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二
氧
化
碳
1.二氧化碳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制汽水
B.制干冰
C.被石灰水吸收
D.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2.可口可乐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取少量液体放入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正确的是(
)
A.先变蓝后变紫
B.先无色后变红
C.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D.先变红后变紫
3.(2020·南平质检)在如图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往2支试管中分别缓缓注入5
mL紫色石蕊试液和5
mL澄清石灰水。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左边试管内液体变红色
B.右边试管内石灰水有浑浊现象产生
C.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高于右边
D.相同体积的水和石灰水,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
4.“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奇妙的物质。请根据你的知识和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__
__,空气中却不能没有二氧化碳,因为它是__
__原料之一。
(2)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
__(填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3)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增加所导致的后果称为__
__,于是科学家提出我们应该提倡低碳生活,你认为下列措施属于低碳生活的是__
__。
A.上班坐公交车或骑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B.大量砍伐树木建造房屋
C.用太阳能烧水
D.纸张双面使用
(4)二氧化碳的用途很广泛,例如: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__
__。
5.(2020·常德中考节选)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__
__,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__
__。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__
__(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__
__。
[实验设计](4)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①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②
?
③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④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__
__(填物质名称)代替。
(5)“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__
__。
(6)“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__
__。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
__。
[反思交流](7)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__
__(填字母序号)。
A.设计对比实验
B.控制实验条件
C.获取事实证据
D.逻辑推理判断
6.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
【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蜡烛火焰__
__
软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大的是乙
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变红色
实验结论
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__
__(填“能”或“不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__
__
【反思与拓展】
(1)依据实验一的结论,写出二氧化碳的一条重要用途__
__。
(2)由实验二的结论分析得出:实验室中保存氢氧化钠要注意__
__。
(3)在设计上述三组对比实验时,都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是运用了科学探究中__
__的方法。
第2课时 一
氧
化
碳
1.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A.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通过石蕊溶液
D.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2.(2021·云浮质检)一种无色气体X与炽热的木炭反应,得到另一种无色气体Y,Y在加热条件下与一种黑色固体反应,又得到X和一种亮红色固体,则气体X和Y是(
)
A.X是
CO,Y是CO2
B.X是O2,Y是CO
C.X是CO2,Y是CO
D.X是O2,Y是CO2
3.(2021·白云质检)将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最后剩余气体是(
)
A.二氧化碳和氮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氮气
4.碳与碳的化合物之间有如图所示转换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④都能体现C的可燃性
B.②是煤炉中部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
C.①③的反应条件一定相同
D.4个变化中,碳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5.甲、乙、丙、丁、戊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甲、乙、丙、丁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丙是一种温室气体。它们之间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提示1: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提示2:“→”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丙的名称为__
__。
(2)丁的化学性质之一是__
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丁”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4)若甲为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__(填字母序号)。
a.戊→丁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
b.戊→丁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
c.乙-戊的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丙是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6.(2021·佛山月考)某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完成O2、
CO
或
CO2
的有关实验,实验过程中,他们从
a
处通入一种气体,在
b
处放入一种固体。c处放入一种溶液。
(1)若从a处通入O2,观察到b处发出白光,c
处的无色溶液变浑浊,则
b
处放置的黑色固体为__
__,c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__
__。
(2)若
b
处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且反应后的固体可被磁铁吸引,c
处紫色溶液变红。则
b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d
处酒精灯的作用是__
__。
(3)若
b
处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b
处反应后的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c
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则
b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4)若
b
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b
处反应后的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c
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
b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__。
PAGE
-
1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二
氧
化
碳
1.二氧化碳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B)
A.制汽水
B.制干冰
C.被石灰水吸收
D.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2.可口可乐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取少量液体放入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正确的是(D)
A.先变蓝后变紫
B.先无色后变红
C.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D.先变红后变紫
3.(2020·南平质检)在如图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往2支试管中分别缓缓注入5
mL紫色石蕊试液和5
mL澄清石灰水。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C)
A.左边试管内液体变红色
B.右边试管内石灰水有浑浊现象产生
C.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高于右边
D.相同体积的水和石灰水,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
4.“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奇妙的物质。请根据你的知识和经验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__0.03%__,空气中却不能没有二氧化碳,因为它是__光合作用__原料之一。
(2)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AB__(填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3)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增加所导致的后果称为__温室效应__,于是科学家提出我们应该提倡低碳生活,你认为下列措施属于低碳生活的是__ACD__。
A.上班坐公交车或骑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B.大量砍伐树木建造房屋
C.用太阳能烧水
D.纸张双面使用
(4)二氧化碳的用途很广泛,例如: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__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__。
5.(2020·常德中考节选)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目的]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
[探究思路](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__是否有新物质生成__,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__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伴有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__。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实验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__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或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类物质或二氧化碳溶于水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__。
[实验设计](4)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设计
①
向第一朵纸花喷稀醋酸
②
?
③
将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④
将第四朵纸花喷水后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__稀盐酸(或稀硫酸、磷酸等)__(填物质名称)代替。
(5)“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__向第二朵纸花喷水__。
(6)“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__验证CO2能否使紫色石蕊变色__。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②③不变红④变红__。
[反思交流](7)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__ABCD__(填字母序号)。
A.设计对比实验
B.控制实验条件
C.获取事实证据
D.逻辑推理判断
6.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
【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蜡烛火焰__下层先熄灭、上层后熄灭__
软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大的是乙
干石蕊纸花不变色,湿石蕊纸花变红色
实验结论
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②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__能__(填“能”或“不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__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色,二氧化碳和水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酸__
【反思与拓展】
(1)依据实验一的结论,写出二氧化碳的一条重要用途__灭火__。
(2)由实验二的结论分析得出:实验室中保存氢氧化钠要注意__密封保存__。
(3)在设计上述三组对比实验时,都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是运用了科学探究中__控制变量__的方法。
第2课时 一
氧
化
碳
1.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B)
A.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通过石蕊溶液
D.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2.(2021·云浮质检)一种无色气体X与炽热的木炭反应,得到另一种无色气体Y,Y在加热条件下与一种黑色固体反应,又得到X和一种亮红色固体,则气体X和Y是(C)
A.X是
CO,Y是CO2
B.X是O2,Y是CO
C.X是CO2,Y是CO
D.X是O2,Y是CO2
3.(2021·白云质检)将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最后剩余气体是(A)
A.二氧化碳和氮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氮气
4.碳与碳的化合物之间有如图所示转换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①④都能体现C的可燃性
B.②是煤炉中部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
C.①③的反应条件一定相同
D.4个变化中,碳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5.甲、乙、丙、丁、戊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甲、乙、丙、丁均含有同一种元素,丙是一种温室气体。它们之间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提示1: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提示2:“→”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丙的名称为__二氧化碳__。
(2)丁的化学性质之一是__2CO+O22CO2或CO+CuOCO2+Cu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丁”的化学方程式为__CO2+C2CO__。
(4)若甲为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bc__(填字母序号)。
a.戊→丁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
b.戊→丁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
c.乙-戊的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丙是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6.(2021·佛山月考)某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完成O2、
CO
或
CO2
的有关实验,实验过程中,他们从
a
处通入一种气体,在
b
处放入一种固体。c处放入一种溶液。
(1)若从a处通入O2,观察到b处发出白光,c
处的无色溶液变浑浊,则
b
处放置的黑色固体为__木炭(或C)__,c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a(OH)2+__CO2===CaCO3↓+__H2O__。
(2)若
b
处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且反应后的固体可被磁铁吸引,c
处紫色溶液变红。则
b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3CO+Fe2O32Fe+3CO2__,d
处酒精灯的作用是__除去尾气中的CO,防止污染空气__。
(3)若
b
处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b
处反应后的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c
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则
b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Cu+O22CuO__。
(4)若
b
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b
处反应后的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c
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
b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O+CuOCu+CO2__。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