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1 08:4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一、三足鼎立到短暂统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公元220—265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公元221—263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公元229-280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2、西晋短暂的统一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政权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末年,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
一、三足鼎立到短暂统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魏\蜀\吴
西晋统一:280年
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二、士族崛起与“江南烟雨”——东晋与南朝
1、时空定位
(1)东晋:
(2)南朝:
2、重点突破
(1)政治:
士族门阀的兴起
317—420年,司马睿,定都建康
420—589年,宋、齐、梁、陈
二、士族崛起与“江南烟雨”——东晋与南朝
士族门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个重要阶层,产生于东汉后期。士族,又称世族、势族、世家,是为地方上的大姓豪族,享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特权。门阀,即门第、阀阅。门第,指地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如显贵之家称为“高门”,卑贱之家称为“寒门”。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自曹魏开始,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
发展权势的工具。至隋改行科举制,此制废。
二、士族崛起与“江南烟雨”——东晋与南朝
历史纵横
东晋士族专权——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二、士族崛起与“江南烟雨”——东晋与南朝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士族崛起与“江南烟雨”——东晋与南朝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二、士族崛起与“江南烟雨”——东晋与南朝
1、时空定位
(1)东晋:
(2)南朝:
2、重点突破
(1)政治:
士族门阀的兴起
317—420年,司马睿,定都建康
420—589年,宋、齐、梁、陈
江南经济的开发
(2)经济:
二、士族崛起与“江南烟雨”——东晋与南朝
依据材料,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
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学思之窗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局(jiōng)
,
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en)
,
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hù)
、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二、士族崛起与“江南烟雨”——东晋与南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1、时空定位
三、淝水之战与“苍山牛羊”——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304—439年
376年前秦统一北方
(2)北朝:
386—581年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577年北周统一北方
三、淝水之战与“苍山牛羊”——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夏、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1、时空定位
三、淝水之战与“苍山牛羊”——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304—439年
376年前秦统一北方
(2)北朝:
386—581年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577年北周统一北方
2、重点突破
(1)淝水之战:
383年
三、淝水之战与“苍山牛羊”——十六国与北朝
秦王苻坚统一北方后,欲灭东晋,统一中国。结果,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三、淝水之战与“苍山牛羊”——十六国与北朝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标题文本
1、时空定位
三、淝水之战与“苍山牛羊”——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304—439年
376年前秦统一北方
(2)北朝:
386—581年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577年北周统一北方
2、重点突破
(1)淝水之战:
383年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淝水之战与“苍山牛羊”——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439年,北魏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2)内容:
①迁都洛阳
②移风易俗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
(3)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
②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③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淝水之战与“苍山牛羊”——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淝水之战与“苍山牛羊”——十六国与北朝
史料阅读
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
高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深厚的汉文化修养,以及他改革的意义: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
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
三、淝水之战与“苍山牛羊”——十六国与北朝
学习拓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作业:查阅相关材料,初步了解上述史实,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你如何看待孝文帝的改革。
十六国
304-439




隋统一589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北魏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东晋
317-420
西晋
266-316
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历史脉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