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2.声音在均匀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
A.声速逐渐减小
B.音调逐渐降低
C.振幅逐渐减小
D.声速、频率、振幅都减小
3.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不能像在地球表面那样直接面对面地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其原因是(
)
A.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B.月球上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当它们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5.敲锣时要想使锣停止发声,只要用手按住锣面即可,这是因为
A.锣面振动变快了
B.锣声通过手掌后消失了
C.锣面停止振动,不能发生
D.手与锣面之间形成真空无法传声
6.鱼儿在水中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确定
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弦柱
C.空气
D.琴弦
8.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铝、海水、空气
B.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9.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A.用电话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手机显示信号,却听不到声音
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敲鼓时看到泡沫球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10.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
)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11.有一根很长的正在送水的钢管,一个工人从管的一端用锤子敲了一下,则关于另一个工人在管子的另一端听到响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空气传来的
B.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传来的
C.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水、空气传来的
D.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钢管传来的
1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声名远扬,诗句中客船里的人听到的钟声主要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
A.客船
B.水
C.空气
D.地面
二、填空题
13.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铃由于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发生________而发声的;二胡、古筝、古琴等弦乐器一般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军号、唢呐、喇叭、笛子等管乐器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
14.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________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入我们耳中的,声音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
15.在“天宫二号”上,我国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可直接对话,但在空间站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通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课声,说明________能够传播声音;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跳舞,说明________能够传播声音。隔墙有耳说明________能够传播声音。
16.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m。这种方法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17.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产生的;人们面对面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_____能够传声;在水中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也能传声.
三、解答题
18.如所示,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结论为声音是由______;而在如所示的实验中,敲响右边的音叉,会听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同时会看到紧靠在左边音叉上的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通过______传播.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产生的现象是______.
1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右图所示,
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填“大”或“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提出猜想假设
B.得出结论
C.分析归纳
D.实验研究
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0.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0.2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答案】:A。
2.声音在均匀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
A.声速逐渐减小
B.音调逐渐降低
C.振幅逐渐减小
D.声速、频率、振幅都减小
【答案】:
C.3.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不能像在地球表面那样直接面对面地交谈,而需要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其原因是(
)
A.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B.月球上是真空环境声音不能传播
C.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D.月球上宇航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答案】B
4.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当它们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答案】D
5.敲锣时要想使锣停止发声,只要用手按住锣面即可,这是因为
A.锣面振动变快了
B.锣声通过手掌后消失了
C.锣面停止振动,不能发生
D.手与锣面之间形成真空无法传声
【答案】C
6.鱼儿在水中也能听到岸上的声音,当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时,它的传播速度将(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D.无法确定
【答案】B
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弦柱
C.空气
D.琴弦
【答案】D
8.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铝、海水、空气
B.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答案】D
9.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
A.用电话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手机显示信号,却听不到声音
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敲鼓时看到泡沫球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答案】B
10.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
)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答案】D
11.有一根很长的正在送水的钢管,一个工人从管的一端用锤子敲了一下,则关于另一个工人在管子的另一端听到响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空气传来的
B.听到两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传来的
C.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钢管、水、空气传来的
D.听到三次响声,他们按先后次序是由水、空气、钢管传来的
【答案】C
1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声名远扬,诗句中客船里的人听到的钟声主要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
A.客船
B.水
C.空气
D.地面
【答案】C
二、填空题
13.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铃由于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发生________而发声的;二胡、古筝、古琴等弦乐器一般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军号、唢呐、喇叭、笛子等管乐器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
【答案】振动弦空气柱
14.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________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传入我们耳中的,声音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振动;空气;不能
15.在“天宫二号”上,我国宇航员在空间站内可直接对话,但在空间站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通话,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课声,说明________能够传播声音;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跳舞,说明________能够传播声音。隔墙有耳说明________能够传播声音。
【答案】真空不能传声空气液体固体
16.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m。这种方法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
【答案】340不能
17.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产生的;人们面对面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_____能够传声;在水中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也能传声.
【答案】振动空气液体
三、解答题
18.如所示,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结论为声音是由______;而在如所示的实验中,敲响右边的音叉,会听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同时会看到紧靠在左边音叉上的小球多次被弹开,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通过______传播.如果将这个实验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产生的现象是______.
【答案】振动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空气听不到声音,小球紧靠左边音叉,叉股静止不动
1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右图所示,
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填“大”或“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提出猜想假设
B.得出结论
C.分析归纳
D.实验研究
E.发现并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桌子上撒一些沙粒或细小的纸屑小①EADCB
20.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0.2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答案】解:因为已知来回的时间为0.2s,则声音由井口传到井底的时间为:t=0.1s,
则井底的深度为:S=vt=340m/s×0.1s=34m
答: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3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