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法与改革。
商鞅徙木立信
戊戌六君子被杀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求变,求新
求变
求新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法与改革。
一
求富国强兵的新举——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秦孝公与商鞅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吴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
(1)历史背景:
(经济、政治、思想)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政治:诸侯兼并加剧,需富国强兵
思想:百家争鸣出现,有法家思想
领
域
主
要
内
容
作
用
经济
政治
社会
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
废分封,行县制。
提高秦军战斗力;
瓦解旧宗法制度;
县制影响深远(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改变旧生产关系,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激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小农经济)
实行什伍连坐制。
强化基层统治。
(2)性质: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
(3)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4)影响:
1.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秦统一中国
商鞅处理太子的师傅
商鞅被车裂
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史记》
一
求富国强兵的新举——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
其他重要变法或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①
阅读材料,回答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②
北宋明朝是否面临同样的问题呢?请结合史实回答。
是;
北宋:汉族和契丹族党项族,农民起义不断;
明朝:汉族和蒙古族女真族,农民起义不断;
③
三此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什么呢?
缓和矛盾;制度更新;富国强兵;
不同点
相同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侧重于制度更新。均田制﹑迁都和汉化等。为缓和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民族交融。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政权的封建化,都遭旧势力反对和阻碍,
都取得成功。
“古人有言,大义灭亲。今恂(北魏太子元恂)欲违父(孝文帝)背尊,跨据恒朔。天下未有无父国,何其包藏,心与身俱。此小儿(北魏太子元恂)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脱待我无后,恐有永嘉之乱。”
——《魏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
④
比较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背景
新旧交替社会大变革
性质
封建化的运动
根本目的
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结果
成功
⑤
比较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
北宋中期(明朝后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
进行局部调整改革
为挽救北宋(明朝)统治危机,
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失败
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百度词条
影响古代王朝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
A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
B
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是否有
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C
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D
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重点精讲》
请任选一个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予以证明。
秦孝公与商鞅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94年日军旅顺大屠杀
19C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二
求救亡图存的新路——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图存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一
下诏鼓天下之气;二
迁都定天下之本;三
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
戊戌六君子被杀
谭嗣同英勇就义
谭嗣同在戊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日本,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中国变法流血,就从我开始吧。被捕后,他视死如归,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从容就义。——p28学习拓展
戊戌维新运动
囚禁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
客观原因:触犯守旧势力利益,遭反对
主观原因:维新派缺可靠社会基础,无严密组织,
又把希望寄托在没实权的皇帝身上。
阅读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操之过急,力量太弱,对手太强!
变法主要内容
一、教育方面: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
二、行政管理:裁撒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三、工业: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
四、其他:高级官员游历外国、改进和简化法规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内容整理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
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
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
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
4.在北京设立议院;
5.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377页
思考:变法内容与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乙巳
救亡图存,不甘作亡国之君的老路!
局限:在“中体西用”框架下谋划,强调”传统义理”不动摇,对西学只切“时务”。难根本变革。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P23学习聚焦
清末新政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改革都以失败告终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寻找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
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国人民的各种尝和斗争为什么没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
各阶级都不是先进的阶级,他们都不能找到挽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
求伟大复兴的新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新时期
1992
1953
过渡时期
文革
1958
全面建设时期
2001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三大改造完成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
我国根据国际条件尤其是国内各阶级联盟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不采取激烈的突然变革的办法,而采取温和的逐步过渡的办法。
——周恩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周恩来选集》下卷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外历史纲要》上
P160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概括中国的经济发生的变化,其实质是什么的变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P25第2段)
中共八大
《论十大关系》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P25最后1段。
伟大转折;新时期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2001加入世贸
、十一届三中全会
A
时间:
1978.12
B
内容:
①工作重心
②改革开放
③拨乱反正
C
意义:
改革:
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
②、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1)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
(3)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4)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A、历程
②、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B、成就
从经济体制改革
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
C、意义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P27最后1段
影响古代王朝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
A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
B
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是否有
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C
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D
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重点精讲》
请用四因素论述“改革开放”必然成功的原因。
求变
求新
中国历代
变法和改革
求富国强兵的新举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求救亡图存的新路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求伟大复兴的新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
2.
其他重要变法或改革
戊戌变法
其他改革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
发展中国
有成有败
全部失败
取得成功
【课堂小结1】
【课堂小结2】
改革是历史前进动力,是历史发展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利益。
改革会遇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获民众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忘初心
坚持奋斗
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