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2 09:0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课题】
部编版
九年级
上册
语文教材第五单元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材简解】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甚嚣,鲁迅先生非常愤怒,拿起笔写下这篇文章。先生在文中首先树立靶子,摆出来敌论据和敌论点,然后直接批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接着摆出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从古到今中国有“脊梁”在的事例;最后,总结
“自信力的有无,要看地底下。”文章一气呵成,有驳有立,在当时极大的鼓舞了国民的士气,对反动派的论调给予致命一击。
【目标预设】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议论文的常识;
2.了解写作背景,积累并理解文中词语;
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4.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阅读,理解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2.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多角度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阅读中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学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和最美逆行者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设计理念】
1.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程理念,秉持“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教师上课有目标,学生学习有方向;
2.坚持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的课堂模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用好课堂45分钟,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在锻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
4.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进行思想熏陶,激发学生的报国热情,弘扬正能量;
【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课件,了解写作背景;然后展示学习目标;接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了解敌论点、论据和作者的观点和论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读书、概括的能力;再读文本,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赏读文本,评析语言,感受文字的力量,体会作者的情感;拓展迁移部分主要是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最后是课堂检测;整个课堂集“听、说、读、写”为一体,训练各种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华民族一向是富于自信力的民族,然而“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且看当时的背景(多媒体显示)。针对这种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时代的中国。
二、投影展示
学习目标
三、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1.对方错误观点是什么?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四、再读文本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
(1)学生朗读第3、4、5段,看作者是怎样剖析对方论据的实质的,注意圈画关键词句;
(2)讨论:
(3)交流
根据对方的事实,其实他们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因为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只是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只能说是“他信力”;
失掉了他信力,就转到“求神拜佛”这些玄虚的东西了,因为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正如课文所说的,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他信力”、“自欺力”,这些人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自信力”,荒谬的推理下掩盖着的是恐慌、懦弱和虚假。对方的论据与观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思路是混乱的。这是直接反驳;
2.作者从正面提出自己的什么观点?怎样论证的?
(1)学生朗读第6、7、8段;
(2)作者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心的中国人在。列举古代和现在的“中国的脊梁”事实进行论证。
(3)小结:这是间接反驳,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
3.文中提到的古代脊梁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1)学生以前后四人为小组分组讨论;
(2)每小组的代表准备发言。(多媒体显示)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孔子、毕升等。
“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反对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领袖和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如陈胜、岳飞、郑成功等。
“为民请命的人”指那些同情人民,为民众讨回公道的人,如包拯等。
“舍身求法的人”指敢于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孙中山等。
五、赏读文本
评析语言
1.学生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如第一节),讨论赏析;
2.多媒体展示:
揣摩下列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总”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六、拓展迁移
情感提升
1.“中国的脊梁”在今天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何现实意义?
(1)看图片,了解建国70周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和最美逆行者的事迹;
(2)学生讨论
(3)小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在本职岗位上历经艰险,奋不顾身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学习楷模,弘扬正能量,激发人们自信心,共筑中国梦!
2、情感教育,培养自信心、自豪感
七、课堂检测
实时检查
板书设计: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