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1 22:5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19课
辛亥革命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目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中华共和国万岁!”
——邹容《革命军》
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权,辛亥革命结束。
狭义的辛亥革命(1911年—1912年)主要指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权,辛亥革命结束。
概念解析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8月31日)
内忧外患,民族危机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失败
【问题引领】1、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和下面展示的图片和文字史料,思考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
武装斗争
组织基础
思想纲领
广州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条件)
(1)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内外交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物质基础)。
(3)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4)思想: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成为指导思想,与康梁等改良派进行论战。
(5)组织:
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6)军事: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问题引领】
2、阅读教材的历史纵横,思考清末新政对当时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历史纵横】
清末新政(1901-1905年)
(1)原因:
①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借改革消弭革命;
(2)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主要措施:政治:改革管制,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整顿吏治。
经济:倡导创办工商业,奖励实业。
军事: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教育:废科举,兴办学堂,推行教育改革。
(4)失败原因: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问题引领】
3、阅读教材的学思之窗,试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积极意义:三民主义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三民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纲领。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的评价
【问题引领】
4、请大家阅读林觉民烈士的绝笔信,思考他为为什么“狠心”抛下爱妻英勇就义?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历史纵横】
保路运动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收回已经准许商办的铁路干线,将铁路修筑权出让给帝国主义,但已募集的修路股银,概不退还。于是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保路运动。
【问题引领】
5、阅读教材的历史纵横,思考保路运动与武昌起义的关系。
【问题引领】
6、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和课件展示的图片请你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中华民国“名片”
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纪元:公历,民国纪年
政权性质:资产阶级政府
辛亥革命形势图
南北议和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1912.3.11
宪法颁布
问题探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问题引领】
7、通过教材,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问题引领】
8、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和课件中的史料,思考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材料一:
皇帝是反动统治秩序赖以稳定的重心。辛亥革命突然把这个头砍掉了,整个反动统治就乱了套。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的10年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中国现代工业1914—1920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3.8%,面粉、卷烟等轻工业年增长率超过了20%
材料四:
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小组合作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合作探究
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已然离我们远去,革命人士也已经长眠。但是他们的理想、他们未竟的事业,今天我们终于实现,今天“山河已无恙。这盛世,
如您们所愿!”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要勇于承担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中的责任与使命,不断开创未来!
黄兴
邹容
徐锡麟
林觉民
秋瑾
宋教仁
章太炎
孙中山
1.直接导致从图一到图二旗帜变迁的历史事件是?(
D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课后检测
图一
图二
2.1911年11月11日,《申报》有人发表:“国虽共和,而心志实宜划一,方免日后而分裂之虞……旗式实最重要之要素,盖旗式划一,则心志有所附丽,而无益之分歧自少。”关于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时人对革命前途充满担忧
B.武昌起义导致的分裂现状
C.国旗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D.全国的革命势力非常复杂
3.(2020·全国Ⅲ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
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
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
“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B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4.(2019·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
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
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
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B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5.(2018.11·浙江高考·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
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
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
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C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6.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直到清朝晚期才开始颁布正式的、现代意义的国旗。从此至新中国成立,我国使用过的国旗,分别为黄龙旗、五色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和五星红旗。
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旗帜变化的理解?
(提示:可结合时代背景从不同视角分析旗帜更替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