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1 08:5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课堂小练
目录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和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概述隋唐科举制的发展历史,理解其演变趋势。
分析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认识评价其选官制度变化的影响。
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变化特及影响。
概括魏晋到隋唐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内容及特点。
理解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分析其变化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影响。
1、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2、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实施过程
时空观念
通过时空定位,初步了解魏晋到隋唐时期制度的背景和发展顺序。
史料实证
通过制作图表、展示文献史料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了解隋唐制度的内容,并对史料相互辨析,去伪存真,树立讲求实证的研究态度。
历史解释
通过相关的文献、图片等材料,引导学生总结隋唐制度的演变规律,分析原因、影响等,“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唯物史观
通过探究“制度创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阶层变动的背景”和“制度创新的社会影响”,树立“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通过了解改革者对国家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认识隋唐制度建设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温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国爱家的情怀。
焦点一:选官制度
每一个时代的统治者都知道,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选官制度,选拔高素质的可靠的人才,保证行政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这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支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都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

学习焦点
1.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能力


东汉时期……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序化考试,作为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到深刻的矛盾之中……出现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阂阅。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根据材料,概括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标准的变化。
从“以德取人”到“以文取人”再到“以族(或名)取人”。
2、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到没落
2、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到没落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失去了乡里清议的约束(制度的合理性)。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根据材料结合上一则材料,概括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背景:①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良性基础;
②选官标准为以族(或名)取人,不利于政府加强中央集权。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基本流程
1.各州郡推选本州郡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担任中正官;
2.中正官品评人物,以家世、品行及才能为品评标准,三者并重,最终为人物定品,即乡品;
3.司徒府复核,吏部根据复核结果订立官品,作为选官标准,其官品与乡品相适应。
2、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到没落
(西晋)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选官标准:
(曹魏)家世、品行、才能→(西晋)家世
2、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到没落
人物小传
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曾在车骑将军桓冲军中任职。一次桓冲问他的任职部门,答曰:“不清楚,常见有人牵马进出,似是管马。”桓又问:“你部门有多少匹马?”答曰:“我未曾过问,怎么知道呢?”再问:“马匹的死亡率高吗?”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后官至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
2、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到没落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赵淡元:《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文白对照
二十五史精华》
阅读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
2、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到没落
积极:初期大体能够贯彻“唯才是举”的方针,选拔了不少
人才,抑制了士族的快速膨胀,并强化了中央权威。
消极: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中央集权。
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隋唐)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隋唐两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起来了。
——《中华文化史》
3、科举制兴起与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产生的背景。
背景:①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层地主和农民要求改善政治地位;②政治上,皇族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③旧制度的弊端,士族的能力不足以满足行政需要;④统治者务实的治国方针。
3、科举制兴起与发展
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一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三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四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影响
历史定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③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巩固了统治;
④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选拔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巩固了统治;
⑤有利于文化传承与繁荣(如促进唐诗繁荣、促进重文的风尚);
⑥对近代西方政治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⑦到明清时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①是一种公开和公平的制度,标志选官制度逐渐成熟与完善。
政治
国外
文化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世袭制
(夏商周)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能力
才能→家世
文章
表述能力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演变为中央主导考试。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4、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焦点二:中枢体制
任何一个政府都必须有一个中枢机构来处理繁冗事务。在君主制时代的中国,如何分配中枢机构和皇帝之间的权力,成为最重要的事务。三省六部制在分配皇权与相权、在协调决策体系和执行体系方面做出有效的探索,标志着中国古代中枢制度的完备。

学习焦点
时期
中枢机构
权力配置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
丞相主导决策、执行等大权
武帝后
中朝和外朝
以尚书令为首的中朝辅助决策,
三公九卿所处的外朝掌执行
东汉
尚书台
尚书台主导决策和行政,
三公成为虚位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1、中枢机构的演变历程

皇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交予审议
上奏
审议政令
起草政令
执行
政令
交予
执行
封驳
领旨
决策
执行
时期
中枢机构
权力配置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
丞相主导决策、执行等大权
武帝后
中朝和外朝
以尚书令为首的中朝辅助决策,
三公九卿所处的外朝掌执行
东汉
尚书台
尚书台主导决策和行政,
三公成为虚位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下属六部分工处理;
三省长官与皇帝共同决策。
1、中枢机构的演变历程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在君主专制集权制度
下,一切设官任职以及对此的调整,无不先从君主的统治利益出发,故意采取职官系统的多轨多元化,故意造成它们
之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一再以内侍官代替外朝职官,虚职实官,虚官实职,
职、权脱节等等,其主要根源都来自专制君主的控制。离开君主专制这一特点,
就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及其演变。
——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
2、中枢机构的演变规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枢机构的演变规律?
从总体演变来看体现了两大规律:
一是君权逐渐增强,相权逐渐衰落。
二是中枢机构不断多轨多元化。
具体办法是①增设机构,转移相权。如汉朝的内外朝、清朝军机处。②增设人员,分割相权。如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
2、中枢机构的演变规律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历史上的宰相由一人增为数人,乃至一二十人,即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表现。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目的就是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后世,三省制因皇权的不断强化而屡有损益变更,但作为具体行政部门的六部制则十分稳定,沿袭千余年而未变。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进步意义
1
2
3
4
实行多宰相制度,权力分散;
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政事堂集体议事,出现一体化趋势;
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
1
2
3
历史定位:标志着中枢制度的成熟。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
皇权与相权一定程度相互约束;
对后世影响深远,六部功能基本不变。
4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进步意义
焦点三:赋税制度
赋税制度的设计、改革对于一个国家政权、人民生活、经济发展来说都是息息相关的。隋唐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是一个划时代性的重大转折点,赋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土地财富为主,其利弊争论持久不断。

学习焦点
?春秋末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秦汉:田赋算赋。征收对象是政府在编的农民,按户征收田租(土地税,交粮食)、算赋(人头税,交铜钱)、徭役、兵役。
③魏晋南北朝:租调制。按户征收田租(粮食)和调(人头税,纳绢帛)、并征徭役(不需服兵役)。南北朝时期赋税的对象主要是接受均田制的农民。
④唐:初期租庸调制。在租调制的基础上,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称为“庸”。中期开始变为两税法。按田亩缴纳地税,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征收对象是所有在编的平民。
1、赋税制度发展历程
材料一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麻田20亩……妇女5亩。奴婢与平民一样受露田和桑田,数量相同……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则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摘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一夫一妇,调帛(或布)一匹、粟二石。民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婢八人,耕牛20头,亦出一夫一妇之调。
——《魏书·食货志》
2、均田制下的赋税制度
材料三
唐朝开国后,沿袭前代均田制。(唐代规定,十六岁至二十岁为中,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六十岁以上为老。)均田令规定,丁男、中男给田一顷,老男或笃疾给四十亩,寡妻妾给三十亩……所授田中,丁男、中男十分之二是永业田,十分之八是口分田,唐制,口分田即前代的露田,人死后朝廷将田收回;永业田即前代的桑田,可传给子孙,不再收回。
——白寿彝《中国通史·隋唐时期》
材料四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卷二十八《食货志》
2、均田制下的赋税制度
如何评价租庸调制?
相比于三国曹魏时期的分成租(政府与农民对半分),租庸调制实行定额租,规定农民负担的上限,降低了农民的负担。
相比于租调制,以庸代役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中期两税法
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天宝十三载编民900万户,其中缴纳赋税的课户为530万户。而前列表中乾元三年只有193万户编民,其中课户只有78万。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严重危机。如何将各地大量存在的浮寄客户纳入赋税轨道,成了当务之急。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
改革原因
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21岁)、中(16岁),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皆总统于度支。上用其言,因赦令行之。
——《资治通鉴》卷226
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不按岁数而按资产,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土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内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制度优势
征税前提
个体税额固定
国家总额固定
扩大收税对象;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征税对象
授田户主
不分主客一律纳税
征税标准
人丁
财产为主
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公平;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少扰民
征税次数
多次
夏、秋两季
两税制的评价
两税制的评价
材料一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两税法的弊端。
①两税法“量出制入”(先计州县所应费用)的原则给了地方官员恣意定税的机会。
②以财产为征税标准,使得政府不再抑制土地兼并,隐藏社会危机。
③部分税额以钱计算,农民要出卖农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过渡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征收逐渐到基本定时征收
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上交物品: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征税项目:税种由繁多逐渐简化
4、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课堂小结
隋唐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民族交融和发展时期。从政治制度上来看,是多种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国中央官制成熟的标志。租庸调制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两税法开创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新税制。这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制度的创新为隋唐作为绚丽灿烂的亚洲帝国提供了必要条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成熟
选官制度
1、选官制度发展历程
2、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到没落
3、科举制兴起与发展
4、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枢体制
1、中枢机构的演变历程
2、中枢机构的演变规律
3、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进步意义
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发展历程
2、均田制下的赋税制度
3、唐中期两税法
4、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课堂小练
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
3.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C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