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玉做床,金做马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答案】C
2.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A.HCl
B.O2
C.NaCl
D.NaOH
【答案】A
3.浓硫酸常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这是利用浓硫酸的(
)
A.酸性
B.腐蚀性
C.难挥发性
D.吸水性
【答案】D
4.物质的分类非常重要.下列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是(
)
A.H2SO4、Ca(OH)2、NaCl
B.H2SO4、NaCl、Ca(OH)2
C.NaCl、Ca(OH)2、H2SO4
D.Ca(OH)2、H2SO4、NaCl
【答案】A
5.下列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
)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水、过氧化氢溶液
加二氧化锰,观察能否产生气体
B
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温度的变化
C
NaOH与Na2CO3
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D
棉纤维、羊毛纤维
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答案】C
6.酸具有通性是因为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缘故;不同的酸还具有不同的个性,是因为酸根离子不同的缘故.下列酸的性质中,不属于酸的通性的是(
)
A.酸能与锌粒反应生成气体
B.稀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C.醋酸能除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D.稀盐酸能除铁锈
【答案】B
7.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NaH+H2O═NaOH+H2↑.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的产物有(
)
A.Ca(OH)2和H2
B.CaCO3、NaOH和H2
C.NaOH和Ca(OH)2
D.Ca(OH)2、CaCO3和H2
【答案】B
8.下列有关物质鉴别方案中,正确的是(
)
A.K2CO3、NaCl、NaOH三种溶液,只用酸碱指示剂即可鉴别
B.MgCl2、NaOH、HCl、K2SO4四种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C.(NH4)2CO3、Ca(OH)2、BaCl2、HCl四种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D.Fe2O3、CuO、C、Fe只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
【答案】C
9.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测液体pH
D.检查气密性
【答案】D
10.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硝酸钾
B.硫酸铜
C.粉笔灰
D.食用油
【答案】A
11.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钙
产生气泡
B
浓硫酸
氧化铁
产生气泡
C
氯化钡溶液
硫酸钾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D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答案】B。
12.下列各组溶液中,仅用组内物质就能鉴别出来,且均为无色溶液的是(
)
A.NaOH酚酞Na2CO3KCl
B.KClCa(OH)2HClNaNO3
C.FeCl3NaOHMgSO4KNO3
D.KOH稀H2SO4KCl酚酞
【答案】D
13.小黄同学曾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I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I和Ⅱ中(
)
A
B
C
D
I
CaCO3
稀HCl
Na2CO3
稀H2SO4
Zn
稀H2SO4
Cu
稀H2SO4
Ⅱ
KNO3
NaCl
BaCl2
Ba(OH)2
【答案】C
14.用一种试剂将Ba(NO3)2、AgNO3、K2CO3三种溶液分开,该试剂可选用(
)
A.盐酸
B.硫酸钾
C.氢氧化钠
D.氯化钠
【答案】A
15.天平两边各放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装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此时天平平衡,将等质量的MgCO3和Na2CO3分别加入两烧杯中,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天平不平衡,指针一定偏向加Na2CO3的一边
B.若天平平衡,两烧杯中的酸一定完全反应
C.若反应后Na2CO3有剩余,天平一定平衡
D.若天平不平衡,两种碳酸盐一定都没有剩余
【答案】D
16.被誉为“春果第一枝”的大樱桃已成为烟台农业经济的一个亮点.为了预防大樱桃在成熟期发生裂果现象,果农常施用一种钾肥.这种钾肥的水溶液能跟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该钾肥为(
)
A.KNO3
B.K2SO4
C.K2CO3
D.KCl
【答案】B
17.现有下列试剂:①蒸馏水;②AgNO3溶液;③BaCl2溶液;④稀HNO3,欲检验硝酸银固体中是否含有少量可溶性盐酸盐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A
18.下列实验过程中与图像描述相符的一组是(
)
A.甲图: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二氧化锰的情况下反应
B.乙图: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丙图: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分别加入稀盐酸
D.丁图: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答案】C
二、填空题
1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他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请从①小苏打②熟石灰③二氧化碳④食盐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的序号填空.
(1)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盐
.(2)可用于灭火的物质
.
(3)可作为建筑材料的碱
.(4)制作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
【答案】(1)④;(2)③;(3)②;(4)①
20.某学习小组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1)向分别装有碳酸钠和碳酸钙粉末的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两支试管内均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固体粉末全部消失,最终形成无色溶液.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只洁净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废液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答案】(1)有气泡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
(2)CaCl2+Na2CO3=CaCO3↓+2NaCl
21.有A、B、C三种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是稀硫酸、稀盐酸和稀硝酸。分别取少量三种溶液各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只有C出现白色沉淀。另取A、B两种溶液各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只有B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可得:
A是
;B是
;C是
。
【答案】稀硝酸稀盐酸稀硫酸
22.硅钢可用于制造变压器的铁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硅钢(主要含有Fe、C、Si),设计了如图的试验流程(有些反应的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省略).查阅资料发现常温下,单质硅(Si)不能与盐酸反应,但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NaOH+H2O═Na2SiO2+2H2↑).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的成分为________,滤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为________;
(2)写出步骤⑦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
(3)在过滤操作时,若发现滤液浑浊,应________;
(4)步骤⑤中发生的是化合反应,尝试写出其化学方程式________.
【答案】(1)C、Si;Fe2+(2)3C+2Fe2O34Fe+3CO2↑;置换反应(3)再过滤一次
(4)4Fe(OH)2+O2+2H2O=4Fe(OH)3
23.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宁波粽子用料讲究,除了糯米外,另外还有猪肉、碱水、豇豆、豆沙等辅料。外用叶包裹。味道香糯可口,食之唇齿留香。
(1)煮粽子时,小科老远就闻到香味,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
(2)煮粽子时,为了避免把锅熏黑,会在锅外贴上一层报纸,小科发现粽子煮好后,报纸仍然没有燃烧,其原因是???
。
A.报纸的着火点升高
B.温度没有达到报纸的着火点
C.报纸与空气没有充分接触
(3)碱水棕是宁波的地方特色,“碱水”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NaHCO3),其属于_______(填“酸”“碱”或“盐”)。
【答案】(1)分子的无规则运动(2)B(3)盐
24.某白色固体由CuSO4、MgCl2、CaCl2、NaOH、Na2CO3中的三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其相关实验及现象如图所示(MgCO3等微溶性物质按可溶处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2)原白色固体组成中还有一种物质有待确定,请写出还需补充的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
【答案】(1)NaCl、NaOH(2)取白色沉淀甲加入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原白色固体中有CaCl2;若无产生气泡,则原白色固体中有MgCl2。
25.室温时,向滴加了无色酚酞的Ba(OH)2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1)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
(2)ob段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
【答案】(1)稀硫酸
(2)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26.某实验小组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在做盐酸除铁锈的实验时发现:将带锈铁钉放入试管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看到铁锈消失,溶液呈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待铁锈消失后又看到________现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解: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会看到铁锈消失,溶液呈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待铁锈消失后,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会看到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答案】Fe2O3+6HCl═2FeCl3+3H2O;有气泡产生;Fe+2HCl═FeCl2+H2↑
三、解答题
27.小明取一包某食品包装袋内的“脱氧剂”,查阅资料发现其成分除铁粉外,可能含有碳粉、Na2CO3、NaCl、Fe2O3等。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
(2)写出用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________。
(3)试剂X的名称是________。
【答案】(1)漏斗、烧杯
(2)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滤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稀盐酸或稀硫酸
28.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和一瓶未标浓度的稀盐酸,为测定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和稀盐酸的浓度,他们取9.3g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向锥形瓶中滴加未知浓度的稀盐酸,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求:(1)9.3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2)未知浓度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9.3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5.3g(2)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4.6%。
29.为测定某石灰石矿中碳酸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称取12.5克石灰石矿样品粉末放入锥形瓶中,将8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后用电子天平称量,测得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已知:CaCO3+2HCl=CaCl2+H2O+CO2↑)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
30.5
48.5
68.1
88.1
(1)该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下列情况可能会导致碳酸钙质量分数测量值偏大的是
。
A.实验开始时锥形瓶内含有少量空气
B.锥形瓶内部分水蒸气随二氧化碳逸出
C.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残留
【答案】解: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0g+12.5g﹣88.1g=4.4g;
设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44
12.5gx4.4g
=
x=80%
所以答案为:
(1)80%;
(2)B。
30.实验室有一瓶由碳酸钙和氯化钠组成的均匀混合物,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利用该物质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甲组:利用如图装置,将一定质量的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CO2的体积,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了准确测量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需要在__________时开始收集气体。
(2)乙组: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与该混合物反应(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实验数据记录如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1=CaC12+H20+C02↑)
①求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②表中b的值为__________。
【答案】(1)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2分)
(2)①由表可知第1组实验产生的CO2质量=100克+5克-103.9克=1.1克(1分)
解:设5克样品中含有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44
x1.1克
100/x=44/1.1克(1分)
x=2.5克(1分)
碳酸钙质量分数为:2.5克/5克×100%=50%(1分)
答:混合物中碳酸钙质量分数为50%。
②112.8(2分)
3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SO4、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多种,某实验小组对其组成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资料查阅】Na2CO3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
【活动与探究】取一定量上述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溶解。
(1)【现象与结论】经上述操作,得到蓝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和________(填化学式)。
(2)【探索与拓展】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粉末的组成,该实验小组同学先用托盘天平称取46.2g该粉末,溶于水配成174.6g溶液,再往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①计算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
②通过计算确定46.2g固体粉末的组成。(回答出物质名称和其质量)
【答案】(1)碳酸钠;碳酸钙
(2)①设硫酸铜的质量为x,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由图中数据可知,产生最大沉淀量是19.6g,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8098
xy19.6g
;
解得:x=32g,y=16g;
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8%=200g;
②46.2g固体中含有硫酸铜32g,含有硫酸钠的质量为:46.2g-32g=14.2g。
32.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因敞口放置可能已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产生了兴趣,想通过实验测定其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1)(一)测定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方案:该小组同学称取15.50g样品,加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洗涤、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10.00g。请回答:小组同学判断石灰水是否过量的方法是: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________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
(2)根据该小组的实验结果,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3)(二)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往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会依次发生以下两个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方案:该小组同学称取15.5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并称得锥形瓶及样品的总质量50.50g,再将175.00g7%稀盐酸平均分成7份依次加样品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用电子秤称得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加入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
75.5
100.50
125.50
150.50
173.30
196.10
221.10
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碳酸钠(或碳酸钾)
(2)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CaCO3↓+
2NaOH
106
100
x
10.00g
解得:x=10.60g
Na2CO3%=×100%≈68.4%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68.4%。
(3)解:175.00g7.3%稀盐酸平均分成7份,每份稀盐酸溶液质量为25.00g,第五次加入盐酸后产生气体,第七次加入的盐酸溶液未参与反应。
MCO2=50.50g+175.00g-221.10g=4.40g
设反应生成4.40gCO2需要消耗盐酸溶液质量为y
Na2CO3+
2HCl=2NaCl+H2O+
CO2↑
73
44
7.3%y
4.40g
解得:y=100.00g
因此前四次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盐酸溶液的质量为175.00g-100.00g-25.00g=50.00g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NaOH+
HCl=NaCl+H2O
40
36.5
z
50.00g×7.3%
z=4.0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
A.白玉做床,金做马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A.HCl
B.O2
C.NaCl
D.NaOH
3.浓硫酸常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这是利用浓硫酸的(
)
A.酸性
B.腐蚀性
C.难挥发性
D.吸水性
4.物质的分类非常重要.下列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是(
)
A.H2SO4、Ca(OH)2、NaCl
B.H2SO4、NaCl、Ca(OH)2
C.NaCl、Ca(OH)2、H2SO4
D.Ca(OH)2、H2SO4、NaCl
5.下列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
)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水、过氧化氢溶液
加二氧化锰,观察能否产生气体
B
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温度的变化
C
NaOH与Na2CO3
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D
棉纤维、羊毛纤维
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6.酸具有通性是因为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缘故;不同的酸还具有不同的个性,是因为酸根离子不同的缘故.下列酸的性质中,不属于酸的通性的是(
)
A.酸能与锌粒反应生成气体
B.稀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C.醋酸能除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D.稀盐酸能除铁锈
7.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NaH+H2O═NaOH+H2↑.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的产物有(
)
A.Ca(OH)2和H2
B.CaCO3、NaOH和H2
C.NaOH和Ca(OH)2
D.Ca(OH)2、CaCO3和H2
8.下列有关物质鉴别方案中,正确的是(
)
A.K2CO3、NaCl、NaOH三种溶液,只用酸碱指示剂即可鉴别
B.MgCl2、NaOH、HCl、K2SO4四种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C.(NH4)2CO3、Ca(OH)2、BaCl2、HCl四种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D.Fe2O3、CuO、C、Fe只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
9.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测液体pH
D.检查气密性
10.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硝酸钾
B.硫酸铜
C.粉笔灰
D.食用油
11.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钙
产生气泡
B
浓硫酸
氧化铁
产生气泡
C
氯化钡溶液
硫酸钾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D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12.下列各组溶液中,仅用组内物质就能鉴别出来,且均为无色溶液的是(
)
A.NaOH酚酞Na2CO3KCl
B.KClCa(OH)2HClNaNO3
C.FeCl3NaOHMgSO4KNO3
D.KOH稀H2SO4KCl酚酞
13.小黄同学曾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在I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I和Ⅱ中(
)
A
B
C
D
I
CaCO3
稀HCl
Na2CO3
稀H2SO4
Zn
稀H2SO4
Cu
稀H2SO4
Ⅱ
KNO3
NaCl
BaCl2
Ba(OH)2
14.用一种试剂将Ba(NO3)2、AgNO3、K2CO3三种溶液分开,该试剂可选用(
)
A.盐酸
B.硫酸钾
C.氢氧化钠
D.氯化钠
15.天平两边各放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装入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此时天平平衡,将等质量的MgCO3和Na2CO3分别加入两烧杯中,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天平不平衡,指针一定偏向加Na2CO3的一边
B.若天平平衡,两烧杯中的酸一定完全反应
C.若反应后Na2CO3有剩余,天平一定平衡
D.若天平不平衡,两种碳酸盐一定都没有剩余
16.被誉为“春果第一枝”的大樱桃已成为烟台农业经济的一个亮点.为了预防大樱桃在成熟期发生裂果现象,果农常施用一种钾肥.这种钾肥的水溶液能跟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该钾肥为(
)
A.KNO3
B.K2SO4
C.K2CO3
D.KCl
17.现有下列试剂:①蒸馏水;②AgNO3溶液;③BaCl2溶液;④稀HNO3,欲检验硝酸银固体中是否含有少量可溶性盐酸盐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18.下列实验过程中与图像描述相符的一组是(
)
A.甲图: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二氧化锰的情况下反应
B.乙图: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丙图:向等质量的镁、锌中分别加入稀盐酸
D.丁图: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二、填空题
19.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他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请从①小苏打②熟石灰③二氧化碳④食盐中选择适当的物质的序号填空.
(1)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盐
.(2)可用于灭火的物质
.
(3)可作为建筑材料的碱
.(4)制作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
20.某学习小组在探究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1)向分别装有碳酸钠和碳酸钙粉末的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两支试管内均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固体粉末全部消失,最终形成无色溶液.写出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A、B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只洁净的烧杯中,发现烧杯中的废液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1.有A、B、C三种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是稀硫酸、稀盐酸和稀硝酸。分别取少量三种溶液各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只有C出现白色沉淀。另取A、B两种溶液各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只有B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可得:
A是
;B是
;C是
。
22.硅钢可用于制造变压器的铁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硅钢(主要含有Fe、C、Si),设计了如图的试验流程(有些反应的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省略).查阅资料发现常温下,单质硅(Si)不能与盐酸反应,但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2NaOH+H2O═Na2SiO2+2H2↑).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A的成分为________,滤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为________;
(2)写出步骤⑦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其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
(3)在过滤操作时,若发现滤液浑浊,应________;
(4)步骤⑤中发生的是化合反应,尝试写出其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3.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宁波粽子用料讲究,除了糯米外,另外还有猪肉、碱水、豇豆、豆沙等辅料。外用叶包裹。味道香糯可口,食之唇齿留香。
(1)煮粽子时,小科老远就闻到香味,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
(2)煮粽子时,为了避免把锅熏黑,会在锅外贴上一层报纸,小科发现粽子煮好后,报纸仍然没有燃烧,其原因是???
。
A.报纸的着火点升高
B.温度没有达到报纸的着火点
C.报纸与空气没有充分接触
(3)碱水棕是宁波的地方特色,“碱水”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NaHCO3),其属于_______(填“酸”“碱”或“盐”)。
24.某白色固体由CuSO4、MgCl2、CaCl2、NaOH、Na2CO3中的三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其相关实验及现象如图所示(MgCO3等微溶性物质按可溶处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无色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2)原白色固体组成中还有一种物质有待确定,请写出还需补充的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
25.室温时,向滴加了无色酚酞的Ba(OH)2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1)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
(2)ob段实验的现象是________。
26.某实验小组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在做盐酸除铁锈的实验时发现:将带锈铁钉放入试管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看到铁锈消失,溶液呈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待铁锈消失后又看到________现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解: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会看到铁锈消失,溶液呈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待铁锈消失后,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会看到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三、解答题
27.小明取一包某食品包装袋内的“脱氧剂”,查阅资料发现其成分除铁粉外,可能含有碳粉、Na2CO3、NaCl、Fe2O3等。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
(2)写出用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________。
(3)试剂X的名称是________。
28.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和一瓶未标浓度的稀盐酸,为测定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和稀盐酸的浓度,他们取9.3g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向锥形瓶中滴加未知浓度的稀盐酸,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求:(1)9.3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2)未知浓度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9.为测定某石灰石矿中碳酸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称取12.5克石灰石矿样品粉末放入锥形瓶中,将8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后用电子天平称量,测得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已知:CaCO3+2HCl=CaCl2+H2O+CO2↑)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
30.5
48.5
68.1
88.1
(1)该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下列情况可能会导致碳酸钙质量分数测量值偏大的是
。
A.实验开始时锥形瓶内含有少量空气
B.锥形瓶内部分水蒸气随二氧化碳逸出
C.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二氧化碳残留
30.实验室有一瓶由碳酸钙和氯化钠组成的均匀混合物,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利用该物质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甲组:利用如图装置,将一定质量的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CO2的体积,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了准确测量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需要在__________时开始收集气体。
(2)乙组: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与该混合物反应(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实验数据记录如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1=CaC12+H20+C02↑)
①求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②表中b的值为__________。
31.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SO4、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多种,某实验小组对其组成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资料查阅】Na2CO3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
【活动与探究】取一定量上述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溶解。
(1)【现象与结论】经上述操作,得到蓝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________和________(填化学式)。
(2)【探索与拓展】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粉末的组成,该实验小组同学先用托盘天平称取46.2g该粉末,溶于水配成174.6g溶液,再往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①计算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
②通过计算确定46.2g固体粉末的组成。(回答出物质名称和其质量)
32.某校科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因敞口放置可能已潮解、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产生了兴趣,想通过实验测定其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1)(一)测定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方案:该小组同学称取15.50g样品,加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洗涤、干燥,共得到白色沉淀10.00g。请回答:小组同学判断石灰水是否过量的方法是: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________溶液,观察是否变浑浊。
(2)根据该小组的实验结果,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
(3)(二)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往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会依次发生以下两个反应: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实验方案:该小组同学称取15.5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并称得锥形瓶及样品的总质量50.50g,再将175.00g7%稀盐酸平均分成7份依次加样品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用电子秤称得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加入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第七次
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
75.5
100.50
125.50
150.50
173.30
196.10
221.10
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