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标要求:
1.了解清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雍正帝朱批奏折图
(一)“康乾盛世”的出现
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表现:
政局稳定,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迅速
疆域开拓并巩固
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合作探
究
史学家认为,“康乾盛世”固然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但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西方传统史学家则称这段时期为“Lose
High
Qing”,即清朝伪鼎盛时期。
问题:如何理解材料中说的“康乾盛世”是“伪鼎盛时期”?
(二)君主专制的发展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的发展
1.奏折制度
(1)概况:
(2)特点:迅速、机密
(3)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四川提督岳钟琪的奏折,红色文字为雍正帝的朱批
隆宗门内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
(二)君主专制的发展
2.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的设立
(1)设置原因:办理西北军物
(2)特点:简、速、密
(4)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机构简单
办事效率高
保密性强
(3)职能
(二)君主专制的发展
3.思想文化控制:文字狱
影响: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查嗣庭案
“维民所止”
维止二字意在削去“雍正”二字的头
徐述夔案
公元1738年
“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被牵强为灭清兴明。
胡中藻案
公元1756年
“一把心肠论浊清”
被乾隆认为是加浊字于国号之上;
“朝门闻说不开开”
被乾隆解读为讽刺他不上朝。
二.
疆域的奠定
沙俄入侵
准噶尔叛乱
台湾割据
西藏地区
三国时期,孙权就派大将到达台湾。
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
二.
疆域的奠定
(一)统一台湾
郑成功
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是民族英雄。
与清政府分庭抗衡,形成分裂状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合作探
究
如何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与郑氏集团对抗清政府的两种做法?
二.
疆域的奠定
(一)统一台湾(1683)
1、措施:
①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②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影响: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
疆域的奠定
(二)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
2、措施: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5
、1686),迫使俄国同意谈判。
3、结果: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
尼布楚
满文、俄文《尼布楚条约》
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岭北河西属俄国,岭南河东属中国。
《尼布楚条约》意义:
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
二.
疆域的奠定
(三)巩固西北边疆
1、背景:
噶尔丹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阴谋分裂祖国。
二.
疆域的奠定
(三)巩固西北边疆
措施
影响
军事上
政治上
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
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蒙古地区:设立盟、旗
新疆: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维吾尔族伯克管理;东部设府县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势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统一。
伊犁将军府
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印
二.
疆域的奠定
(四)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中央领导会见班禅
地域
时间
措施
意义
西藏
顺治帝
康熙帝
1727年
1793年
册封_______
达赖喇嘛
册封
班禅额尔德尼
派遣__________
驻藏大臣
大大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颁布__________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二.
疆域的奠定
(四)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大昭寺进行金瓶掣签的金瓶和象牙签(复制品)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尔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
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清朝行政区划:
包括18个省,
5个将军辖区,
2个办事大臣辖区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发表讲话
台湾、新疆、西藏历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
三.
统治危机的孕育
(一)内部危机:矛盾激化
1、原因:
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暴露;
政治腐败;
贫富矛盾的激化。
清代人口增长的背景:
社会环境安定、经济繁荣、国土开发(开垦荒地)、高产作物的引进(玉米和番薯)、赋税改革(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等。
2、表现:农民起义爆发,白莲教大起义。
三.
统治危机的孕育
(二)外部危机:闭关锁国
1、背景:
2、措施:闭关锁国
①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③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3、评价:不能真正消除外来潜在威胁,加深隔阂和矛盾;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高宗实录》
英国画家威廉·丹尼尔所描绘的十三行远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