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1 08:5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分裂
统一
曲折
交融
发展
冲突
曲折与发展
冲突与交融
分裂与统一
南方与北方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西



十六国
东晋
西晋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
(三)八王之乱与五族内迁
朱然墓的出土
1984年6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部的林场内,发掘了一座古墓,这座墓的规格等级非常高。墓内有多个木质名刺,这是孙吴时兴起并流行于江南的特殊习俗。通过这张一千多年前的“名片”,考古学家推断出此墓主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然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修洁。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权特使然总为大督,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最重,然其次矣。年六十八,赤乌十二年卒。权素服举哀,为之感恸。
——《三国志.朱然传》
史志里的朱然:
文学里的朱然: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朱然协助潘璋捉住了关羽。黄武元年,刘备兵伐东吴,朱然与孙桓抵抗刘备大军。后又参加夷陵战役,追击刘备,被前来接应的赵云一枪刺死。
文物里的朱然:
朱然家族墓地共出土漆器、青铜器、陶瓷器等精美文物170多件,铜钱6000多枚,其中的许多文物都是国宝级别的。
《三国志》里的朱然是什么样的形象?《三国演义》中描绘的朱然形象与《三国志》中有何不同?你认为罗贯中为什么这样描绘朱然?你认为哪种形象更可信?为什么?
朱然墓中出土的季札挂剑漆盘和童子对棍漆盘,底部标有“蜀郡造作牢”款识。蜀郡作牢,意思是蜀郡制作的经久耐用的漆器。这是目前我国存世的唯一一批有断代依据的三国时代绘画的文物资料。
越窑青瓷卣形壶
青瓷羊
1、这两件漆器是蜀郡产品的例证。为什么它会出现在东吴大将朱然的墓中呢?
2、我们能够从这些器物中了解到哪些历史信息呢?
1、有可能是朱然从蜀国带回家乡的战利品,也有可能是吴国和蜀国交往的馈赠品;
还有可能是两国贸易往来的商品。
2、可以了解到三国时期吴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同时这些器物也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国实力大对比:
三国管辖的行政区域“郡”的数量比是:
蜀汉11:东吴25:曹魏114。
人口:
蜀汉:章武元年90万
蜀国灭亡时94万
东吴:赤乌五年240万
吴国灭亡时230万
曹魏:景元四年537万
魏国灭亡时1386万
—《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晋书·地理志》
《三国志·吴志·孙皓传》《续汉书·郡国志》
观察地图,结合三国实力大对比,分析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1、魏蜀吴三国实现了局部统一;同时,三国在各自的领地内,加强统治,扩展疆域,发展经济,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加强了西南和东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长江流域的汉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民族交融的趋势空前加强。
因此,三国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
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
(二)短暂的西晋
1、西晋的建立:
2、西晋的统一:
3、八王之乱:
4、五族内迁:
5、西晋的灭亡:
266年
280年
316年
你觉得导致东汉以降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
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并与汉族人交错杂居在一起,这有利于民族的交融与交流。
二、东晋与南朝(南方)
西晋
东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东晋有“王谢庾桓”四大家族
东晋建立:
“六朝”风云:
317年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史料1: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南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汉《史记》
史料2: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史记》中描绘的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2、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有了明显的发展,有何表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观察地图,并结合教材内容,
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前代对江南地区的开发
2、大量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
3、江南地区的气候、土地等自然环境适合农业耕作
4、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
6、江南地区人民的辛勤劳动
材料:孙吴政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开垦荒地、推行牛耕。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在江南手工业中,会稽的越布是著名的特产,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衣冠南渡”有何历史影响?
保护了南方的稳定;
保留了华夏文明的火种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北周
西魏
北齐
东魏





1、政权更迭:
2、北方的两次统一:
3、民族交融:
前秦的短暂统一:
376年,统一北方
383年,淝水之战
前秦战败,北方复又四分五裂
北魏统一北方:
439年,统一北方,
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135年的分裂局面。
史料一、苻坚的故事:
据《晋书·苻坚载记》记载,苻坚在八岁时就向其祖父苻洪要求请老师到家里教他读书:八岁,请师就家学。洪曰:“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
欣而许之。
苻坚登上前秦的皇位之后,立即着手治理内政:修废职,继绝世,礼神祗,课农桑,立学校。此外,在朝廷内部改变胡汉对立的政策,大力提拔任用汉族士大夫,保护学问。重用汉族士大夫王猛,北方呈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的景象。
观察十六国的国号和年号,有何特点?结合苻坚的故事,分析其原因。
胡人汉化,中原的儒学起到了关键作用。魏晋南北朝史专家何兹全说:……而胡族政权武力占据北方,要立国中原,必须熟悉儒学传统,崇尚中原文化,以汉法治汉人。胡族君主与汉人士族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儒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同化作用。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为巩固政权,需要大力学习汉族文化
魏晋墓中看砖画:
20世纪70年代,嘉峪关、敦煌附近发掘了两个墓葬群,合称为“河西魏晋墓”,这里人们在这里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砖画。
耙地
史料1: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羊等牲畜的饲养、役使方法,兽医术、相马术,以及制作毛毡、奶酪、油酥的技术,逐步为汉人所接受。
我们从魏晋砖画以及《齐民要术》的描绘中,能够了解到当时北方人民生活的哪些信息?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进入汉族农业区,必然为先进的社会所同化,这就是所谓汉化。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史料2: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定中原,接丧乱之弊,兵革并起,民废农业。方事虽殷,然经略之先,以
食为本,使东平公仪垦辟河北,自五原至于棝阳塞外为屯田。……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都,各给耕牛,计口授田。
太宗(拓跋嗣,拓跋焘之父)泰常二年(417)夏,置天、地、东、南、西、北等六部大人官以统之。六年,规定凡六部民羊满百口者,输(调)戎马一匹。
世祖(拓跋焘)即位,开拓四海,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故修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纳其方贡以充仓廪,收其货物以实库藏。
——《魏书.食货志》
史料3: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
1、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2、需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北魏政权
3、拓跋鲜卑的经济基础逐渐转向农耕经济,需要改变统治政策
4、边疆各族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5、主观因素: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推崇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迁都城、穿汉服、说汉话
改汉姓、通婚姻、改汉制
(南朝)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魏北海王元灏回洛阳。陈庆之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对人谈起来,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
北魏




北周
西魏
北齐
东魏





581年
589年
1、北方经济恢复
2、北朝政权更迭
3、南方侯景之乱
4、隋朝统一全国
史料: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曲折与发展
冲突与交融
分裂与统一
南方与北方
农耕经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南方开发初见成效;
民族关系:从冲突到和平交往,民族交融加强
南方北方:尽管政权更迭频繁,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中华文明:影响的区域不断扩大,内容更加丰富
中国历史上不乏分裂的时期,但政治上的分裂往往经由文化上的一致及经济上的互通,还会修补成为一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这一时期(五胡十六国时期)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究起来,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关键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
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样看来北朝不是曲折。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谢谢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