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孤独之旅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孤独之旅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2 08:5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6
孤独之旅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品味小说精美传神、意味深长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儿童文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文学论集》等。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2017年12月,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三、知识链接——《草房子》
《草房子》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余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眺望(
tiào

觅食(


嬉闹(


撩逗(
liáo

狗吠(
fèi

胆怯(
qiè

旧茬儿(
chá

戳破(
chuō

空旷(
kuànɡ

稠密(
chóu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快。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撩逗:挑逗;招惹。
日甚一日:一天比一天厉害,形容事情发展的程度日渐加深或严重。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开端(1):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放鸭。
发展(2-27):写杜小康父子俩到达目的地,在芦苇滩上安了新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高潮(28-49):写杜小康父子俩在芦苇荡中放鸭、找鸭。
结局(50-52):写杜小康战胜孤独与寂寞,历经重重磨难,终于长大了。
六、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分析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
明确:失学离开学校和村庄,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的孤独、寂寞、恐慌;
杜小康的心灵变化过程: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信、自豪的人生之旅
2.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结构上,引出下文内容。
3.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的句子并体会杜小康心理的变化。
明确:(1)句子: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己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心理:茫然、恐惧
句子: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心理:害怕、胆怯
(3)句子: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心理:孤独
(4)句子: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心理:不再恐慌
(5)句子: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心理:长大、坚强
4.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明确:(1)“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荡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2)“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3)写暴风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4)“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写景状物准确、细致,描写周到入微。
(5)“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系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5.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明确:(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关暴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6.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1)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在困境中成长,越来越坚强的孩子。
(2)他是一个能理解父母苦衷,能为家庭分忧的孩子。
(3)他是一个念念不忘求学上进,热爱生活的孩子。
七、合作探究
1.小说的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儿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儿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父亲对前途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呢?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到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呢?因此作者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本文的题目是《孤独之旅》,杜小康的孤独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明确:观点一: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失去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之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是无比痛苦、寂寞的。
观点二: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间缺少交流,他和父亲的对话“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观点三: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入睡”。
观点四: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八、本文主旨
作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亲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孤寂的环境中磨炼自己,这样才能更加顽强、更加成熟。
九、文本特色
1.心理描写细腻逼真
本文对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得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直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的不同感受表现出来,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2.自然环境描写出色
文中对鸭群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对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课后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