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复制与变换》教学设计
《复制与变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作用:本课选自浙江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前几课学生的绘画基本以模仿为主,对“画图”程序的操作技能先打下基础,从本课开始,将逐步提高学生的绘画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计算机绘图知识后,本课安排了“复制”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体会计算机绘画的“神奇”功能,进一步激发计算机绘画的兴趣。由于复制后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变换”就可以突破这一局限,巧妙利用“变换”,可以使简单图形变成艺术作品。“变换”在“画图”中主要包括翻转、重新调整大小与倾斜等操作,教科书中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翻转作为示例呈现。
教学内容任务:本课安排了“复制”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体会计算机绘画的“神奇”功能,进一步激发计算机绘画的兴趣。由于复制后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变换”就可以突破这一局限,巧妙利用“变换”,可以使简单图形变成艺术作品。“变换”在“画图”中主要包括翻转、重新调整大小与倾斜等操作,教科书中选择学生容易理解的翻转作为示例呈现。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图像的复制、移动等操作,知道选择的重要性,理解“复制”“粘贴”功能。
2.通过对图形的变换(翻转),掌握“画图”中图形的翻转、删除等操作方法,体验计算机绘图的神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复制、粘贴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复制”“粘贴”功能。
四、教学策略:
在本节的教学中,将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总体教学流程为:“激趣导入——知识建构——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演示法,配合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教学准备:
环境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
媒体准备:PPT
素材准备:任务单word文档、喜羊羊与灰太狼视频、草原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3min
【创设情境】
慢羊羊村长买了一盆漂亮的花给美羊羊,大家都很喜欢,纷纷争着想要,这可怎么办呢?
【导入新课】(1min)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办法帮助帮村长想个办法吗?现在只有一盆花,如何变出很多盆花?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回答
利用学生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视频作为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情境进入新课的学习,学习注意力会比较集中,进而为新课的讲授做好准备。
任
务
驱
动
,
构
建
新
知
20min
【教师引导】
1.布置任务一
:人人有份
要求:(1)打开“一盆花”图片
(2)自习书本第七课《复制与变换》,尝试用画图程序的“复制”工具给每只羊分一盆花
完成图效果:
2.教师讲解:先单击“选定”工具,选定花盆,然后再先后单击“编辑”菜单中的“复制”和“粘贴”命令,最后将花盆移动到目标位置
板书:一选定,二复制,三粘贴,四移动
3.思考:①在进行“复制”与“粘贴”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总结)
②复制一次可粘贴几次?
任务二
千变万化
【教师引导】(1min)
每个人的花都是一样的非常单调,有什么方法能让花变得不同呢?
请学生观察范画(画中的几朵花发生了变化),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
2、变了形的花是怎么来的呢?请学生互相讨论探究。
3、交流花朵变形的方法。
4、学生练习,看谁的花变化的最漂亮。
【学生展示】(3min)
请同学到台上展示自己变换花朵的方法,并讲解自己是如何操作的。
学生操作。
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如何进行复制。
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完成任务
学生展示
听讲
此环节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在问题情境下,层层递进,系统呈现知识,利于学生掌握各种复制和粘贴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有效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作
品
展
示
12min
1.
让学生给这幅画添上背景,如草地、小鸟等,提示学生可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注意要保存图画,并记录文件名。
2.
与同伴同乐,分享创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及欣赏同学的作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学会欣赏。)
学生机演示
学生评价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机会,给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功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课
堂
总
结
5min
【师生交流知识梳理】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本堂课做知识梳理与回顾
(1)复制与粘贴的用法
(2)变换操作
学生回顾本堂课学习的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根据近因理论,在课堂的最后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近一步掌握与巩固,并也给予了教师教学及时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