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学案+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学案+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1 16:08:00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4
古代诗歌四首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全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五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善诗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已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交代观察方位、地点以及观察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饱览这壮观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大海碧波荡漾,山岛高高耸立在海中。
(大海全景,写出苍茫浑然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树木很多,各样的草繁盛茂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风吹草木,沙沙作响;海面掀起滔天巨浪。
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东升西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
;银河星光灿烂,斜贯天空,它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
扣住大海的磅礴气势虚写,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志愿。
乐府诗每章结尾的句子,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理结合。
2.诗的基调苍凉慷慨,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2.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暮春时节,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诗文赏析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的写景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请从修辞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做简要赏析。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
,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
“遥”可证。
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月亮的其他称呼吗?
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盘、玉蟾、桂魄、蟾蜍等。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旅人前行的路啊,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船在江水上前行。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和风吹拂,风向不偏,船帆悬于桅杆。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山早春,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满怀思念的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律诗的格律常识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中“生”和“入”
有何妙处?
“生”和“入”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空间。
“生”和“入”的第二妙处,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词语准确传神。
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是怎样的?如果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散曲曲牌名。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


枯藤老树昏鸦
缠满枯藤的老树上栖着黄昏时的乌鸦。
(“枯、老、昏”渲染出肃杀悲凉的气氛。)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河水淙淙流淌,河边住着一些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就要从西边落下,孤寂忧伤的游子还漂泊在天涯。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tòng)人的图画。“枯”
“老”
“昏”
“古”
“西”
“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切的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后两行才点明在夕阳下环境中的游子,显得何等孤凄悲凉。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抖,黄昏的天空中几只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
写作特色
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
3.简约中见深细。
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
1.从语言入手,再现画面;
2.从画面感受意境;
3.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
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学案
4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

积累诗歌常识。
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积累诗歌常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思想情感。
难点: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诗歌,品味语言诗歌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古体诗:诗歌体裁的一种。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学法指导:
写景抒情一类的诗歌,重点不在于字词训诂上,而在于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品味作者所营造的审美意象。因此,不妨将诗歌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力还原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如此更有利于对诗歌的理解。2.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子规”等。
学习内容
基础梳理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
)海?
?
(jié)石
sǒngzhì(

?
(cháo)平?
归yàn(
)?
?
水何dàn
dàn(
)(
)??
xiāosè?(
)(

2.解释词意
澹澹:
竦峙:
星汉:
杨花:
客路:
二、课内探究
3.用/划分这诗的朗读节奏: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读《观沧海》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5.《观沧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6.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7.《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8.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分析其首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9.《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10.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三、能力训练
11.请尝试写写一首小诗。
参考答案
1.沧

竦峙


澹澹
萧瑟
2.水波荡漾的样子;耸立;银河;柳絮;旅人行的路
3.(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7.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10.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1.略七
年级
语文
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自主先学(一)学习《观沧海》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4.理解大意。(三)合作探究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三、课堂总结四、布置作业
背诵
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