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记念刘和珍君》课件(45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记念刘和珍君》课件(45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0 21:2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送对联以示悼念:
情境导入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总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鲁迅
预习任务
预习任务
阅读全文,学习生字词
了解作者
查找背景资料
梳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准确读出下列词语
桀骜(jié
ào)
赁(lìn)屋授课
黯(
àn
)然
喋血(diè)
噩(è)耗
不惮(
dàn

屠戮(lù)
浸渍(zì)
长歌当(dàng)哭
自我研学
二、解释下列词语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长歌当哭:文中意指把写文章当作哭泣。
菲薄:微薄。
攒射:集中火力射击。
喋血:形容杀人多而血流遍地。
深味:深深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恤:顾虑。
惩创:惩罚,惩治。
自我研学
自我研学
作家简介
自我研学
背景简介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大沽口事件
三·一八惨案
自我研学
1—2:悼念逝者,叙述写作的缘由。
3—5:回忆交往及记叙死难经过。
6—7:思考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给刘和珍写文章
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
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一)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是怎样一个青年?
梳理相关文段,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学习活动
课文研读
归纳与刘和珍相关情节:
事件一:预定《莽原》杂志
事件二:参加师大学生风潮
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
精读批注
事件一:预定《莽原》杂志
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要求进步,追求真理
精读批注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
温和善良、敢于斗争、有责任心
精读批注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爱国热忱,勇于担当
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
刘和珍形象概括
事件一:预定《莽原》杂志
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
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
要求进步、追求真理
温和善良、敢于斗争、有责任心
热忱爱国、用于牺牲
归纳概括
拓展延伸
课后学习任务
1.鲁迅对刘和珍表示出极大的尊敬,给予崇高的评价,称之为“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为刘和珍写一段悼念性的文字。
2.推荐阅读:
石评梅《痛哭和珍》
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任务二:面对刘和珍的牺牲,鲁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任务三:面对“三·一八”惨案,鲁迅有怎样的思考?
学习活动(二)
1.思考讨论:
鲁迅为何在交代写作缘由时说自己“无话可说”

学习活动
课文研读
相关语段: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课文研读
相关语段: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习活动(二)
2.思考讨论:
让鲁迅悲愤的“非人间”是怎样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学习活动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竞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己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精读体会
在青年方面,外交请愿,虽属正当,亦何事啸聚男女,挟持枪械,若临大敌者,重以驱逐外交团之宣言,殴击警卫队之行动,不惜激于意气,铤而走险,乃陷入奸人居间,利用之彀中。
????徐谦、顾兆熊等居于知识阶级代表者之地位,对于血气方刚之青年,不知所以启迪之,惟务放言高论,驱千百珍贵青年为孤注一掷,成者诸君尸其名,败则群众被其害。谁无儿女,谁不爱国,诸君必欲置千百珍贵青年于死地,是岂志士仁人之用心耶?
补充资料
林学衡1926年3月20日《晨报》上发表时评《为青年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
相关链接
精读体会
品读语言
欣然
驳斥了流言家的“受人利用”说
这样的罗网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虐杀
刘和珍等人毫无提防,驳斥了“暴徒”说
“致命的创伤”“在她的头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置人于死地,凶残卑劣到了极点
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行动驳斥了“自我防卫”说
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
学习活动(二)
3.思考讨论:
鲁迅为何要反复写“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

精读体会
精读体会
精读体会
品读语言
出离愤怒
愤怒程度之强
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
最大哀痛
快意于
悲情之浓
悲愤力度之强

爱国青年被虐杀

黑暗的社会
执政府
流言家
精读体会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拓展延伸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课后学习任务
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拓展延伸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任务二:面对刘和珍的牺牲,鲁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任务三:面对“三·一八”惨案,鲁迅有怎样的思考?
学习活动(三)
1.思考讨论:
鲁迅对
“三一八”惨案有怎样的思考

学习活动
课文研读
相关语段: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课文研读
相关语段: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本体:人类历史进步
喻体:煤的形成
付出巨大的代价
需要大量木材
历史前进一小步
形成一小块煤
徒手请愿不可取
补充资料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我对于这回的牺牲者,非常觉得哀伤。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未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
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补充资料
——《华盖集续编·
空谈》
理性斗争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课文研读
“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
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
总结归纳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哪些情感?
勇者
更强者
怯者
更弱者
请愿者
列强
段政府
请愿者



走狗文人
对比文章中的“非人间”,可推知作者希望猛士们通过斗争将去向一个真正的人间。这应该是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在这世界里没有暴力,没有侵略,没有纷争和流言蜚语,人们都合理地生活,幸福地做人,安心地劳动和读书。
作者在文章末尾说“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请你想一想,“奋然而前行”的方向、目标是哪里?
拓展思考
拓展延伸
课后学习任务
推荐阅读文章:
《为了忘却的记念》
《空谈》
《无花的蔷薇之二》
《“死地”》
《可惨与可笑》
布置作业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出旧社会“吃人”的本质,并大呼“救救孩子”。在生活中,“强者(霸者)”和“怯者”在扮演着“吃人”的角色,“弱者”是“被吃”的对象,“勇者”则是正义的化身。你对“强者(霸者)”、“怯者”、“弱者”、“勇者”有怎样的理解?请写一篇个人心得,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