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
单元
材料: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
sheng)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ao)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周王室的统治秩序被破坏
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
问题2:这种社会现象带来了哪些影响?
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
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
)
诸侯国的面积越来越(
)
多
大
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
课文第9页的导入部分记载了郑庄公箭射周桓王的故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室衰微
诸侯坐大
VS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西周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战国
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大发展时代
大变法时代
大繁荣时代
大融合时代
问题2:这种社会现象带来了哪些影响?
大动荡
诸侯纷争(时代背景)
一
大发展时代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3、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
?
?
?
?
一
大发展时代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私
公
材料1: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2:齐国:“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的好坏征收数量不等的田税。
鲁国:实习“初税亩”,“履田而税”,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
晋国:“作爰田”……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各国该如何解决?
一
大发展时代
铁犁牛耕
王室衰微
兼并战争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
(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的贵族)
地主、佃农、自耕农
(原多为宗法血缘下的庶民)
政治变革
?
分封、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
经济大发展
政治的大变革
二
大变法时代
各国变法运动图示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变革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
作用: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二
大变法时代
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改革的主题和高潮。
——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弱民》
顶层设计:强国弱民
强国
弱民
军功爵制、重农抑商
废井田开阡陌、小家庭、郡县制
连坐法、燔诗书、小家庭
二
大变法时代
商鞅变法(BC356)
十年
二十年
百年
百三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周天子把祭祀求福的肉赐给秦孝公),诸侯毕贺。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灭周,迁九鼎于咸阳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二
大变法时代
分析材料,总结商鞅变法的影响?
①积极: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对秦国来说,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消极:法律严酷导致统治暴政,激化社会矛盾文化专制政策束缚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从长远看,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二
大变法时代
表2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
时代
国家
时间
变法内容
变法主导思想
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齐国
公元前685年一公元前648年
管钟改革
法家
鲁国
公元前594年
初税亩
战国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魏国
公元前445年一公元前387年
李锂吴起变法
法家、兵家
楚国
公元前401年-1年一公元前381年
吴起变法
兵家
秦国
公元前364年一公元前338年
商鞅变法
法家
齐国
公元前356年一公元前320年
邹忌变法
法家
韩国
公元前362年一公元前333年
申不害变法
法家
赵国
公元前325年一公元前299年
胡服骑射
燕国
公元前312年一公元前279年
乐毅变法
法家
孔子
礼崩乐坏,有何治国良方?
三
大繁荣时代
三
大繁荣时代
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代,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力图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形成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局面。
三
大繁荣时代
(一)孔子
根据孔子的几则回答,提炼其思想主张: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3.《孔子讲学图》
“仁”,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
“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保守性,阶级局限性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
二
(一)孔子
1.内容
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②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含民本思想);“克己复礼”
③伦理观念:
性相近,习相远。
④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思结合”;整理“六经”
(2)评价:
①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三
大繁荣时代
——
没落奴隶主阶级
三
(二)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
为无为,则无不治。?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避世思想。(其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庄子》想象丰富,善于用寓言讲道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评价
大繁荣时代
——
没落奴隶主贵族阶级
三
大繁荣时代
(二)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学说
哲学思想
政治主张
思想评价
①
“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朴素辨证法思想:
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政治理想)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
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三
(三)法家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大繁荣时代
——
新兴地主阶级代表
三
大繁荣时代
(三)韩非子
——
新兴地主阶级代表
(1)内容
①法治观:法术势相结合,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集权观:大一统、君主专制
③变革观:厚今薄古,变法革新,“法后王”
④伦理观:性恶论,用刑罚使人恐于犯罪。
实现君主集权制的途径:
“法”: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
“势”: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
四
大繁荣时代
百家争鸣争什么?——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
【小组探究】
如果某个诸侯国偷盗现象严重
,不同学派会如何看待这这种现象?又会如何治理社会呢?(示例:儒家荀子认为偷盗为人性本恶,主张礼与法共同整治)
百家争鸣
怎么争?
论战辩驳(代表不同阶级)
吸收借鉴、百家合流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共同发展
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在争鸣中形成共识:
希望自身学说作用于现实政治,主张结束混乱,统一思想,统一社会。
四
大融合时代
材料1: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交融。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改革。——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繁荣带来了怎样的结果(影响)?
走向统一、民族交融、社会转型
北狄
东夷
西戎
南蛮
四
大融合时代
材料2: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
孔颖达
材料3: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
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沈长云《先秦史》
结合材料与教材思考:华夏与戎狄交融的结果?
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战争,迁徙,交流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四
大融合时代
小
结
大发展时代
铁犁牛耕
井田制度的瓦解
大变革时代
大变法时代
(富国强兵)
大繁荣时代
(百家争鸣)
(思想来源)
大融合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1.分裂→统一
2.各民族相互融合
3.奴隶制→封建制
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大发展
1.有学者论及《诗经》中的“风”和“雅”时认为,“风”是一国之音,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雅”是“四方之风”,为天下正音。这反映了( )
A.分裂动荡的社会现实
B.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C.多元一体的政治特点
D.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形成
2.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仁政应该从恢复西周井田制着手,因为井田制下人人都有一块份地,贫富分化不甚显著。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进
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
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
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
C
B
标题文字添加
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or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film
to
be
used
in
a
wider
field
3.西周时,“大国之卿皆命于天子”。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正卿大都没有经过周天子“受命”,只是名义上仍叫“命卿”而己。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诸侯争霸兴起
B.宗法观念消亡
C.“礼崩乐坏”出现
D.中央集权弱化
4.春秋时期,出现了君主失政的现象。孔子对此感慨不已,并提出自己主张。下列属于孔子主张或言论的是( )
A.“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