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1 09:5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原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墟(xū) 
干涸(ɡù) 
坍(tān)塌
薰香(xūn)
刨根问底(páo)
B.忠(zhōnɡ)厚 
慷慨(kǎi) 
山毛榉(jǔ)
酬劳(chóu)
一丝不苟(ɡǒu)
C.琢(zhuó)磨 
应(yīnɡ)征 
滚烫(tànɡ)
挑头(tiǎo)
热腾腾(ténɡ)
D.毁(huǐ)灭 
薄(bó)雾 
白桦(huá)
溜达(liú)
一丝不苟(ɡǒu)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B.为打通这条路,他将老树的树干砍伐后,刨根问底地挖掘起来。
C.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D.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C.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6.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描写)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描写)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描写)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描写)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③②⑤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普洛旺斯高原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二、综合性语言运用
9.课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将荒漠变成了绿洲,改善了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生态环境建设。班级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说它的寓意。
(3)山东济南原铁路大厂下岗职工于禄海21年栽种40余万棵树,将“秃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建起了一个占地5千亩的“森林氧吧”。已经60多岁的他本该安心在城区生活,可他还是选择回到大山继续种树。如果你有幸作为小记者采访于禄海,你会问哪两个问题?
(4)《熊出没》中“违法伐树”的“光头强”听说了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计划,很不服气,决定赶往雄安新区违法乱纪。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将你获取的信息以微信形式转告“光头强”,并对其进行教育。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吴安宁)近日,中国雄安集团发布了《雄安新区2020年植树造林项目信息预告》。截至2019年底,河北雄安新区在前期新造林11万亩的基础上,继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20万亩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河北雄安新区总造林面积将扩展至31万亩,树种达200种,植树1400万棵。
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植树造林10万亩,主要包括环淀林带、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块及生态湿地游憩林等规划林地。
三、现代文阅读与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②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③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
④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片大树林了吧!
⑤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⑥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⑦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0.请概括选文第①节的内容。
11.根据要求,品析画横线的语句。
①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从修辞角度)
②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12.如何理解文中“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意?
13.请结合所选文段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牧羊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作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14.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15.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16.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17.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18.吴庭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废墟(xū) 
干涸(ɡù) 
坍(tān)塌
薰香(xūn)
刨根问底(páo)
B.忠(zhōnɡ)厚 
慷慨(kǎi) 
山毛榉(jǔ)
酬劳(chóu)
一丝不苟(ɡǒu)
C.琢(zhuó)磨 
应(yīnɡ)征 
滚烫(tànɡ)
挑头(tiǎo)
热腾腾(ténɡ)
D.毁(huǐ)灭 
薄(bó)雾 
白桦(huá)
溜达(liú)
一丝不苟(ɡǒu)
【答案】B
【解析】A项中,“涸”应读hé;C项中,
“琢”应读zuó,“应”应读yìnɡ;D项中,“桦”应读huà,“溜”应读li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答案】A
【解析】B项中,“戮”应为“戳”;C项中,“簿”应为“薄”;D项中,“菏”应为“荷”。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B.为打通这条路,他将老树的树干砍伐后,刨根问底地挖掘起来。
C.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D.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B项使用有误,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并不是指刨树。
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C.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答案】C
【解析】
A项中把“一间挨一间的房子”比作“马蜂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中把“狂风”比作“饥饿的野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中把“一片灰灰的薄雾”比作“地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我市高新区截污排污工程的顺利开展,让工程所到之处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实惠。
B.没有人可以否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思想流派,丰富了当时及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C.“一带一路”推动学校间的合作,不仅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
D.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答案】B
【解析】
A.缺少主语,删除“随着”或“让”。
C.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也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了国际化人才”。
D.动宾搭配不当,删除“的好成绩”。
故选B。
6.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描写)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描写)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描写)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描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种类,然后结合句子,逐项进行分析判断。A项判断错误,这一句属于环境描写,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①⑤③②④
B.⑤④③①②
C.④①②⑤③
D.①④③②⑤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通读语段,由第⑤句的“那是”可知此句是领起句,总领下文的回忆,应放在第一位。第④句点明旅行的地点,应放在第二位。第③句的“光秃秃的山上”与第④句相接,应放在第三位。第②句的“倒塌的房屋”与第①句的“废弃的村庄”相接,第②句应放在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排序为⑤④③①②。故选B。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普洛旺斯高原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ABD三项正确。C项“真实的故事”不正确,因为《植树的牧羊人》故事都是虚构的。
二、综合性语言运用
9.课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将荒漠变成了绿洲,改善了生态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应该关注生态环境建设。班级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说说它的寓意。
(3)山东济南原铁路大厂下岗职工于禄海21年栽种40余万棵树,将“秃山野岭”变成“金山银山”,建起了一个占地5千亩的“森林氧吧”。已经60多岁的他本该安心在城区生活,可他还是选择回到大山继续种树。如果你有幸作为小记者采访于禄海,你会问哪两个问题?
(4)《熊出没》中“违法伐树”的“光头强”听说了雄安新区的“千年秀林”计划,很不服气,决定赶往雄安新区违法乱纪。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将你获取的信息以微信形式转告“光头强”,并对其进行教育。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吴安宁)近日,中国雄安集团发布了《雄安新区2020年植树造林项目信息预告》。截至2019年底,河北雄安新区在前期新造林11万亩的基础上,继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20万亩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千年秀林”,河北雄安新区总造林面积将扩展至31万亩,树种达200种,植树1400万棵。
根据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0年,河北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计划植树造林10万亩,主要包括环淀林带、河流生态廊道、道路生态廊道和部分林地斑块及生态湿地游憩林等规划林地。
【答案】
(1)(示例1)青山绿水美如画!(示例2)环境建设,我参与;环境保护,我行动!
(2)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Z、H、B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为“中国环境保护”拼音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3)(示例)①当初,您下岗后可以做的事很多,为什么偏偏栽树呢?②您选择回到大山,继续种树。您有怎样的规划或者目标呢?
(4)(示例)光头强,告诉你,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已造林11万亩,今年计划植树10万亩。你要过来砍树,违法乱纪,必然受到法律严惩,还是省省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示例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示例2: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示例3:保护自然环境,爱护美好家园。
(2)此题属于分析徽标的题目,分析徽标构图要素要概括题干要求的徽标中索要的图案的内容,重点注意徽标中的一些抽象变形的图案,时间、地点、主题的汉语或英文的首字母的变形;分析寓意要结合徽标的名称分析。认真分析图上的内容,包括构图要素,颜色、线条、文字等,并选择其中一个要素结合实际经验理解其象征意义。构图要素: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英文字母ZHB。寓意:中国环境保护徽外部造型为圆形,象征地球;上端图案的绿色橄榄枝既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一切植物和生态环境,象征绿色的呼唤;图形中的蓝色块,代表蓝天与碧水,也泛指大地与水体;太阳代表宇宙空间,山与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把它图案化,从形象上增强中国特色;下方的三道长短不同的横线代表八卦中的坎,象征水,更表现了绿水青山的形象;图案基本色调采用明快,洁白的颜色,代表洁净无污染的大气;下端ZHB为“中国环保”汉语拼音的缩写,表明这是中国环保徽。
(3)细读材料,进入小记者的角色,设计与植树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注意称呼,语言文明得体。如:①当初,您选择种树,除了对原生态环境的热爱,还有其他原因吗?②您以后还会有怎样的规划或者目标呢?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劝说、警告“光头强”,要概括材料内容要抓核心信息。另外,注意“光头强”是个反面角色,应该是被谴责、被教育的,但在组织语言时切忌说脏话骂人。告诉他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规模和规划,并警告他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的后果。
示例:光头强,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已成规模,你千万不要开着你的小车,拿着你的电锯去砍树。砍树是违法行为,如果你要来,等待你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三、现代文阅读与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②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③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
④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片大树林了吧!
⑤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⑥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⑦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0.请概括选文第①节的内容。
【答案】牧羊人给“我”水喝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解析】从“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可知选文第①节写的是牧羊人给“我”水喝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
11.根据要求,品析画横线的语句。
①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从修辞角度)
②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写出此荒凉之地自信平和的他,显得那样珍贵。寓意:他将在这个荒凉的地方种树,使此地森林郁郁,有了泉水,变得滋润和富饶。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战争厌恶的描写,引出下文再见牧羊人的故事。内容上:这里“我想呼吸纯净的空气”,既指“我”想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也指“我”渴望安静和平,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表达了“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情感上: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机这一做法的赞扬。
【解析】①这句话说的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所产生的印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预示着他将使这个荒凉的地方变得滋润和富饶。
②理解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阅读文章可知,“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承接上文对战争厌恶的描写,引出下文再见牧羊人的故事。“纯净的空气”,既指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也指安静和平,充满生机的生活环境。表达了“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在情感上,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机这一做法的赞扬。
12.如何理解文中“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①“毁灭”指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如战争,不合理的农耕。②“创造”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双手和顽强的毅力植树,使沙漠变成绿洲的行为。③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对不合理耕种的批判及对牧羊人这一行为的赞美。
【解析】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选文中提到“我”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所以“毁灭”指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如战争,不合理的农耕。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是指“创造”。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对不合理耕种的批判及对牧羊人这一行为的赞美。
13.请结合所选文段的具体内容,说一说牧羊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案】示例:①细心,懂得总结经验。他为了让树更好地生长不再养羊、把白桦树种在湿润的谷底;②坚持不懈,有毅力。“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几十年坚持植树,把一片荒地变成大片树林;③心态平和,有梦想。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④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能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⑤环境描写和外貌描写,表现了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自信,干净利落的性格特点。
【解析】解答本题找到相关句子,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即可。从“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细心,懂得总结经验的人。从“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持不懈,有毅力的人。从他能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爱的人。文中“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的环境描写和“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的外貌描写,表现了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自信,干净利落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作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14.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答案】因为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已经一大把年纪,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筛选概括。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语言进行概括,分点表述。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本题结合文章第1段内容分点概括即可。
15.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答案】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表现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
【解析】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从表层含义(行为本身)和深层含义(精神品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6.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答案】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解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老人“砸”石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增加景观,更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雕刻手艺,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亚心”。
17.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答案】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执着和痴情,在没有学过雕刻的情况下,为亚心塔雕刻出两座石狮,这种对“亚心”的热爱是难能可贵的。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中心的把握。本题解答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来分析,重点从老人的责任心和精神品质方面来表述即可。
18.吴庭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案】①执着:他每天守护“中心牌”;②热爱“亚心”:砸“亚心石”、雕刻石狮;③无私:他用卖“亚心石”和“羊”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
【解析】解答从老人的行为,从老人拥有的品质方面分析,从创造奇迹要具有“执着”“痴情”精神的角度写自己感悟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