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溶 液
7.1 溶解与乳化
1.溶液的概念:由
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
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是
、
。?
2.溶液的组成:溶液由
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是
或
或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情况下,
的是溶剂,有水时,水是
。?
3.乳化:能使
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
。?
4.物质溶解时的溶液温度变化:物质溶解时,有的溶液温度升高,如
;有的溶液温度降低,如
;有的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
。?
·知识点一:溶液
1.将少量下列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形成溶液的是
(
)
A.植物油
B.面粉
C.食盐
D.胡椒粉
2.(2020·重庆中考B)下列饮料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
A.汽水
B.白酒
C.酸奶
D.苏打水
3.(2020·北部湾经济区中考)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冰水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溶质一定是固体
D.均一、稳定的液体叫作溶液
4.通过学习,我们对溶液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1)请举例否定下列错误认识: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
溶液是有颜色的。?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
不是溶液,但均一稳定。 ?
③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
可以作为溶质,但不是固体。 ?
(2)常用洗洁精洗涤油污,因为洗洁精与油、水混合会产生
作用;吃饭时,不小心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可用汽油除去油污,两种方法除油污原理
(填“相同”或“不相同”)。?
·知识点二:乳化
5.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
6.(2021·闽清质检)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用途等将知识分类。请根据除污原理将下列方法分类。
A.用洗涤剂除去餐具上的油渍
B.用酒精洗掉碘
C.用汽油将衣服上的油洗掉
D.用沐浴露洗澡
分类标准
所选选项
(
填序号)。?
·知识点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7.(2020·营口中考)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可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
A.硝酸铵
B.熟石灰
C.烧碱
D.食盐
8.
(2020·锦州中考)向液体X中加入固体Y,观察到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下列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
A.X是水,Y是氧化钙
B.X是水,Y是氢氧化钠
C.X是水,Y是硝酸铵
D.X是水,Y是氯化钠
9.(2020·沈阳中考节选)学习化学开启了我们认识物质之旅。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氢氧化钠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如图所示,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一中的硝酸铵溶解后,溶液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实验二所加试剂及用量如图,将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试管后,立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此时观察到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由此小明得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结论并写出你的理由
。?
10.(2020·湘西州中考)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20毫升汽油放入烧杯中,加50毫升水搅拌,得到溶液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C.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氢氧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温度下降
11.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
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下列中的
(
)
A.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B.水和硝酸铵
C.水和氢氧化钠
D.稀盐酸和石灰石
12.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
)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用洗发露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用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3.
(2021·龙岩质检)将NaOH、NaCl、NH4NO3固体各10
g分别放入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测量溶液的温度,绘制成如图图像。分析图像,回答问题:
(1)在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
(写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
(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
。?
1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1)若小烧杯中盛有白磷,集气瓶底部放有固体X,向分液漏斗中滴入适量水,会观察到白磷燃烧,固体X是
。?
(2)若分液漏斗中盛有5%的过氧化氢溶液,集气瓶内盛有二氧化锰,小烧杯内盛有白磷。将适量过氧化氢溶液放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示:已知该反应放热),观察到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膨胀。将本实验与实验(1)对比,你得出的结论是
。?
PAGE第七章 溶 液
7.1 溶解与乳化
1.溶液的概念:由 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 均一而稳定 的混合物,溶液的特点是 均一性 、 稳定性 。?
2.溶液的组成:溶液由 溶质 和溶剂组成,溶质可以是 固体 或 液体 或 气体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情况下, 量多 的是溶剂,有水时,水是 溶剂 。?
3.乳化:能使 乳浊液稳定 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 乳化作用 。?
4.物质溶解时的溶液温度变化:物质溶解时,有的溶液温度升高,如 氢氧化钠 ;有的溶液温度降低,如 硝酸铵 ;有的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 氯化钠 。?
·知识点一:溶液
1.将少量下列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形成溶液的是
(C)
A.植物油
B.面粉
C.食盐
D.胡椒粉
2.(2020·重庆中考B)下列饮料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C)
A.汽水
B.白酒
C.酸奶
D.苏打水
3.(2020·北部湾经济区中考)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冰水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C.溶质一定是固体
D.均一、稳定的液体叫作溶液
4.通过学习,我们对溶液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1)请举例否定下列错误认识:
①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 硫酸铜 溶液是有颜色的。?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 水 不是溶液,但均一稳定。 ?
③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 酒精 可以作为溶质,但不是固体。 ?
(2)常用洗洁精洗涤油污,因为洗洁精与油、水混合会产生 乳化 作用;吃饭时,不小心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可用汽油除去油污,两种方法除油污原理 不相同 (填“相同”或“不相同”)。?
·知识点二:乳化
5.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C)
6.(2021·闽清质检)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用途等将知识分类。请根据除污原理将下列方法分类。
A.用洗涤剂除去餐具上的油渍
B.用酒精洗掉碘
C.用汽油将衣服上的油洗掉
D.用沐浴露洗澡
分类标准 乳化作用(或溶解作用) 所选选项 AD(或BC) (
填序号)。?
·知识点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7.(2020·营口中考)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可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A)
A.硝酸铵
B.熟石灰
C.烧碱
D.食盐
8.
(2020·锦州中考)向液体X中加入固体Y,观察到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下列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C)
A.X是水,Y是氧化钙
B.X是水,Y是氢氧化钠
C.X是水,Y是硝酸铵
D.X是水,Y是氯化钠
9.(2020·沈阳中考节选)学习化学开启了我们认识物质之旅。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氢氧化钠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如图所示,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一中的硝酸铵溶解后,溶液温度 降低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实验二所加试剂及用量如图,将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试管后,立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此时观察到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由此小明得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结论并写出你的理由 不同意(或否),加入10
mL水后试管中的部分空气被排出,也会使U形管中液面左低右高,无法得到小明的结论(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
10.(2020·湘西州中考)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将20毫升汽油放入烧杯中,加50毫升水搅拌,得到溶液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C.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氢氧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温度下降
11.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
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可能是下列中的
(B)
A.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B.水和硝酸铵
C.水和氢氧化钠
D.稀盐酸和石灰石
12.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
A.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用洗发露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用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3.
(2021·龙岩质检)将NaOH、NaCl、NH4NO3固体各10
g分别放入盛有100
mL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在不同时间测量溶液的温度,绘制成如图图像。分析图像,回答问题:
(1)在NaOH、NaCl、NH4NO3三种物质中,溶解时出现吸热现象的是 氯化钠、硝酸铵 (写名称);?
(2)对NaOH而言,a点右侧曲线表示:在一定时间段内,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 降低 (填“升高”或“降低”),其原因是 溶液散失热量 。?
1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1)若小烧杯中盛有白磷,集气瓶底部放有固体X,向分液漏斗中滴入适量水,会观察到白磷燃烧,固体X是 氢氧化钠(或氧化钙) 。?
(2)若分液漏斗中盛有5%的过氧化氢溶液,集气瓶内盛有二氧化锰,小烧杯内盛有白磷。将适量过氧化氢溶液放入集气瓶中,集气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提示:已知该反应放热),观察到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膨胀。将本实验与实验(1)对比,你得出的结论是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