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梳理】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服饰的变化:⑴变化趋势:
⑵男性服饰的变化: 断发易服 、 西装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
⑶女性服饰变化:鸦片战争后,最受欢迎的服饰是 旗袍 。
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国四大菜系是: 鲁菜系、川菜系、粤菜系、 淮扬菜系; ⑵ 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3.西式居室建筑的变化出现于何时何地.传统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四合院
4.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②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
②改革开发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表现:⑴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衣着朴素(主要有中山装 、列宁装、人民装等)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⑵改革开放以后: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交通工具的更新
1.铁路的发展:最早的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是京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 宝成铁路 、 兰新铁路 、 京九铁路 、 青藏铁路 。
2.公路的发展:20世纪初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汽车。外国的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四、通讯工具的变革:
1.邮电发展历程:①1866年清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电报和电话的发展: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五、大众传媒的发展
1.代表性的报刊有哪些?这些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昭文新报》、《时务报》、国闻报》、《民报》、新华日报》等
2.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
电视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发展: 改革开发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3.互联网兴起有何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重难点阐释】
近代社会风俗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但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参见《赢在高考》P169P173P176
【活动探究】
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一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课堂练习】
1.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4.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的婚礼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放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5.1957年上海23家影院同时进行1956年影片展览。该影片展览不可能涉及的时代内容有
A.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 B.民族资本家申请公私合营
C.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 D.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
参考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BD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