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课件(4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课件(4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1 13:1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8
古诗二首
鹳雀楼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鹳雀
登鹳雀楼
古代的楼都是用木头制造的,所以“楼”是木字旁。
作者简介
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描写边疆风光的作品很有特色。诗以《凉州词》和《登鹳雀楼》最有名。

lóu
结构:左右
组词:上楼
木楼
部首:木
笔画:十三
“女”的撇点的折点在竖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楼上
依山
尽头
lóu

jìn
欲望
无穷
一层

qióng
céng


结构:左右
组词:依旧
依着
部首:亻
笔画:八
“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
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

jìn
结构:上下
笔画:六
部首:尸
组词:尽头
尽力
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

huáng
结构:上中下
笔画:十一
部首:黄
组词:黄金
黄色
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
“由”竖在竖中线;下部的撇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

céng
结构:半包围
笔画:七
部首:尸
组词:上层
双层
“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依”在很久以前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组词为:依靠、依赖、相依为命。
词义释疑
白日:
依:
尽:
欲:
穷:
目:
千里目:
更:
落山的太阳。
挨着、靠着。

想要

眼睛
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太阳靠着远山落下,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黄河向着大海流去。
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夕阳依傍着群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用眼睛看够更远的地方,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得越高,看到的景物就越多,眼界也更开阔。这两句包含了“要想看得

,必须站得

”的道理。
再登上一层楼。
所见




壮阔
雄浑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所想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
看得远
积极进取
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
远处
太阳

楼下
黄河

你读懂了吗?
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到什么?试着说一说。
诗人很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登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课外拓展
读读王安石《登飞来峰》,想象他的诗又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和我们学的《登鹳雀楼》有什么异同。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能给“望”换个词吗?
你能给“望”换个词吗?

观察
生平简介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漫游中度过。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762年,病逝于当涂。
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qiānɡ)进酒》等。
名言佳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他人评价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yān
yáo
chuān

瀑布
香炉
紫烟
遥远
山川

zhào
结构:上下
组词:照明
光照
部首:灬
笔画:十三
“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
易错提示:第一个“点”是左点,剩下三个“点”都是右点。


结构:左右
组词:火炉
炉子
部首:火
笔画:八
“火”首笔点在横中线,末笔捺改点
末笔撇沿竖中线撇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
“户”第三笔横起笔在横中线

yān
结构:左右
组词:烟花
烟火
部首:火
笔画:十
火”首笔点在横中线
“大”的横笔在横中线上方,末笔捺改点。
“因”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

guà
结构:左右
组词:挂上
挂图
部首:扌
笔画:九
“圭”,两“土”分写
横中线上下
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

chuān
竖在竖中线
三笔分立,间距相等
结构:独体
组词:山川
冰川
笔画:三
部首:丿
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从字数上看有什么不同?
《登鹳雀楼》是五言诗,
《望庐山瀑布》是七言诗。
香炉峰:峰的形状像香炉,峰头常有云雾缭绕,因此而得名。
日照香炉生紫烟
紫烟:紫色的云雾
遥看瀑布挂前川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

一词点出了观察的立足点,照应了题目。


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遥望”中的瀑布的形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
速度:
方向:
高度:

直下
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
怀疑、猜测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怎么知道瀑布有“三千尺”?他丈量过吗?
“三千尺”形容的是瀑布的高度,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不是实指。
后两句从近处描写瀑布,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瀑布雄奇壮观的气势描写得淋漓尽致,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认识夸张
夸张也叫夸饰或铺张,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望庐山瀑布》中,“三千尺”“落九天”这两个词语,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香炉峰高、瀑布长,突出了瀑布的雄伟壮丽。
语文要素
学法小结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叶圣陶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远看





生紫烟
挂前川
联想
三千尺
落九天
雄伟、壮丽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