 混沌 巍峨 滋润 创造 黑乎乎 奔流不息 精疲力竭
2.回顾主要内容,梳理起因、经过和结果。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根据课文插图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谁能说说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呢?
预设:第1幅图——混沌中沉睡
第2幅图——开天辟地
第3幅图——顶天立地
第4幅图——化为万物
3.提问:谁能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预设:很久很久以前,因为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盘古拿起斧子猛劈,将天和地分开,然后他头顶天,脚踏地,不让天地合拢。最后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活动2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1.上节课我们通过找故事中神奇的内容,了解到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通篇都是神奇的内容。那么,我们能不能读这些内容,通过想象画面来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呢?我们先来尝试第一部分,好吗?
出示任务:朗读第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然后用想象的画面来说说故事的内容。尽量用上自己的话,注意做到语句通顺连贯,内容符合原意。
2.同桌交流。
3.反馈指导。
预设: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混合在一起的,还没有分开。那时,宇宙就像一个大鸡蛋,里面黑乎乎的,混沌一片。在这个“大鸡蛋”里面有一个叫盘古的巨人在呼呼睡觉,他睡得可熟了,已经睡了一万八千年了。有一天,巨人盘古醒过来了。他张开眼睛一看,周围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到。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心中充满了疑惑,使劲翻身坐了起来。他好像头顶到什么东西,只听到咔嚓一声响,“大鸡蛋”裂开了一条长长的细缝,一丝微光透进“大鸡蛋”里。盘古揉揉眼睛,看到身边有一把大斧头,就拿起斧头,手臂一抡,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轰隆隆”,一声巨响,“大鸡蛋”被劈碎了,变成了两种东西:轻而清的和重而浊的。轻而清的东西缓缓地往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则慢慢往下降,变成了地。
板块二 想象画面,感受“神奇”,体会形象
活动1 自读感悟,体会形象
1.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盘古害怕天地合拢,他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画出相关语句,思考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2.学习第3自然段。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3.交流:
(1)“头顶天,脚踏地”用一个成语概括是什么?
预设:顶天立地。
(2)“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巨人盘古为了天地不再合拢,就用手撑着天,脚踏着地,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叫顶天立地。
出示图片引读。
(3)联系生活中的事物理解“一丈”的概念。
①点拨:“丈”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丈量,在本文中是长度单位的名称。一丈等于10尺,约合3.33米,大概是多长呢?谁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预设:大概一层楼的高度。
②指导书写“丈”:笔画越少的字越不容易写好,注意占格,撇和捺要写得舒展,尤其捺画,注意起笔和斜度。
4.学习第4自然段,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
(1)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
预设:
又是“一万八千年”,与盘古沉睡的时间相同,非常神奇。
又是这么长的时间,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撑着,盘古的献身精神令人非常感动。
(2)体会精神:感受“撑”。模仿盘古“撑”的动作,师读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谈感受。
预设:我们才凭空“撑”了这么一小会儿就觉得很累,盘古的毅力和献身精神令人佩服。
指导书写“撑”:一看二写三对照。
(3)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对比朗读,感受比喻修辞的画面感。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撑在天和地之间。
预设:第一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盘古用双手和双臂撑在天地之间的动作,还表现出他支撑天地用尽全力,而且坚持不懈。天地辽阔,巨人伟岸,这种形象非常有画面感,也让我感到神奇。
5.指导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盘古撑开天地的画面。
总结: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找出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可以将想到的画面说得更清楚。
活动2 想象盘古化为万物的神奇画面
1.提问:读第5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哪句最合适?这句话起着什么作用?这段话是什么结构?
预设:“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句话起着总领下文的作用。这段话是总分结构。
2.提问: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气息——风、云 声音——雷声 左眼——太阳
右眼——月亮
四肢——四极
躯干——五方的名山
血液——江河
汗毛——花草树木
汗水——雨露
3.提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盘古的身体部位”与“化身成的事物”之间有很强的相似性,觉得非常神奇。
盘古临死还想着为人类造福,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4.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这段中的“……”。请你想一想:此处省略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仔细思考,写下来。
可模仿句式:他的______,变成了______的______。
预设:他的筋脉,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方便。
他的骨骼、牙齿,变成了珍贵的矿藏和宝石。
5.指导朗读:读出对盘古无私奉献、毫无保留的赞美。排比段读出语调的高低。
设计意图
感受故事的神奇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梳理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引导学生做动作、反复比较品读、描述场景等,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知神话故事的众多神奇之处,在积累典型语言材料中,不断丰富人物形象。
板块三 升华感情,讲述“神奇”
活动1 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1.提问: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预设:这是本文的中心句,歌颂了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功绩。
2.盘古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预设:我们要学习盘古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敢于创造的精神。
3.引读:面对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叹“伟大的巨人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齐读。
活动2 复述故事,传承经典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也要将经典传承下去。
1.结合插图,根据关键词句,小组内四人分部分练习讲述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展示,评选优秀小组。
3.鼓励独立讲述整个故事。
设计意图
借助书中插图和板书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小组合作的交互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倾听、分析、判断和表达的机会。
板块四 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课后延学。
(1)尝试阅读《盘古开天地》(古文)。
(2)收集中国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
(3)结合“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作者袁珂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2.布置作业。
(1)结合插图,根据关键词句,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课后选择其他的神话故事多读几遍,做好讲故事的准备,开展“我喜欢的中国神话”故事会。
设计意图
从课内到课外,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将学习到的阅读神话的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当中。同时通过讲述故事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盘古开天地
用 时
5~6分钟
活动内容
这篇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请你认真读故事并思考: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故事中的想象,你觉得盘古身体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请你大胆地进行猜想。
故事中神奇的地方
我的猜想
★活动建议
1.一边读课文一边用横线画出你觉得神奇的地方,并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2.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奇思妙想的语句。
3.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觉得神奇的地方,并交流自己大胆的猜想。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盘古开天地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预学内容
熟读课文
1.本文共有( )个自然段。2.带着对盘古的敬佩之情朗读课文三遍。
预习字词
1.写出或补全本课生字的音节,再把词语正确地读两遍。 ____uó ____àng x____ b____ ______
重而浊 一丈 血液 奔流不息
滋润2.描一描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尽量把字写得正确、工整。3.选择能组成词语的字,打“√”。(霹 劈)开 (暖 缓)慢 支(掌 撑)(竭 歇)力 (嗞 滋)味 推(番 翻)4.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混沌 巍峨 躯干 合拢 茂盛 雨露 奔流不息 精疲力竭上面的词语中,形容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的是( ),形容疲乏至极的是( )。
内容感知
课文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介绍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赞美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填序号)①支撑天地 ②化身万物 ③在混沌中沉睡 ④劈开天地
资料搜集
1.搜集有关神话的资料。2.搜集中国其他神话故事,并读一读。
阅读质疑
1.为什么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会发生变化?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