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1 23:2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22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01
通过自读教材和研读教师提供史料,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归纳或陈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措施,认识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全国,并分析归纳出南京国民政府的实质。
02
通过自读教材和教师引导,学生能借助地图、图表归纳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程,理解革命新道路的含义;通过史料研读,学生能归纳新革命道路与以往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和与苏俄革命道路的不同,认识其道路新在何处;结合新革命道路确立后中国革命面临的新局面,阐述新革命道路的重要意义。
03
通过史料研读,学生能归纳长征的背景,认识长征的艰险;感悟重大历史拐点,重要历史人物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史料研读、学生能合作探究认识到二万五千里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04
通过研读细节史料和不同专家学者观点,学生能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从中感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斗志,学习并追求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弘扬学生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1
自主学习
2
合作探究
3
思维拓展
4
归纳小结
教学过程
5
学业评价
宁汉合流
东北易帜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工农武装割据
遵义会议
红军长征
自主学习
进行大事梳理,从时空出发,了解相关历史概念
概念
合作探究
国民党探索
共产党探索
形式统一
“独裁”“恐怖”
武装割据
向死而生
材料一:??三民主义没有实现以前,如果允许各种主义,各个党派,在国里面活动,我们真正革命党——国民党就一定要失败!……不能够再许第二个党起来攻击国民党,使国民党失败。
——高军、李慎兆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63页。?????
材料二?:?1927-?1937年国民政府在金融、交通、工业发展和教育领域等都取得了一些进步。?金融改革方面最显著的成就首先是“废两改元”……外交方面,成功地收回了一些外国租借地;交通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与扩展;轻工业领域进步显著;教育、社会生活习俗和文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
??——美国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第6版,453?-459?页,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篇章一:国民党探索——形式统一
“独裁”“恐怖”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和课本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南京国民政府是形式上的统一全国?
此时的国民政府派系纷争、军阀割据;压迫农民,人心未统;专制独裁、拒绝分权;镇压围剿、白色恐怖,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全国
大革命失败
以暴制暴
南昌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
成立中国工农红军
中华苏维埃政权
大事梳理
秋收起义
八七会议
遵义会议
长征
材料三?: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待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秋收起义》
材料四?:“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
(1)据材料三、四分析湘赣边秋收起义后改向井冈山进军的原因,有何意义?
篇章二:共产党探索——武装割据
向死而生
原因: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而井冈山地区敌人防御力量薄弱;
意义: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材料六?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五?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思考:(2)阅读材料五、六,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革命道路发生怎样的转变及原因,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内涵及意义。
转变: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原因:国情决定(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占主导;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薄弱,农民阶级力量强大;政治特点: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
篇章二:共产党探索——武装割据
向死而生
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篇章二:共产党探索——武装割据
向死而生
中共的正确领导
(前提条件)
武装斗争
(主要形式)
土地革命
(基本内容)
根据地建设(战略基地)
材料七?:?红军长征的原因从党的指导方面而言,这主要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推行错误的政治和军事路线的结果……周恩来总结这段历史说:万里长征,就因为在江西打败,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挡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
——石仲泉<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载《福建党史月刊》2016年第4期)
阅读材料七、八,分析红军为何长征?
材料八?:?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国共双方整体实力的较量……由于连续作战,苏维埃政府的日常开支加上战争费用,早已入不敷出。中央连续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经费空缺。此时中央苏区人口已下降到两百万人,人力资源也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这一?切预示者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更严峻的困难,促使临时中央匆忙做出战略转移的决策。
????
——刘统在(长征:历尽艰辛的求生之路(上))(载(读书)2016年第9期)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篇章二:共产党探索——武装割据
向死而生
材料九??: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开始长征。周恩来出发时,个人行李只有两条毯子,一条被单,作枕头用的包被里有几件替换的衣服和一件灰色绒衣,是他的全部家当。
——金冲及:?《周恩来传1898-?-1949》,2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材料九中周恩来的随身物品反映出什么问题?
红军长征是被迫的战略转移,准备不足,十分仓促;过程也必将非常艰难
篇章二:共产党探索——武装割据
向死而生
材料十?:?陈云在1935年10月15日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就明确地说:“我们撒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与此同时,在长征途中和毛泽东一起劈波斩浪的一批领袖人物,也在这危难时刻的风头浪尖上经受了锤炼,得到全党全军的拥护和认可,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
?
——蒋健农:《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载《史学月刊》2007年第1期
思考:
依据材料十,分析说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是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原理,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篇章二:共产党探索——武装割据
向死而生
材料十二:??长征其伟大历史意义,不仅表现在它实现了中国革命大本营从南方到北方的战略大转移,而且表现在它为实现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转变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田克勤《红军长征与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转变》(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0期)?
材料十一??: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也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夕的……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再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哈里森,索尔兹伯《长征一?前所未有的故事》
阅读材料十一、十二结合所学,简述红军长征的意义。
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而且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次伟大远征。长征,为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定基础。也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顺应北上抗日的要求,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中国革命得到共产国际的认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我们行走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坚定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篇章二:共产党探索——武装割据
向死而生
?材料十三:??长征的统计数字是惊人的。?红一方面军在总长25000余里的长征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天行军74华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在万里征程中,红军将士在装备低劣、衣衫单薄、食不果腹的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士气高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
?????????????????——李平:《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6期????
材料十四?:?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还有那么长的路程怎么办?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苦。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
????????????????
——石仲泉:《长征行》,254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阅读材料十三、十四,结合所学,归纳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长征是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篇章二:共产党探索——武装割据
向死而生
材料十五?红军能在恶劣困难条件下取得长征胜利,根本原因是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军队。正是因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红军形成了坚定的信念、自觉的行动、顽强的作战能力、严格的纪律、平等的官兵关系等优秀特质。红军每到一地,都开展广泛的宣传,并以实际行动感召群众,维护群众的利益,由此,红军获得了长征沿途群众的理解同情和支持。群众为他们筹集粮食、衣物,并踊跃参军。在长征中,红军还从中日民族矛盾出发,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和人民群众一起,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的力量。
????
?——齐德学在《“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红军长征胜利之本》(载《党的文献》2016年第5期)
阅读材料,提取观点,结合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思维拓展
观点:中共紧紧依靠人民,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事实求是的原则开创革命新道路
论述:中国革命道路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从国共合作到武装暴动,从革命军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工农武装割据”,从土地革命到工农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从共产国际直接领导到独立自主解决党内问题,从长征到北上抗日,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从幼稚到成熟,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以民族大义为重,把马列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转变,不断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
归纳小结
南京国民政府
军事
政治
经济
中共
走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宁汉合流
继续北伐
民族资本发展
官僚资本形成
围剿
反围剿
南昌起义
八七会议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长征胜利
1.(水平1-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一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开展城市包围农村的武装暴动策略??????
B.开展实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策略
C.以暴制暴“工农武装割据”的策略??????
D.开展以暴制暴,进行武装起义策略
学业评价
2.(水平3-4)“(这次)会议原定是政治局会议,而不是扩大会议。博古最初不同意扩大到军团主要领导参加,但军团领导人纷纷要求,才同意了。这就为在会议中提出改组中央领导,让毛泽东进入中央常委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
A.解决了组织和军事上的问题???????????B.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D.提出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学业评价
3.(水平3-4)历经一年的消耗,中央红军遭受重创,中央苏区愈益缩小,最后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周恩来总结这段历史说:万里长征,就因为在江西打败,硬拼消耗,拼到最后挡不住,不得不退出江西。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A.红军长征的根源在于左倾错误????????
B.做出战略转移的决策显得匆忙
C.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
D.国共双方整体实力的对比悬殊
学业评价
4.(水平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须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材料二??:“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
?——毛泽东《战争与战略问题》
(1)指出材料一中认为的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及理由?你如何看待?
(2)指出材料二中毛泽东的新思想并概述其主要内容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学业评价
(1)指出材料一中认为的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及理由?你如何看待?
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理由是是“无产阶级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行不通,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城市敌人的力量异常强大;中国革命的力量主要在农村。
(2)指出材料二中毛泽东的新思想并概述其主要内容
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思想;即在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革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革命新道路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艰难曲折;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与时俱进。
学业评价
5.(水平3-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红军长征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思想方面,认识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延安整风奠定了基础。政治方面,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组织方面,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精神作风方面,英勇不屈、顽强生存的精神,为我党我军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而且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一次伟大远征。军事方面,红军指战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为最终形成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民众方面,沿途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国际方面,为提升中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红军长征的胜利,使共产国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由幼年到成年的转变,并反思自己远离中国实际情况来指挥中国革命的失误,从而认可了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可了中国革命应由了解中国实际的同志来领导和指挥。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
????
——唐双宁在(从完整意义上认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学业评价
材料二??:2016年是长征胜利的80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是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6年10月21日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长征胜利的意义。
(2)以长征是什么,结合材料所学谈自己的感受,注意观点鲜明,论从史出。
评价目标:通过辨析不同史料,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将长征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之下,认识长征的意义,并能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评述,弘扬长征精神,让历史为现实服务。
学业评价
答案:
(1)意义: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推动了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形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基;形成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基;广泛的群众基础;提高中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从长征精神和长征意义入手分析均可。如: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确立。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面临着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面临着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经过长征,党和红军不是弱了,而是更强了,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找到了指引这条道路的正确理论。长征的胜利,使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会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得出的真理。
学业评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