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课件(25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课件(25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0 21:2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依托《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探讨修身养性之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三篇文章。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孟子、戴圣的生平经历,《论语》、《礼记》、《孟子》的文学地位。
3.通过小组合作,梳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预习反馈
1.小组推代表课前在黑板上填写文言知识表格。
2.小组派代表读生字词。
3.小组长检查搜集资料的情况。
活动一
活动要求:
  小组派代表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从音量大小、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是否饱含感情等方面进行点评。
活动二
活动要求:
  小组派代表讲述孔子、孟子、戴圣的生平及《论语》、《礼记》、《孟子》的文学地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戴圣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地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活动三
活动要求:
  比对小组代表课前在黑板上书写的表格,小组合作,查缺补漏,合力疏通三篇文章的意思,不会的可以跨组求助,或者求助老师。
篇目
实词
虚词
特殊句式
《论语》十二章
敏、喻、质、文、野、史、文质彬彬、弘毅、知、归、目、事、兴观、群、怨、迩

判断句
《大学之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静、安、虑、得
《人皆有不忍之心》
怵悌、恻隐、内交、要、羞恶、端、达、保
判断句
当堂训练
同桌相互背诵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反思小结
1.学会查阅资料的多种途径。
2.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疏通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语言特色、中心思想。
活动
活动要求:
  比对黑板上的书写,小组合作探究,查缺补漏,完成表格。
篇目
题目解读
层次结构
语言特色
中心思想
《论语》十二章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第1、4、6章
:君子与小人第2、7、9、10:论“仁”第3、8章:论“道”的学习第5、11章:修己与待人第12章:学习《诗》《礼》的重要性
简约深远,隽永有味;丰富多变的手法:比喻、对偶、反问、排比;
含意深远,充满哲理。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运用排比、顶真,突出气势。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娃”,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人皆有不忍之心》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第一部分: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第二部分:“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第三部分:“四端”:仁、义、礼、智
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文章善于运用论证手法。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当堂训练
完成教辅资料上的题。
反思小结
1.学会使用表格梳理文章重要内容,并且小组合作探究疑难问题。
2.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三篇文章修生养性的方法。
2.通过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活动一
活动要求:
  比对黑板上的书写,小组合作探究,补充完整三篇文章修身养性的方法。
篇目
修身养性的方法
《论语》十二章
做君子要知“仁”、“礼”、“道”、“义”。
《大学之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皆有不忍之心》
做人要有“仁心”。
活动二
活动要求:
  你觉得三篇文章中修身养性的方法适用于当今的青少年吗?请说出你的理由。(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辩论。)
五、当堂训练
写写自己在未来的生活里应该如何修身养性?(200字)
反思小结
学习诸子散文中修身养性的方法并寻找适合自己的修身养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