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1 23:1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革命活动
结果
失败原因
经验教训
中共一大
中共三大
新课导入:
回顾旧知,完成表格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分别走上什么样的道路?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哪里?
领导工人运动,
组织工人罢工
失败
反动势力太过强大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失败
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建立革命武装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宁汉合流”:
2、统一全国: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夹缝中生存:
1927
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928
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1928
年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热情高涨,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受到外国资本剥削和官僚资本挤压,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合作探究1
材料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8日,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简称“宁派”,与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分庭抗礼。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和共产党决裂。汪精卫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
被枪杀的共产党人
挂在电线杆上的共产党人首级
材料一和图片描述了什么历史事件?
“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
材料二
抗战前夕,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即控制了煤产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发电量的77.1%,冶铁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外国银行资产也要比华裔银行多1/3。
材料三
利用超经济的力量,即依靠国家政权力量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对人民巧取豪夺,聚敛了大量财富,逐步形成了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和陈果夫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集团,控制全国经济。
蒋家天下陈家党,
宋氏姐妹孔家财。
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什么特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命运如何?
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挤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生存。
合作探究1
材料四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内仍存在反蒋势力,意图夺取最高权。于是在1930年5—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由于这次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史称“中原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达百万以上,最终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中原大战是中华民国建立后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依据材料四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是否真正完成全国统一?
否,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全国
合作探究1
材料五
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担心中国一旦统一,就不能任其肆意侵略,于是竭力阻挠,以保护侨民为名,派兵进驻济南、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准备用武力阻止北伐。当国民革命军于
5

1
日克复济南后,日本就在
5

3
日派兵侵入中国政府所设的山东交涉署,将交涉员蔡公时的耳鼻割去,然后枪杀,将交涉署职员全部杀害。同时日军进攻国民革命军驻地,在济南城内肆意焚掠屠杀。根据国际红十字会济南分会事后调查统计,中国军民共死亡6000余人,伤1700余人。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开进。
依据材料五回答:蒋介石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是如何反应的?
妥协退让
合作探究1
项目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特征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一党专政独裁,形式上统一
官僚资本压迫剥削民族工商业
军阀混战,围剿红军
对外妥协不抵抗
结合合作探究1中材料一至五完成上表。从中判断南京国民政府政权性质?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独裁专制,军阀混战,对外妥协退让。中国社会性质并未改变,这样的政府还能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吗?
合作探究1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面对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的局面,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南昌起义:
背景
概况
意义
▲《南昌起义》(油画)
1927年8月,共产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2、八七会议:
内容
意义

八七会议旧址
位于汉口鄱阳路139号二楼
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决定改向敌人薄弱的山区。
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逐渐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秋收起义:
概况
意义
秋收起义形势图
古田会议
1929

12
月,
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史称“古田会议”。会议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军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
意义: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基本问题,开辟了新型人民军队政治建军的成功之路。
合作探究2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
……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这条道路在中国行的通吗?
照搬苏俄经验,中心城市发动工人暴动。“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国情,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材料二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方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依据材料二说一说毛泽东提出什么新的道路?
合作探究2
▲《井冈山会师》
“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材料三
“大体来说,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没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数人拥护的。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依据材料和图片回答土地革命实质和意义?
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

实质: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大大提高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2
材料五
“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六
“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党如不能对经济问题有一个适当的办法,在敌人势力的稳定还有一个比较长的期间的条件下,割据将要遇到很大的困难。”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依据材料和图片回答“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包含哪些内容?
材料四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赣西刘士奇报告》
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政权建设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合作探究2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指导下,井冈山根据地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合作探究2
三、红军长征
1、长征
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发展(1927年10月—1930年夏)
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1930年10月—1933年3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3年9月—1934年10月)
(1)背景
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失利后作何选择?
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过程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瑞金出发→冲破封锁→进军贵州→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越草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
(3)、遵义会议
内容
意义

遵义会议会址
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3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4)、长征
意义
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鼓舞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材料一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作家)
阅读教材131页结合材料思考回答长征意义?
合作探究3
材料二“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终。”
——毛泽东《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
(4)、长征
精神
材料三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习以上材料,结合史实,思考感悟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
合作探究3
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
(理论)
独立探索革命道路受挫
(实践)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
长征胜利打开新局面
(实践)
本课小结
新道路的探索经历了引进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受挫后结合国情探索出新的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的理论指导实践,虽经曲折,最终走向成功。
随堂检测
1.(2020·江苏高考)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
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2.(2020·全国高考)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D
B
3.(2020·天津高考)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如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4.(2018·北京高考)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C
B
5.(2017·上海高考)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建军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遵义会议
D.渡江战役
B
6.(2016·全国高考)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A
7.(2015·天津高考)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B
课后作业(从下面所给题目中任选其一作答)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仗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毛泽东:《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提炼材料信息,结合本节课史实,自拟论题,谈谈你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