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民版)LS—必修2—专题3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导学案)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课前诊断】
1、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强调民主集中制 B、纠正历史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下列对此理解完全正确的是( )
A、从此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完全按照新时期的要求去进行
B、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分,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动
C、从此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政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哪次会议为起点正式开辟的?(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程首先是在( )
A、农村 B、沿海地区 C、城市 D、国营企业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
A、江苏、山东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广东、四川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是对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改革 B、是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C、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D、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
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 D、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
8、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所属的省份是( )①广东 ②江苏 ③福建 ④浙江 ⑤海南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9、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10、建国以后我国国民经济与主要工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最大的时期是( )
A、1949—1952年 B、1953—1957 C、1968—1973年 D、1979—1995年
11、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这三次巨变指的是( )①辛亥革命 ②五四运动 ③抗战胜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⑤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2、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是因为( )
A、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C、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D、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结束“左”倾错误 D、确定了实事求事的指导方针
15、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知识结构】
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内:开放——全方位的新格局
【基础知识】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背景。
1)
2)
2、时间:
3、主要内容:
①
②
③
4、意义:
①
②
③
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基本国情:
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
(2)内容:
①
②)
③
(3)作用:
①
②
③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标志:
②按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改变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1)基本任务:
2)中心环节: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①
②1979年,
③1980年,
④1984年,
⑤1985年起,
⑦1990年,
2、特点:
(一)基础自测训练
一、选择题
1.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历史性事件是
A.中共八大 B.七届二中全会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
A.江苏、山东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广东、四川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C.是长期农村革命经验的总结D.适应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 )
A.1979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88年
5.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前后顺序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引自十一届三中全会
材料二 邓小评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家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中共中央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目的是什么?
(2)结合你所观察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变化,说明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三、问答题
7.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起步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
(二)综合创新运用
一、选择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其根本之处在于
A.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B.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D.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2.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4.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都是( )
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5.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所属的省份是( )
①广东 ②江苏 ③福建 ④浙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是─────── 、 ─────── 、 ─────── 、 ───────── ,1988年又把───────── 省作为经济特区。
(2)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因素是什么?
(3)19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简述这一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问答题
7.简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工作重心三次转移的内容。
课前诊断
CDBAB CCDAD BBACA
基础自测训练
(一)1.D 2.B 3.D 4.B 5.B
6.(1)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从身边的变化回答即可。)
7.首先从农村起步。表现形式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开始的。
作用: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综合创新运用
(二)1.D 2.A 3.C 4.A 5.D
6.(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2)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7.(1)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