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单元知识结构
2、单元学习要求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峪中学
张学勇
新课导入
“文化”
在考古学上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明”
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
什么是文明?
思考:上述两段材料对文明形成的标志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主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1985年出版)
阶级、国家、城市、文字……
议一议
根据上述文明形成的标志的说法,结合初中所学,你认为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表现有哪些?
本课时间轴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中华文明的发展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世界上最早的人类从哪里来?
非洲起源说的世界早期人类迁移路线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思考:
(1)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沿着河流
分布广泛
……
(2)结合课本,指出中国早期人类的典型代表有哪些?他们生产生活状态如何?
元谋人、北京人;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
2.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千年)
思考:
(1)观察《中国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你能指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吗?
分布广泛……
(2)阅读课本《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村落形成、氏族公社……
3.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千年)
思考:
(1)结合课本图文资料,你能指出新石器时代晚期有哪些代表文化吗?他们生产生活状态如何?
思考:
(2)中国原始社会发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是如何进入阶级社会的?
距今年代
时期
代表遗址
生产工具
生产活动
社会生活
阅读课本,完成下表:
距今年代
时期
代表遗址
生产工具
生产活动
社会生活
170—1万年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打制石器
渔猎采集
群居
1万-5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磨制石器
种植粟稻
饲养家畜
彩绘陶器
养蚕缫丝
生活稳定,
母系氏族公社
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磨制石器
黑陶
玉器、祭坛、神庙
父系氏族公社
阅读课本,完成下表:
知识拓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期间通过对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众多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探源工程的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今天(2018.5.28)上午,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探源研究通过对众多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研究,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良渚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
英国勋爵、剑桥大学教授、英美两国院士科林·伦福儒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如果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
2019.07.06良渚古城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二、从部落到国家
▲作者和年代不详的三皇五帝画像(据《史记》三皇指天皇、地皇、太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喾、尧、舜)
(1)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部落首领,与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五帝中后两位尧、舜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办法是“禅让制”。
(3)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考古证明,中国大地进入到邦国林立的“万邦时代”。
1.三皇五帝(距今约5000-4000年)
复旦大学从事分子人类学研究的李辉教授认为,在《中国人群的Y染色体谱系树》上存在着三个新石器时代的超级老祖父。第一个生活在距今约6800年,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中国男人是他的后代;第二个生活在距今约6500年,大约14%的中国男人是他的后代;第三个生活在距今约5400年,大约18%的中国男人是他的后代。从考古学上看分别对应的是高庙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这说明中华古史传说可能有一定的可信度。
陶寺遗址距今4300-4000年,其城墙、宫殿遗址,以及墓葬、观象台等,从规模和居民构成等各方面都已经基本具备一个王国的雏形,种种迹象都指向这是“尧都”。
知识拓展:中华三祖的分子人类学研究
2.夏朝的建立和统治
▲山东省嘉祥县武梁祠东汉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
(1)约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奴隶制国家夏朝。
(2)禹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置了行政、军事、司法、宗教的各类机构和职官;聚族而居,实行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
(3)约前1600年,商汤灭夏。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遗址还有玉器、青铜器等,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禅让制还有影响;政权更迭并非风平浪静。
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人们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历程,虽然都是传说,但部分内容可以与考古资料印证,证实了人们不断征服自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阅读思考
三、商和西周
1.商朝的建立与统治
(1)约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都城经历过多次迁移,后来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史书中这些记载被后来的考古发掘验证。
▲河南安阳妇好墓
▲殷墟甲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左传》
(2)殷墟出土的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3)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思考: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组织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还无力直接控制王畿以外的地区,内外服制度是当时最有效的统治方式。
《尚书》载,王曰:“封!我闻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
(3)内外服制度
内服
外服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
利簋铭文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可与《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等文印证,反映了武王克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建立与统治
▲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
何尊有铭文122字,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句,意思是“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在《梓材》篇中也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文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句,意思是“上天既已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中。
知识拓展:何尊
(2)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宗法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cuī)。”
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这种制度体系,以西周最为典型。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思考:阅读上述两则材料,分析早期国家有哪些基本制度?有何特征?
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国家制度体系的核心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世袭的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部族国家
家国一体
(3)前841年,周厉王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大臣召公、周公实行“共和行政”;前771年,犬戎攻破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做一做:阅读课本,完成下面表格
朝代
建立年代
建立者
主要文明
灭亡者及时间
发展阶段
历史地位
朝代
建立年代
建立者
主要文明
灭亡者及时间
发展阶段
历史地位
夏朝
约前2070
禹
世袭制
中央机构设立
部族制
直接统治间接统治
约前1600
桀
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
最早奴隶制国家
商朝
约前1600
汤
部族制
甲骨文、青铜器
内外服制度
前1046
纣
奴隶制国家发展时期
西周
前1046
周武王
部族制
分封制
宗法制
前841国人暴动
前771犬戎破都
前770平王东迁
奴隶制国家繁荣时期
02
土地制度井田制:
1、土地规整形状像井
2、奴隶集体劳动
3、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4、可以世袭不得买卖
01
生产工具:
木石工具为主,
青铜农具极少
03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称青铜时代。
3.商周的社会经济
思考: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商周奴隶社会的哪些社会状况?
(1)反映奴隶制度下奴隶的地位低下。
(2)反映井田制的耕作、劳役方式。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商朝建立和统治
甲骨文、青铜器、内外服制度
西周建立和统治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中华文明起源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部落到国家
三皇五帝
夏朝建立和统治
炎黄部落、尧舜禅让制、万邦时代
群居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商和西周
前2070、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世袭制
中华文明产生
武王伐纣、分封制、宗法制、家国一体
中华文明发展
商周社会经济
木石工具、井田制、青铜时代
探究与拓展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1)反映西周统治者认识到民的重要性。
(2)对后世民本思想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认识:
(1)考古发现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
(2)中华文明起源又表现出统一性,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