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1.2.光是怎样传播的 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1.2.光是怎样传播的 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20 22:5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光是怎样传播的
本节课的课题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2课时——《光是怎样传播的》。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教学目标、教学实验重难点、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方面九个部分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光是如何传播的。人们很早之前就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行进的路线,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为之后学生了解光的其他秘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每天和光接触,对光的一些性质有他们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如他们知道光可以穿透透明的物体,光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光在照射时可以形成影子等等,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如万花筒,照相机等。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而教材对光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着重突出了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认了本节课的实验目标为:
科学概念目标:
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3.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爱思考,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推理。
科学、科技、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内容设计
本次实验准备四张矩形卡纸,手电筒,和四个能直立的夹子。1.在3张矩形卡纸的同一位置上分别打一个小孔,直径约1厘米大小;2.用夹子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3.每张卡纸之间间隔约15厘米,并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4.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直立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为屏;5.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的光是唯一光源;6.把手电筒放在离你最近的卡纸前,保持一定距离,使手电筒的光能直接穿过这些小孔。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7.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再观察纸屏并在表格的图中标出光行进的路线。
六、实验方法设计
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主动去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方法和步骤,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构架。因此,本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探究”结合讨论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七、教学过程设计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我的教学过程: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在【导入环节】,我会设计情境:提前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内,隔着窗帘,对全班同学说话:“你们能看到我是谁吗?”并提问:我们能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这是为什么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光和声音的传播到底有哪些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合理的运用情景设计可以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在【探究实验环节】我会从确定实验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分析现象和得出结论这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探索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第一部分是{确定实验目标}
问题驱动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
我会就课题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光是怎样传播的吗?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此时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讨论,推测光的传播路径以及说出观点依据。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视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结束后,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让学生大胆提出推测,确定实验目标。
第二部分是{设计实验方案}
我会顺势提问:我们对光传播路线有了自己的推测,你能设计方案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这时,学生明白,真理是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要想证实自己的观点是不是正确,就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帮助我们看到:光是不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接着,我会出示实验材料:1张矩形卡纸、四个塑料管道、装有染色了的一烧杯水、红外线激光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利用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
师生交流讨论过程中,确立实验方案以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良好的表达习惯。
接着小组代表领取准备好的实验器材,以4-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期间我会巡视课堂,查看各小组的实验进行情况,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第三部分是{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结束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包括:“染色的水看见一条直的光线,矩形屏上没有障碍时出现光斑,有障碍时不出现光斑”。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并对不同的解释进行有理有据有序地讨论。最后师生总结结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学会知识,还要能够联系生活,应用知识。
因此,接下来进入【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请学生再次回到情景设计,利用光的传播原理,简单解析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窗帘后说话的人的声音确看不到他本人。
最后是【作业小结环节】。我会让学生回顾知识,反思实验过程。我还会布置开放性作业: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塑料管道障碍时,无法拐弯出来,使用其他材料也一样吗?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
八、说板书设计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可以直观的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学会知识。
九、教学反思
在实验后的分析环节,去找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光不是曲线传播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光不是一圈一圈传播的,哪些现象又可以说明光不是折线传播的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对光不是曲线、不是折线传播等有深刻体会。丰富了光是直线传播这一结论的认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