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原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墟(xū)
干涸(ɡù)
坍(tān)塌
薰香(xūn)
刨根问底(páo)
B.忠(zhōnɡ)厚
慷慨(kǎi)
山毛榉(jǔ)
酬劳(chóu)
一丝不苟(ɡǒu)
C.琢(zhuó)磨
应(yīnɡ)征
滚烫(tànɡ)
挑头(tiǎo)
热腾腾(ténɡ)
D.毁(huǐ)灭
薄(bó)雾
白桦(huá)
溜达(liú)
一丝不苟(ɡǒu)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B.为打通这条路,他将老树的树干砍伐后,刨根问底地挖掘起来。
C.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D.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C.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6.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描写)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描写)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描写)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描写)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③②⑤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普洛旺斯高原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二、综合性语言运用
9.课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将荒漠变成了绿洲,改善了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生态环境建设。班级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说它的寓意。
(3)山东济南原铁路大厂下岗职工于禄海21年栽种40余万棵树,将“秃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建起了一个占地5千亩的“森林氧吧”。已经60多岁的他本该安心在城区生活,可他还是选择回到大山继续种树。如果你有幸作为小记者采访于禄海,你会问哪两个问题?
(4)《熊出没》中“违法伐树”的“光头强”听说了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计划,很不服气,决定赶往雄安新区违法乱纪。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将你获取的信息以微信形式转告“光头强”,并对其进行教育。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吴安宁)近日,中国雄安集团发布了《雄安新区2020年植树造林项目信息预告》。截至2019年底,河北雄安新区在前期新造林11万亩的基础上,继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20万亩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河北雄安新区总造林面积将扩展至31万亩,树种达200种,植树1400万棵。
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植树造林10万亩,主要包括环淀林带、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块及生态湿地游憩林等规划林地。
三、现代文阅读与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②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③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
④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片大树林了吧!
⑤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⑥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⑦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0.请概括选文第①节的内容。
11.根据要求,品析画横线的语句。
①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从修辞角度)
②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12.如何理解文中“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意?
13.请结合所选文段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牧羊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作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14.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15.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16.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17.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18.吴庭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墟(xū)
干涸(ɡù)
坍(tān)塌
薰香(xūn)
刨根问底(páo)
B.忠(zhōnɡ)厚
慷慨(kǎi)
山毛榉(jǔ)
酬劳(chóu)
一丝不苟(ɡǒu)
C.琢(zhuó)磨
应(yīnɡ)征
滚烫(tànɡ)
挑头(tiǎo)
热腾腾(ténɡ)
D.毁(huǐ)灭
薄(bó)雾
白桦(huá)
溜达(liú)
一丝不苟(ɡǒu)
【答案】B
【解析】A项中,“涸”应读hé;C项中,
“琢”应读zuó,“应”应读yìnɡ;D项中,“桦”应读huà,“溜”应读li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答案】A
【解析】B项中,“戮”应为“戳”;C项中,“簿”应为“薄”;D项中,“菏”应为“荷”。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B.为打通这条路,他将老树的树干砍伐后,刨根问底地挖掘起来。
C.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D.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B项使用有误,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并不是指刨树。
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C.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答案】C
【解析】
A项中把“一间挨一间的房子”比作“马蜂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中把“狂风”比作“饥饿的野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中把“一片灰灰的薄雾”比作“地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答案】B
【解析】
A.缺少主语,删除“随着”或“让”。
C.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也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
D.动宾搭配不当,删除“的好成绩”。
故选B。
6.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描写)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描写)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描写)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描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种类,然后结合句子,逐项进行分析判断。A项判断错误,这一句属于环境描写,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③②⑤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通读语段,由第⑤句的“那是”可知此句是领起句,总领下文的回忆,应放在第一位。第④句点明旅行的地点,应放在第二位。第③句的“光秃秃的山上”与第④句相接,应放在第三位。第②句的“倒塌的房屋”与第①句的“废弃的村庄”相接,第②句应放在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排序为⑤④③①②。故选B。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普洛旺斯高原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真实的故事”不正确,因为《植树的牧羊人》故事都是虚构的。
二、综合性语言运用
9.课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将荒漠变成了绿洲,改善了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生态环境建设。班级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说它的寓意。
(3)山东济南原铁路大厂下岗职工于禄海21年栽种40余万棵树,将“秃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建起了一个占地5千亩的“森林氧吧”。已经60多岁的他本该安心在城区生活,可他还是选择回到大山继续种树。如果你有幸作为小记者采访于禄海,你会问哪两个问题?
(4)《熊出没》中“违法伐树”的“光头强”听说了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计划,很不服气,决定赶往雄安新区违法乱纪。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将你获取的信息以微信形式转告“光头强”,并对其进行教育。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吴安宁)近日,中国雄安集团发布了《雄安新区2020年植树造林项目信息预告》。截至2019年底,河北雄安新区在前期新造林11万亩的基础上,继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20万亩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河北雄安新区总造林面积将扩展至31万亩,树种达200种,植树1400万棵。
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植树造林10万亩,主要包括环淀林带、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块及生态湿地游憩林等规划林地。
【答案】
(1)(示例1)青山绿水美如画!(示例2)环境建设,我参与;环境保护,我行动!
(2)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为“中国环境保护”拼音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3)(示例)①当初,您下岗后可以做的事很多,为什么偏偏栽树呢?②您选择回到大山,继续种树。您有怎样的规划或者目标呢?
(4)(示例)光头强,告诉你,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已造林11万亩,今年计划植树10万亩。你要过来砍树,违法乱纪,必然受到法律严惩,还是省省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示例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示例2: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示例3: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美好家园。
(2)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认真分析图上的内容,包括构图要素,颜色、线条、文字等,并选择其中一个要素结合实际经验理解其象征意义。构图要素: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英文字母ZHB。寓意:中国环境保护徽外部造型为圆形,象征地球;上端图案的绿色橄榄枝既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一切植物和生态环境,象征绿色的呼唤;图形中的蓝色块,代表蓝天与碧水,也泛指大地与水体;太阳代表宇宙空间,山与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把它图案化,从形象上增强中国特色;下方的三道长短不同的横线代表八卦中的坎,象征水,更表现了绿水青山的形象;图案基本色调采用明快,洁白的颜色,代表洁净无污染的大气;下端ZHB为“中国环保”汉语拼音的缩写,表明这是中国环保徽。
(3)细读材料,进入小记者的角色,设计与植树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注意称呼,语言文明得体。如:①当初,您选择种树,除了对原生态环境的热爱,还有其他原因吗?②您以后还会有怎样的规划或者目标呢?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劝说、警告“光头强”,要概括材料内容要抓核心信息。另外,注意“光头强”是个反面角色,应该是被谴责、被教育的,但在组织语言时切忌说脏话骂人。告诉他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规模和规划,并警告他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后果。
示例:光头强,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已成规模,你千万不要开着你的小车,拿着你的电锯去砍树。砍树是违法行为,如果你要来,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三、现代文阅读与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②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③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
④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片大树林了吧!
⑤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⑥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⑦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0.请概括选文第①节的内容。
【答案】牧羊人给“我”水喝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解析】从“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可知选文第①节写的是牧羊人给“我”水喝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11.根据要求,品析画横线的语句。
①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从修辞角度)
②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写出此荒凉之地自信平和的他,显得那样珍贵。寓意:他将在这个荒凉的地方种树,使此地森林郁郁,有了泉水,变得滋润和富饶。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战争厌恶的描写,引出下文再见牧羊人的故事。内容上:这里“我想呼吸纯净的空气”,既指“我”想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也指“我”渴望安静和平,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表达了“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情感上: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机这一做法的赞扬。
【解析】①这句话说的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所产生的印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预示着他将使这个荒凉的地方变得滋润和富饶。
②理解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阅读文章可知,“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承接上文对战争厌恶的描写,引出下文再见牧羊人的故事。“纯净的空气”,既指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也指安静和平,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表达了“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在情感上,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机这一做法的赞扬。
12.如何理解文中“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①“毁灭”指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如战争,不合理的农耕。②“创造”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双手和顽强的毅力植树,使沙漠变成绿洲的行为。③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对不合理耕种的批判及对牧羊人这一行为的赞美。
【解析】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选文中提到“我”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所以“毁灭”指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如战争,不合理的农耕。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是指“创造”。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对不合理耕种的批判及对牧羊人这一行为的赞美。
13.请结合所选文段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牧羊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案】示例:①细心,懂得总结经验。他为了让树更好地生长不再养羊、把白桦树种在湿润的谷底;②坚持不懈,有毅力。“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几十年坚持植树,把一片荒地变成大片树林;③心态平和,有梦想。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④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能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⑤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表现了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自信,干净利落的性格特点。
【解析】解答本题找到相关句子,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即可。从“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细心,懂得总结经验的人。从“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持不懈,有毅力的人。从他能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的人。文中“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的环境描写和“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自信,干净利落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作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14.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答案】因为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已经一大把年纪,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筛选概括。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语言进行概括,分点表述。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本题结合文章第1段内容分点概括即可。
15.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答案】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表现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
【解析】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从表层含义(行为本身)和深层含义(精神品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6.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答案】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解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老人“砸”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增加景观,更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雕刻手艺,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亚心”。
17.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答案】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执着和痴情,在没有学过雕刻的情况下,为亚心塔雕刻出两座石狮,这种对“亚心”的热爱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中心的把握。本题解答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来分析,重点从老人的责任心和精神品质方面来表述即可。
18.吴庭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案】①执着:他每天守护“中心牌”;②热爱“亚心”:砸“亚心石”、雕刻石狮;③无私:他用卖“亚心石”和“羊”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
【解析】解答从老人的行为,从老人拥有的品质方面分析,从创造奇迹要具有“执着”“痴情”精神的角度写自己感悟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4.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对《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梳理,认识了一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执著坚毅的牧羊人,深深为他的精神所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究一下文章的写法和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二、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前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荒芜凄凉、毫无生机的情形,与后文长着大片挺拔树木的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夸张、比喻。将“狂风呼啸”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突出了当地环境的恶劣。)
2.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后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1)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灰灰的薄雾”指牧羊人在高原种的树,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描绘出高原的变化,暗示牧羊人种的树已初具规模。)
?
(2)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3)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将以前“猛烈而干燥的风”和现在“飘着香气的微风”进行对比,写出了牧羊人植树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
④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在村庄的生机活力与三十多年前村庄的荒凉破败进行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造福大众的巨大成就。)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②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③请理解“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个句子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4.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
5.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第一人称叙事。
①推动情节发展,“我”是变化的发现者,也是因为“我”的好奇,在初见牧羊人的第二天,决定留下来刨根究底,才有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
②“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事实,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③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6.文中作者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三、拓展延伸
牧羊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大家,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父母、老师、清洁工、护林员都是牧羊人。)
举例: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我们身边的“牧羊人”
事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是抗击疫情的最前沿。身为院长的张定宇日夜坚守,果断决策,处理得当,带领全体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张定宇自己还是一位病人,
2018年10月他被确诊为患有渐冻症,在新冠袭击武汉时,张定宇隐瞒了病情,也无法照顾已感染新冠的妻子,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
2020年9月8日,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颁奖词: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事迹:2000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
2007年,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学校建校12年以来,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
颁奖词】: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致敬奇迹创造者
假如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为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
颁奖词】:荒凉的大漠,孤独的生活,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执着。无畏的心中是热情的激流,勤劳的双手是从未诉说的辛劳。神秘之泉,滋润爱的人间;参天大树,绿化无情的荒漠。他坚守心中唯一的信念,创造一方爱的天地。
?
?妻儿离逝,生活的希望依在;孤独生命,磨炼出坚韧毅力。辛勤的汗水汇成清澈的溪流,坚定的信念聚成蓬勃的绿洲,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他是真正的“绿洲使者”。他让大家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他就是艾力泽·布菲!
四、课堂小结
是啊,一个牧羊人就这样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让绿色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五、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了一位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赞美了他勤劳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六、写作特色
1.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如从牧羊人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橡子中,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从“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中,可以看出牧羊人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恰当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采用第一人称,更加真实可信。
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的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纪实笔法来写,曾一度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物,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牧羊人。这就是第一人称行文的妙处,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3.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
作者初到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卑斯山地,见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经过艾力泽·布菲的不懈努力,荒原最后变成了绿洲。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就可以创造奇迹”的主题。
五、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废墟(xū)
干涸(ɡù)
坍(tān)塌
薰香(xūn)
B.忠(zhōnɡ)厚
山窝(wō)
山毛榉(jǔ)
酬劳(chóu)
C.琢(zhuó)磨
应(yīnɡ)征
滚烫(tànɡ)
挑头(tiǎo)
D.毁(huǐ)灭
薄(bó)雾
白桦(huá)
溜达(liú)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C )
A.老书记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B.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来个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C.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D.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场上,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用精彩的表现征服了观众。
4.下列各项中,括号内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A.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这个句子的谓语是“种下”)
B.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牧羊人种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C.“浇灌”“呼啸”“飘荡”“舒适”(这四个词都是动词)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让·乔诺
第四单元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对《植树的牧羊人》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梳理,认识了一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执著坚毅的牧羊人,深深为他的精神所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探究一下文章的写法和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4.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前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荒芜凄凉、毫无生机的情形,与后文长着大片挺拔树木的山形成鲜明的对比。
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前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夸张、比喻。将“狂风呼啸”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突出了当地环境的恶劣。
合作探究
2.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后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灰灰的薄雾”指牧羊人在高原种的树,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描绘出高原的变化,暗示牧羊人种的树已初具规模。
合作探究
2.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后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合作探究
③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将以前“猛烈而干燥的风”和现在“飘着香气的微风”进行对比,写出了牧羊人植树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
2.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后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合作探究
2.精读课文,找出描写牧羊人种树后高原的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④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在村庄的生机活力与三十多年前村庄的荒凉破败进行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造福大众的巨大成就。
合作探究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合作探究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
②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
合作探究
3.根据课文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
③请理解“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个句子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合作探究
4.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
5.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合作探究
①推动情节发展,“我”是变化的发现者,也是因为“我”的好奇,在初见牧羊人的第二天,决定留下来刨根究底,才有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
②“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事实,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③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明确:运用第一人称叙事。
合作探究
6.文中作者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由“好人”引出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牧羊人植树作铺垫。
合作探究
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6.文中作者对牧羊人有什么评价?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延伸
牧羊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大家,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父母、老师、清洁工、护林员都是牧羊人。)
举例: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拓展延伸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感动中国组委会为杨善洲的颁奖词是: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拓展延伸
我们身边的“牧羊人”
拓展延伸
【事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是抗击疫情的最前沿。身为院长的张定宇日夜坚守,果断决策,处理得当,带领全体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张定宇自己还是一位病人,
2018年10月他被确诊为患有渐冻症,在新冠袭击武汉时,张定宇隐瞒了病情,也无法照顾已感染新冠的妻子,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
2020年9月8日,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颁奖词】: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拓展延伸
【事迹】:2000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
2007年,张桂梅成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向公众讲述了自己的梦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学校建校12年以来,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颁奖词】: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致敬奇迹创造者
拓展延伸
假如牧羊人被评为“感动世界的好人”,请为牧羊人写一则颁奖词。
?
?
荒凉的大漠,孤独的生活,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执着。无畏的心中是热情的激流,勤劳的双手是从未诉说的辛劳。神秘之泉,滋润爱的人间;参天大树,绿化无情的荒漠。他坚守心中唯一的信念,创造一方爱的天地。
?
?妻儿离逝,生活的希望依在;孤独生命,磨炼出坚韧毅力。辛勤的汗水汇成清澈的溪流,坚定的信念聚成蓬勃的绿洲,坚韧不拔,无私奉献,他是真正的“绿洲使者”。他让大家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他就是艾力泽·布菲!
颁奖词
课堂小结
是啊,一个牧羊人就这样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让绿色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了一位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赞美了他勤劳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写作特色
1.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如从牧羊人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橡子中,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从“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中,可以看出牧羊人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恰当的细节描写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写作特色
2.采用第一人称,更加真实可信。
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的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牧羊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纪实笔法来写,曾一度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物,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牧羊人。这就是第一人称行文的妙处,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写作特色
3.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
作者初到普罗旺斯地区的阿尔卑斯山地,见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经过艾力泽·布菲的不懈努力,荒原最后变成了绿洲。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就可以创造奇迹”的主题。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墟(xū)
干涸(ɡù)
坍(tān)塌
薰香(xūn)
B.忠(zhōnɡ)厚
山窝(wō)
山毛榉(jǔ)
酬劳(chóu)
C.琢(zhuó)磨
应(yīnɡ)征
滚烫(tànɡ)
挑头(tiǎo)
D.毁(huǐ)灭
薄(bó)雾
白桦(huá)
溜达(liú)
B
【解析】A项中,“涸”应读hé;C项中,
“琢”应读zuó,“应”应读yìnɡ;D项中,“桦”应读huà,“溜”应读liū。
课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A
【解析】B项中,“戮”应为“戳”;C项中,“簿”应为“薄”;D项中,“菏”应为“荷”。
课堂检测
A.老书记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B.我们应该对“欠薪问题”来个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C.在“红五月”读书活动期间,语文老师就如何“读好书”的话题说长道短,让我们受益匪浅。
D.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赛场上,选手们自信满满,对答如流,用精彩的表现征服了观众。
【解析】C项中,“说长道短”指评论别人的是非好坏,不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C
课堂检测
A.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这个句子的谓语是“种下”)
B.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牧羊人种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C.“浇灌”“呼啸”“飘荡”“舒适”(这四个词都是动词)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不让戾气弥漫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这个句子是个病句,否定不当)
【解析】C项,“舒适”是形容词,其他三个词语是动词。
4.下列各项中,括号内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C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第二课时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4.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会默读课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法导航】
1.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默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表现为有较快的阅读速度,要探寻自己阅读速度慢的原因,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逐步加快阅读速度。要关注描写人物言行的具体语句以及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勾画。
2.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理解本篇的关键。文章写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要透过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在这个人物形象上寄托的深刻而丰富的含义。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这个问题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密切关联。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例如,可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可以探讨“坚持”的意义。要自主地、多角度地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阅读导航
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2.文章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4.“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5.“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6.找出表现牧羊人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他具有怎样的性格?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3)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4)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7.第五自然段中对老人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8.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成奶和蜜的田园的?
9.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10.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它的文字、它的图,都让人感动,鼓舞人们去做对我们这个地球有益的事,这个地球上神奇的人和事真是数也数不完!祝愿大家都有一颗慷慨的心,和别人分享,给自己带来幸福。
(绘本《植树的男人》绘画作者给中国读者的寄语)
11.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1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3.牧羊人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大家,那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牧羊人”呢?(父母、老师、清洁工、护林员……都是“牧羊人”)
举例: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原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5.6万亩。去世前,他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感动中国颁奖辞】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参考杨善洲的颁奖词,为植树的牧羊人也写一个颁奖词。
【课后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数落(shǔ)
坍塌(tā)
微薄(bó)
挑头(tiǎo)
B.琢磨(zuó)
溜达(liú)
山毛榉(jǔ)
流淌(tǎng)
C.白桦(huá)
薄荷(bò)
鲜嫩(nèn)
干涸(hé)
D.酬劳(chóu)
薰香(xūn)
废墟(xū)
呼啸(xiào)
2.找出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字并改正。
(1)如果他慷概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
)
(2)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
)
(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
)
(4)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
)
3.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横线上。
(1)战争并没有_____(扰乱 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2)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_____(游荡 转悠)了一整天。
(3)以前那种____(猛烈 剧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4)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_
__(舒服 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③②⑤
5.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6.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参考答案
二、合作探究
1.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点明了时间,同时表明了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赞美。牧羊人从1910年到1945年,共种了35年的树。
2.为下文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下文描写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高尚无私。他种树只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并无私心。
4.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鲜嫩的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等。
5.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却在创造。
6.(1)无私、慷慨。
(2)自信、平和。
(3)积极生活、爱整洁。
(4)目标远大而高尚。
(5)有毅力、无私、伟大。
7.这一自然段是对老人的动作和外貌进行的细节刻画,通过老人细致、一丝不苟的擦拭猎枪和刚刮的胡子,以及自己缝补的细致,完全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也为后面叙写他常年坚持种树埋下了伏笔。
8.能够支撑老人体力和毅力的精神支柱就是他的信念,他认为:如果山上没有了树,就没有了生命。我们也要从老人一生坎坷的遭遇进行思考,他身边的两位亲人相继离开了他,他变成了孤独一人,他也是想通过种树,来种植生命,通过“再塑大山的生命”来寄托自己的追思。
9.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示例:他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认真的人,从“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这一外貌描写可以看出。
他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这样朴实的语言和平实的回答,足见其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
10.本文通过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由衷地赞扬了老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11.前后照应,深化主题。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是最明显的特点。开头提到“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既开篇点题,又留下悬念,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最后一自然段,既有抒情,也有评价,既深化了主题,又给我们留下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难道只求付出,不求回报,只有上帝才能做到吗?
12.语言平实,刻画细腻。
细读文章,你会发现,老人做了如此伟大的壮举,但是文中并没有描写他怎样的豪言壮语,怎样刻画他坚定的信念,而是平叙了“我”三次见到他的过程,每一次都写得十分自然、平实,没有运用过多的修饰,但是让读者读来却从内心里感觉到其力量的强大。再者文中对老人的刻画不乏细致之处,如第五、七、九自然段的描写,虽看似简单的几个小动作,却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老人的形象不仅逐渐明朗起来,而且逐渐高大起来。
13.略
【课后练习】
1.D
【解析】A.“坍”应读tān;B.“溜”应读liū;C.“桦”应读huà。
2.慨
篷
燥
戳
【解析】区别:慨与概
篷与蓬
燥与躁
戳与戮
3.(1)扰乱
(2)转悠
(3)猛烈
(4)舒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选择合适词语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的不同意思。(1)“干扰”,侧重妨碍,使之混乱;“扰乱”,侧重混乱、慌乱。(2)“游荡”闲游放荡,没有正当的职业;“转悠”指转动。(3)猛烈:侧重于气势、力量;剧烈:侧重于反应。(4)“舒服”,生命的自然状态及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的感觉;“舒适”,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舒服”是主观性的判断,“舒适”更偏向客观性。根据以上分析来选择词语即可。
4.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通读语段,由第⑤句的“那是”可知此句是领起句,总领下文的回忆,应放在第一位。第④句点明旅行的地点,应放在第二位。第③句的“光秃秃的山上”与第④句相接,应放在第三位。第②句的“倒塌的房屋”与第①句的“废弃的村庄”相接,第②句应放在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排序为⑤④③①②。故选B。
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B项是几个并列的短语,应该把顿号改为逗号;C项应该把“幸福”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D项应把“公家的”后边的问号改为逗号。
6.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否定不当,应该删去“不”;B项语义重复,应该删去“大约”或“左右”;D项搭配不当,应该把“笑声”改为“歌声”。
7.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将狂风比作野兽,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将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将以前猛烈而干燥的风和现在飘着香气的微风对比,运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