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历史 人民版必修2 学案《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一历史 人民版必修2 学案《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6 20: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6课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复习要求:
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知识结构:
原因 时代的召唤
大众报业的发展 特征 以新闻、言论为主要内容
最早办报的标志1873《昭文新报》
国人办报状况
通俗性报刊广受欢迎
近代广播发展状况 几个“第一”
大众传媒的更新 从无声到有声
广播影视的普及 电影发展状况 发展阶段 从黑白到彩色
从进口片到国产片
电视发展状况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北京电视台
互联网出现的原因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等
互联网高速发展 中国发展状况 2003年上半年居世界第二位
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填空: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热潮。在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下,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等成为宣传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
2、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这种具有真、奇、活等特点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很快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电影开始在城市中流行。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无声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3、电视自从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已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二十年后,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目前,中国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4、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据信息产业部估计,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介”。
典型例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近代报业在竞争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中,无不与国际传播的大背景密切相关。……而信息的国际传播交流地位,往往与一国的国力兴衰有关。近代的中国,被动接受的是殖民化的媒介话语,西方传教士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纱,携媒介经营理念以虚伪面孔出现,但内质却是赤裸裸的文化渗透;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
——摘自《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阐释》
请回答:
(1)概述上面材料的内容。
中国近代报业是从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开始的;后来以维新派为主的国人才开始大力办报;(这两条为基本答案,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举出外国人办报的一个例子。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主编的《万国公报》
(3)说出中国近代报纸的外在特点。
新闻和言论为主要内容,以铅字印刷为编排形式
(4)如何评价外国人的在华办报活动?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2,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今,全世界的电脑用户都使用着一种名为“窗口”(Windows)的电脑软件。通过这种软件与一位在性格上颇似汤姆 索亚,名为门(Gates)的美国“男孩”(不少人称他为“男孩总裁”)的名字连在一起。这样的“窗口”更像是每个人进入世界的一扇扇“门”。然而这样的门并非“天堂之门”。天堂的意义就在于它在我们难以企及的地方。……“天堂”和“自由”在我们得到它的那一刻迅速贬值,成为新的“凡间”。通往天堂的门是异常狭窄的,当天堂向所有人打开无数的门时,天堂就不再是天堂,而是公园、妓院和公共厕所,甚至连公共厕所也不是。
材料二: 这是一个用手奔跑而不是用腿脚奔跑的时代。“数字时代”也就是“手指时代”。我们成天用手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浪迹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逐渐远离真实的泥土路。电脑一方面使我们获得了青春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以巧妙的方式远离大地和尘土,让我们毫无痛感地截去了下肢或者下肢瘫痪。英国作家劳伦斯在他的著名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把现代人的悲剧描述为一个自负、虚伪的坐在轮椅上的富人的悲剧。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人有妻子,有仆人,有庄园,甚至拥有一个矿山,然而这一切早已不属于他。他在自己制造的幻觉里自得其乐,实际上他只能被囚禁在家里“发财”,足不出户地体验着“丰富多彩”的人生。这也是一种“孤独的狂欢”。
——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
网络这个既虚拟又真实的空间给现代人提供了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溶入世界的一个“窗口”。在这里,人们得到了几乎不受限制的自由,但正是这不受限制的自由使得网络道德水准低下,人们缺乏互相尊重。对网络的依赖会让人“自觉地”远离大自然,远离真实的世界,被“禁锢”在电脑前,生活在虚幻中。
(2)这些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交往方式和交往品质的蜕变。
(3)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并不是人们感知、触摸世界的唯一 “窗口”,应正确对待,合理使用,并注意网络道德的自律。
3、阅读下列材料
下列有三段有关“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的材料:
古代:“烽火戏诸侯”、“鸿雁传书”、“青鸟传书”、“鱼传尺素”。
近代:“去邮局寄信、打电话、拍电报、鸡毛信”。
现代:电话(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发短信、传呼、上网发E-mail、聊天。
请回答:
⑴除去上面所列举的沟通渠道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渠道?
访谈、记录……等。(具体答案略)
⑵结合三段材料回答,“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谈谈你对变化的感想。
①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②答案提示:新的方式出现,但旧的联系方式并没有废止,都在发挥着各自的不同作用;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丰富;沟通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变化的感想,同学们可以自主发挥,根据自身的感悟来组织答案。具体答案略。)
4、试概括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并说明在变迁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中国近现代处于剧变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的服饰、饮食、建筑等都表现出中西并举,土洋结合的特点。交通工具日新月异,轮船、火车、汽车等传入中国,邮电通讯设施、报纸广播等方面也发生了从无到有、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后民众生活面貌受到政治生活影响。改革开发后,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特点是: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等方面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交通工具、通讯手段、传播媒介等表现出日益先进,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巩固练习: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是
A.《邸报》 B.《戏报》 C.《昭日新报》 D.《申报》
2、下列有关中国报业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近代报业最早是由欧美在华传教士创办的
②以消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
③19世纪70年代,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④不管其它媒介如何发展,报刊业都会以其不可替代的特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报纸所具备的功能有 ①报道新闻 ②传播知识 ③通达民情 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A.《渔光曲》 B.《歌女红牡丹》 C.《八千里路云和月》 D.《一江春水向东流》
5、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座电视台是
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江苏电视台 D.哈尔滨电视台
6、下列现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还没有出现的是
A.有些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 B.阅读报刊 C.乘坐火车 D.可以在家看电视
7、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在露天咖啡座里上网 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8、下列说不正确的是
A.打开网站看报纸 B.打开电脑看电影 C.打开微机听音乐 D.网络日益普及,电视日益萎缩
9、互联网方兴未艾,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下列各项属于弊的方面有
①人们可以上网批评时弊 ②青少年上网成瘾
③互联网欺诈贸易 ④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下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报纸 ②电影 ③电视 ④因特网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1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记录片( ),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A、《定军山》 B、《万家灯火》 C、《难妇难妻》 D、《一江春水向东流》
12、我们应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其中不包括( )
A、积极学习网络知识,学会利用网络;
B、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我们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反对无节制上网;
C、网络是资料查找的途径之一,但我们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网络信息。
D、因为有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所以我们严禁青少年上网
.13、阅读下列材料:
《时务报》于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总经理汪康年,主笔梁启超,先后任撰述的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太炎等。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为办报宗旨。载有上谕、奏折、论说、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许多文章议论新颖,文笔活泼,深受知识界欢迎。数月间销行增到万余份,风靡海内,“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百日维新”期间,被清政府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于1898年8月8日终刊。《时务报》在变法维新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请回答:
(1)《时务报》是哪一派别所办的报纸?再举着一派别所办报纸一例。
《时务报》是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中维新派的重要刊物之一,还有《中外纪闻》、《强学报》等。
(2)这一派别所办的报纸有什么特点?
显著特点是报刊宣传和当时的政治活动联系得非常密切。
(3)简述这一派别办报活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起的历史作用。
这是中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局面,促使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时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宣传,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展。(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武器,在近代革命中起到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14、阅读下列材料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请回答: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
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
⑵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西式婚礼、西餐、西装、点头鞠躬、握手、电话、电影等等
⑶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衣食往行、习俗风尚等,都出现了新特征。
②以吴老太爷为代表一部分社会守旧群体,在社会进步面前,己远远落后于时代,表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
③虽然时代变了,但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