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课件(共32张PPT)+素材+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课件(共32张PPT)+素材+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1 09:57:42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让·乔诺
第四单元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怎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学习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4.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当过步兵。1921年开始创作写诗。代表作有《植树的牧羊人》《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他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课文原题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这篇短篇小说原是1953年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这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预习检查
1、读准字音
慷慨(

干涸(

坍塌(

缝隙(

酬劳(

废墟(

薰衣草(

滚烫(

光秃秃(

流淌(

硬朗(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琢磨(

山毛榉(

kānɡ
kǎi

tān
fènɡ

chóu

xūn
tànɡ

tǎnɡ
yìnɡ
lǎnɡ
ɡuǎ
páo
zuó
mo

预习检查
多音字

)应征

)应该

)琢磨

)雕琢

)刨根问底

)刨冰



páo
bào
zuó
zhuó
yìng
yīng


)难得
nán

)遇难
nàn
预习检查
形似字








(kǎi
)慷慨
(gài
)大概
(gài
)灌溉
(zào)干燥
(zào)急躁
(zào)噪音
(chuō)戳破
(lù)杀戮
涸锢
(hé)干涸
(gù)禁锢
预习检查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干涸:
坍塌:
不毛之地:
沉默寡言:
刨根问底:
琢磨:
慷慨:
(河道、池塘等)干枯,没有水了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深沉而少言语。
比喻追究底细。
思考;考虑。
大方;不吝惜。
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语言的概括。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默读课文,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思考如下问题:
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语言的概括。
提示:人物、事件、结果
明确:法国的一个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普洛旺斯高原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整体感知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叙事,可以分为三层。
第三层:(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一层:(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层:(2--20)以时间为顺序,写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这片山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合作探究
1、速读第1段,说说这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抒情。
总领全文,概括了牧羊人的崇高品质,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合作探究
2、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细致地描写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2段通过描写废弃的村庄、干涸的泉眼、干旱的土地、荒废的房屋、坍塌的钟楼等,表现了阿尔卑斯山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牧羊人在这里生活的艰难,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与下文这里几十年后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赞扬了牧羊人的伟大。
合作探究
初见牧羊人
3、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
合作探究
4、牧羊人的出场有何特点?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以为牧羊人是一棵枯树,从侧面反映了此地的荒芜。
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在“我”即将绝望时,牧羊人出现了。荒芜枯黄的山地背景与牧羊人独自兀立的黑色深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合作探究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5、初次见到牧羊人,他给我什么印象?
为什么将牧羊人比喻成“泉水”?
合作探究
5、初次见到牧羊人,他给我什么印象?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细节描写,写出了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
合作探究
5、初次见到牧羊人,他给我什么印象?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的过程。
合作探究
5、初次见到牧羊人,他给我什么印象?
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表明“我”无比惊讶、意外。
语言描写,表现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不慕名利。
合作探究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6、说一说:怎样理解牧羊人的这句话?
合作探究
7、再次见到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薄雾”的视感、观感,从侧面表现了树多而茂盛。
再见牧羊人
合作探究
8、再次见到牧羊人,他给我什么印象?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
种白桦树。
他为了让更多的树木成活,不再放羊。由此可见牧羊人心灵单纯美好,以及他坚持改善荒地的决心。
合作探究
9、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我”看到怎样的景象?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最后相见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之大,侧面烘托了牧羊人的付出。
合作探究
10、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自信、平和而神秘;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机;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合作探究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再见牧羊人
身体还很硬朗;不再放羊,改养蜂蜜;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10、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合作探究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最后一次相见
八十七岁;住在原来的地方。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充满生机与活力;人们搬了过来,处处呈现出幸福与安适的景象。
10、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合作探究
植树前高原景色:
植树后高原景色:
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
废弃的村庄
坍塌的钟楼
干涸的泉眼
狂风呼啸
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
茂盛的橡树
鲜嫩挺拔的白桦树
鲜嫩的薄荷
泉水溪水
飘着香气的微风
干净的农舍,笑声飘荡
小结:
合作探究
11、结合前面分析,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的人。
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
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他是一个单纯的人……
精神的三间小屋
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叙述牧羊人的故事
赞美牧羊人:难得的好人——点题
三见牧羊人
一见:选橡子、种橡树
二见:满是树木,溪水出现
三见:生机勃勃,成为沃土
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
勤劳执着
积极乐观
再赞牧羊人——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4.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怎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当过步兵。1921年开始创作写诗。代表作有《植树的牧羊人》《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他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2、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课文原题为《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这篇短篇小说原是1953年让·乔诺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这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3、读准字音
慷慨(kānɡ
kǎi)
干涸(hé)
坍塌(tān)
缝隙(fènɡ


酬劳(chóu)
废墟(xū

薰衣草(xūn)
滚烫(tànɡ

光秃秃(tū)
流淌(tǎnɡ

硬朗(yìnɡ
lǎnɡ

沉默寡言(ɡuǎ

刨根问底(páo

4、积累词语: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三、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思考如下问题:
1.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语言的概括。
明确:法国的一个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普洛旺斯高原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明确:课文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叙事,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作者对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精神的评价。??
第二部分(2--20)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三部分(21)赞美老人坚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合作探究
1、速读第1段,说说这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议论、抒情。
总领全文,概括了牧羊人的崇高品质,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细致地描写阿尔卑斯山地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2段通过描写废弃的村庄、干涸的泉眼、干旱的土地、荒废的房屋、坍塌的钟楼等,表现了阿尔卑斯山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牧羊人在这里生活的艰难,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与下文这里几十年后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赞扬了牧羊人的伟大。
3、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
4、牧羊人的出场有何特点?
明确: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以为牧羊人是一棵枯树,从侧面反映了此地的荒芜。)
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在“我”即将绝望时,牧羊人出现了。荒芜枯黄的山地背景与牧羊人独自兀立的黑色深影,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5、初次见到牧羊人,他给我什么印象?
明确: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将牧羊人比喻成“泉水”,
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的过程。)
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语言描写,表现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不慕名利。)
6、说一说:怎样理解牧羊人的这句话?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明确: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7、再次见到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薄雾”的视感、观感,从侧面表现了树多而茂盛。)
8、再次见到牧羊人,他给我什么印象?
明确: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
种白桦树。
(他为了让更多的树木成活,不再放羊。由此可见牧羊人心灵单纯美好,以及他坚持改善荒地的决心。)
9、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我”看到怎样的景象?
明确: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之大,侧面烘托了牧羊人的付出。)
10、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一个人住在石房子里;牧羊同时种树;沉默寡言,自信、平和而神秘;生活一丝不苟。
毫无生机;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
身体还很硬朗;不再放羊,改养蜂蜜;性格上没有变化,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依然沉默不语。
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水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
八十七岁;住在原来的地方。
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充满生机与活力;人们搬了过来,处处呈现出幸福与安适的景象。
小结:
植树前:到处是荒地
植树后: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
光秃秃的山
茂盛的橡树
废弃的村庄
鲜嫩挺拔的白桦树
坍塌的钟楼
鲜嫩的薄荷
干涸的泉眼
泉水溪水
狂风呼啸
飘着香气的微风
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干净的农舍,笑声飘荡
11、结合前面分析,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的人。
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
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他是一个单纯的人……
五、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4.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法导航】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默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表现为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要探寻自己阅读速度慢的原因,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逐步加快阅读速度。要关注描写人物言行的具体语句以及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勾画。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理解本篇的关键。文章写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要透过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在这个人物形象上寄托的深刻而丰富的含义。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这个问题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密切关联。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例如,可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探讨“坚持”的意义。要自主地、多角度地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
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
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让·乔诺(1895—1970),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

地区为背景。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
)
干涸(
)
坍塌(
)
戳(
)
酬劳(
)
流淌(
)
水渠(
)
乍看(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
干涸:
坍塌:
溜达:
刨根问底:
不毛之地: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五、质疑问难
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参考答案
三、自主预习
1.法国
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
2.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四、整体感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