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专题
湖南省永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滚绣球
关汉卿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5.下列对这两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滚绣球》将悲愤和反抗精神推向高潮,直接指责天地,体现了“字句皆无忌惮”的特点。
B.“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
C.杜丽娘因良辰美景空流逝而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礼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D.《游园》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
16..这两首曲表达情感的手法有何不同?
湖南省湘西州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高一语文试卷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北戍琅邪城①诗
江孝嗣②
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
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
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
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
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
【注】①琅邪城:东晋在南京北所建。②江孝嗣:南北朝时南朝齐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描述诗人北赴边城途中的典型情节和内心活动,刻画出一位戍边者形象。
B.职责在身,诗人策马急赴戍所,风餐露宿,昼夜兼程,日落西山也毫无止歇之念。
C.离家渐远,更兼路途辛苦,诗人见路旁的芳树不禁念起为牵挂自己而惆怅的佳人。
D.诗歌最后四句以“安得”“谁能”两处反诘,以及按剑的动作,卒章明志,表情强烈。
(2)诗中人物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
湖南省郴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
促织①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②放妻: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以出旬“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表现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之意。
C.颈联写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
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6.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以“登临送日”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金陵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
B.“澄江”“翠峰”“归帆”"残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等典型意象勾勒出涵盖水、陆、空的立体画面,气势雄浑,境界苍凉。
C.“叹门外楼头”,由登临金陵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D.全词情景水乳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奇伟壮丽景色和深沉历史感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咏史怀古的名篇。
16.请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赏析该词。(6分)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①阁: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14.下列对这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起首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月缺花飞”是借眼前之景来抒发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因为在离人眼中:月圆也缺,花好也残。
C.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阁着”两字写出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D.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
★15.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湖南省衡阳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①,殆天数,非人力,洙泗②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③。看名王④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竞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⑤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⑥。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①当年事:指靖康二年中原沦陷的靖康之变。②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孔子曾在此讲学。③区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④名王:此指敌方将帅。⑤干羽:干盾和雉羽,都是舞蹈乐具。⑥若为情:何以为情,犹今之“怎么好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头写江淮之间,关塞视野平阔,征尘暗淡,霜风凄紧,凸显战后的荒凉景象。
B.
“洙泗上”后面几句写礼乐之邦已成腥臊之所,耕稼之地变为游牧之乡,对比鲜明,令人心惊。
C.
下阕词人借“干羽方怀远”辛辣地讽刺残暴蹂躏南宋臣民的金国侵略者,作者希望边境烽烟宁静,敌人休兵。
D.
全词格局阔大,声情激壮,笔饱墨酣,淋漓痛快,作者把犀利的词笔直指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16.这首词和词人的《念奴娇·过洞庭》相比,二者表达的主要情感有哪些不同?
湖南省湘中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6.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古诗阅读专题
湖南省永州市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滚绣球
关汉卿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5.下列对这两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滚绣球》将悲愤和反抗精神推向高潮,直接指责天地,体现了“字句皆无忌惮”的特点。
B.“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
C.杜丽娘因良辰美景空流逝而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礼赞、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D.《游园》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
16..这两首曲表达情感的手法有何不同?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把握。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答出分别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答】(1)C.“抒发了对美好青春的礼赞”错,杜丽娘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并非“对美好青春的礼赞”。
故选C。
(2)《滚绣球》:“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运用对比,铿锵直指现实的不公,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与应有的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是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主宰万物、维持秩序的统治者——本应公正无私地廓清世界,却为何是非不分、曲直不明?
“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句指责,对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做了深刻颠覆。接下来,悲愤之极的窦娥,便直接指责和痛斥代替上天来行使统治权的“天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末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致极后的转折,是悲愤到底的叹息。
这段曲词直抒胸臆,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游园》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句句写景,又句句融情,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
答案:
(1)C
(2)①《滚绣球》用对比手法,直接抒情。窦娥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体现了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控诉,富有反抗精神。②《游园》融情于景,间接抒情。盛开的白花,绚烂的色彩,开启了她的心扉,诧异春景如画,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
汤曲译文: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赏析:
??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全曲语言精美,以词的手法写曲,抒情、写景及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细腻生动,真切感人,流动着优雅的韵律之美。
这段唱词是《牡丹亭》在最有名的一支曲子,历久传唱不衰。全曲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这里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两句话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女主人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无限向往。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探出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这段唱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主人公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此曲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在《红楼梦》中,即有林黛玉读这首曲时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处境无限感伤的情节。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湖南省湘西州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高一语文试卷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北戍琅邪城①诗
江孝嗣②
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
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
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
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
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
【注】①琅邪城:东晋在南京北所建。②江孝嗣:南北朝时南朝齐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描述诗人北赴边城途中的典型情节和内心活动,刻画出一位戍边者形象。
B.职责在身,诗人策马急赴戍所,风餐露宿,昼夜兼程,日落西山也毫无止歇之念。
C.离家渐远,更兼路途辛苦,诗人见路旁的芳树不禁念起为牵挂自己而惆怅的佳人。
D.诗歌最后四句以“安得”“谁能”两处反诘,以及按剑的动作,卒章明志,表情强烈。
(2)诗中人物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判断内容的描述的有无,手法运用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历程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抓住诗句中带有情感字眼的词语或意象,有时候需要借助注释或背景进行分析。
【解答】(1)C.“诗人见路旁的芳树不禁念起为牵挂自己而惆怅的佳人”的说法错误,原诗是“芳树似佳人”,意思是那种风中婆娑摇曳的芳树,像极了步履纤纤的佳人,这里只是一个比喻句,并不是说诗人触景生情,想念牵挂自己的佳人。
(2)从“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中的“一”“不息”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奔赴疆场的急迫、马不停蹄。从“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中的“惆怅”等字眼可看出,羁旅天涯的诗人是非常惆怅的,情绪比较低沉。而诗歌后两句“拔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可看出诗人为国家的安宁而蹈死不顾、慷慨激昂的豪迈情绪。
答案:
(1)C
(2)①急切。前两句写受命戍边,军情经济,诗人心情急切,马不停蹄,飞赴戍守之地。②低沉。三至六句写离家渐远,诗人深味羁旅行役的奔波辛苦,无限思念亲人的惆怅感伤,情绪低沉。③激昂慷慨。最后四句写诗人暂时抛却个人私情,以大义为先,毅然选择慷慨报国,豪情满怀,情绪激昂。
译文:
??驱赶着马,奔腾不息;君命在身,哪怕太阳已经落坡了,仍要马不停蹄。风中婆娑摇曳的树,多像步履翩翩的佳人呀;但军情紧急,岂容儿女情思萦绕,此刻内心是多么惆怅啊。奔波劳苦,餐风露宿,是天涯羁旅之人最难熬的时刻。然则丈夫立于世间,当应顶天立地,怎么能考虑小我的得失呢?
男儿沉默是金,应当挥剑疆场,怎可碌碌无为于田垄之间呢?
赏析:
??这里所说的琅邪,非是秦汉设在山东的郡所,而是指东晋在白下(今南京北)所侨置的琅邪郡。作者大概是从京都出发,急赴位于前线的琅邪城去戍守。
??这首诗,只截取了奔赴途中的一个片断。本来戍边,或是家人告别,难分难舍;或是行者自己“牙璋辞凤阙”(杨炯《从军行》)的踌躇满志。但此诗中这些话头一概略去,一入手就推出一个连续急速的快镜头:“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一位戍边军人,驱赶快马,风驰电掣般地扑入读者眼帘。日落西山,他还马不停蹄,飞奔急驰,或许前线军情紧急。这两句起调骤急,笔裹疾风,浓烈的紧张气氛迎面而来。首句有曹植《白马篇》起首的“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影子。“一”,犹“一何”,何其,多么的意思。“驱马”与“连翩”(连续不断)极表动态之急,中嵌“一”字,更增加动的快速感。
??次句“情不息”之“情”,指急驰之情,日息而人不息,仍连翩驱马,衬出首句疾急之意,此其一。但“情’又不止此,这毕竟是辞家戍边,故眷恋亲人之情,虽然割舍题外,却又悄悄寄存在这个“情”之中。军命在身,马赶得飞快,但马快离家则更远,更远则更思家,且这时正是“日下”黄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家里人思己,自己也思家里人。这种种复杂感情的“不息”,直逼出以下两句来。
“芳树似佳人”,暮色苍茫,又是飞马急驰,所以远处近处的树只是约略可见,晚风吹来阵阵的树上花香,故谓之“芳树”。这时一个念头忽然萌生心头:那在风中婆娑摇摆的芳树,多么像步履摇曳的佳人。这句构想极生动:奔马急驰,山草树木,一闪而过,带有模糊性的“芳树”,正托出快马上所见的观感。次句“惆怅余何极”承上更翻一层意思:这猛然间温馨的情思,也来得不是时候,正在匆匆赶路,还不知今晚投宿何处,不能不生惆怅何极之慨。芳树佳人一句取意新奇,用笔幻化,中唐卢仝《有所思》末句云:“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疑”字写渴念佳人而想入非非、心神恍惚的情景,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大概也可以说是唐人得益南朝的地方。次句的“惆怅”,回应第二句的“情不息”,用笔亦复周密。
??其实,“惆怅”尚不止于此,“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行役羁旅之愁苦亦在其中。“薄暮”、“终朝”(整个早晨),这里是互文,指从早到晚。整天的风餐露宿,艰难困苦,一时都涌在心头。这“苦”、“伤”交加,还有那思“佳人”之情亦在心中不时跳荡,真使人无法处置。
至此,诗人的情绪好像低沉极了。但是,“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这两句胸襟开张,诗的旋律忽然由低回而转向高昂。诗人决心丢掷种种心绪,不考虑妻儿老小,不计较行役愁苦。既然以身许国,怎能瞻前顾后!前一句遥接首句风神,后一句将“芳树”、“薄暮”的缠绵、感伤煞然勒住,顿挫之间旋折出慷慨悲凉之气。曹植《白马篇》末数句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死生忽如归。”下笔排宕,磊落不群。这二句浓缩其意,就气骨而言不失为嗣音余响,凛凛有生气,须眉皆动,神情焕发,一篇精神所聚,尽在于此。而这两句置于“惆怅”、“苦”、“伤”之后,情感由伏而起,因抑而扬,比起一味的激昂犹觉有力;犹如絮絮悠悠的舒缓之曲,忽然间,划然一声长鸣,铿锵之音,更使人倾耳神往。
??按照平常笔墨,下面就顺着男儿许国的意思直下,而诗人却于突变之中又出现突变,用“按剑勿复言”将“丈夫”两句奔荡的急流猛然堵截闸住,用语冷峻,神情肃穆。“按剑”见其沉思、庄重的神情,也加重了诗的军戍风韵。末句“谁能耕与织”,满腹心思喷薄而出,犹如块垒在胸,骨骾在喉,不吐不快。作为须眉丈夫,谁能碌碌草莱,耕织终生、沉沦埋没。诗人不愿“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鲍照《代东武吟》),或“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鲍照《拟行路难》其六),而求跃马疆场,名垂青史。张玉谷说此诗结束四句“转到以义割情,吐出英雄本色,亦有劲气。”(《古诗赏析》)这是就大体精神而言,详味之则四句之间仍有句换意转的细微差别。
??此诗只摄取北戍途程,黄昏疾驰的一个片断,不作铺排叙写,笔致转折炅活迅疾。仗剑辞家、驱马边关的豪情,怀念亲人的不尽相思,行役奔波的愁苦,都融注一篇之中。全篇情感跌宕,时而激昂、时而惆怅、时而感伤,时而悲凉豪迈。复杂的内心活动,能够通过瞬间的情感变化简捷而又深刻地展现出来,这大概是这首诗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点评】分析诗歌的情感变化,要善于抓住诗句中带情感字眼的词语进行。比如本诗中的“不息”“惆怅”“勿复言”等字眼看出了诗人情绪的变化历程。
湖南省郴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
促织①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②放妻: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以出旬“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表现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之意。
C.颈联写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
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6.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解答】(1)D.“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错。作者夜间听闻蟋蟀哀凄的叫声从而感秋,然后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了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思。故选:D。
(2)尾联“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的意思是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同时,还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运用了对比手法,把悲急的音乐声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啼叫声对比,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衰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答案:
(1)D
(2)①运用了借代和对比(或反衬、衬托)的手法。②诗人借物相形,抑彼而扬此,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这些悲急的音乐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鸣声啼叫相比较,都无法让人达到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的效果。③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译文: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赏析:
?
人们常常把鸣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
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以“登临送日”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金陵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
B.“澄江”“翠峰”“归帆”"残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等典型意象勾勒出涵盖水、陆、空的立体画面,气势雄浑,境界苍凉。
C.“叹门外楼头”,由登临金陵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D.全词情景水乳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奇伟壮丽景色和深沉历史感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咏史怀古的名篇。
16.请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赏析该词。(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叹门外楼头”,由登临金陵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错误。原词中,“由登临金陵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之所想”的一句是“念往昔”,而不是“叹门外楼头”。故选C。
(2)此词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通过“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是作者登临金陵眼前所见实景。“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是作者由眼前实景而生的瑰丽想彖象;虚实相生,绘就奇伟壮丽的金陵秋景,意境开阔绵邈。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念”字作转折,作者联想中的金陵曾经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草寒烟之景结合,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虚实对照中,怀古讽今,传达出作者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答案:
(1)C
(2)诗人登临所见是“实”,由眼前所见生出的想象、联想是“虚”。千里澄江,如簇翠峰,残阳里的归帆,背西风斜矗的酒旗是作者登临金陵眼前所见实景;彩舟像是漂漾在云彩里,白鹭如同从银河上惊起,是作者由眼前实景而生的瑰丽想象;虚实相生,绘就奇伟壮丽的金陵秋景,意境开阔绵邈。作者联想中的金陵曾经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草寒烟之景结合,在历史联想与眼前实景的虚实比照中,怀古讽今,传达出作者对北宋当局的警告。
译文: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
?
?
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赏析:
?
?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词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一为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一为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
下阕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
?
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随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①阁: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14.下列对这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起首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月缺花飞”是借眼前之景来抒发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因为在离人眼中:月圆也缺,花好也残。
C.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阁着”两字写出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D.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
★15.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内心活动的基本能力。在仔细理解全曲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女子形象与心理。
【解答】(1)B.“眼前之景”有误,“月缺花飞”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理感受。
(2)要抓住“保重将息”“好去者望前程万里!”仔细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这里突出的是一种对对方的勉励以及突出诗人内心的具体感慨,表达出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尾句“好去者望前程万里”是对对方的美好祝愿与鼓励,也是以此减轻离别的痛苦。
答案:
(1)B
(2)送行女好是一个多情善感、依依不舍、痴情却又爽利的形象。短短的嘱咐被哽咽之声打断。先说“保重将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对方,又借此淡释别恨。
译文:
??此刻我俩虽近在咫尺,却面临着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短短的一瞬间,就如月缺花落,破灭了幸福的希望。饯行的酒杯握在手上,别离的泪水已浸满了眼眶。才吐了一声“保重身体”,已是心如刀绞,怎么也放不下这儿女情长。隔了半晌,方说出:“好好地去吧,望你前程无量!”
赏析:
??这支小令,首句从空间角度,次句从时间角度,写出了离别在女子心理上引起的巨大震动,开宗明义地揭示了全篇伤感的基调。“咫尺的”三字下紧接着“天南地北”,将送行双方面临的处境袒示在读者面前,可以想见离别现场的那种难分难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气氛。而“霎时间”三字,则带有命运悲剧猝不及防袭来的惊心意味。这两句对仗交织着“现时-未来”与“现时-昔日”的变化和对比,既是交代背景,又像是从离人心中迸吐而出的嗟叹和呼喊。
??女子尽管心口在流血,但小令并没有去渲染她感情的激烈爆发,相反,选择了她强自隐忍的表现,描画出平凡而动人的饯别一幕。女子为情人饯行,本意是在珍贵的最后相处时刻对离人的一种安慰;她牢牢记住了这一点,尽量不使内心的痛苦流露出来,去加重对方的负担。作者的这种处理,更使人有儿女情长、入木三分之感。
??女子的泪水“阁在眼里”,还强行去说出饯送时惯常应表示的祝愿。可惜是力不从心,才说出“保重将息”四字,就心痛如绞,实在舍不得情人远去。在这种万箭攒心的情形下,女子最终迸诉出完整的末句,尽管话语平凡,却不能不使人觉得异常的震动。将送行的叮嘱截作两段写,尤见细腻、传神。
??这支小令在起首两句设身处地作先声夺人之笔后,以下基本上采用平率自然的白描手法,不再加入作者的主观色彩,也不刻意作字句上的锻炼。这种白描情节的写法,有一种民歌小曲的朴实自然的风味。金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满斟离杯长出口儿气。比及道‘我儿将息’,一盏酒里,白冷冷滴够半盏儿泪。”可见本篇是继承了民间文学的说唱表现传统。诗、词中同样有白描性质的作品,但却讲究蕴藉和余味。散曲不同,只要形象明晰,首尾完整,作者就心满意足了。起首两句从时间,地点的两方面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极其本色地表达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态。整个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刻画出一个声泪俱下,依依不舍的痴情女子形象。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湖南省衡阳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①,殆天数,非人力,洙泗②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③。看名王④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竞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⑤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⑥。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①当年事:指靖康二年中原沦陷的靖康之变。②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孔子曾在此讲学。③区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④名王:此指敌方将帅。⑤干羽:干盾和雉羽,都是舞蹈乐具。⑥若为情:何以为情,犹今之“怎么好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头写江淮之间,关塞视野平阔,征尘暗淡,霜风凄紧,凸显战后的荒凉景象。
B.
“洙泗上”后面几句写礼乐之邦已成腥臊之所,耕稼之地变为游牧之乡,对比鲜明,令人心惊。
C.
下阕词人借“干羽方怀远”辛辣地讽刺残暴蹂躏南宋臣民的金国侵略者,作者希望边境烽烟宁静,敌人休兵。
D.
全词格局阔大,声情激壮,笔饱墨酣,淋漓痛快,作者把犀利的词笔直指偏安一隅的南宋统治者,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16.这首词和词人的《念奴娇·过洞庭》相比,二者表达的主要情感有哪些不同?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辛辣地讽刺残暴蹂躏南宋臣民的金国侵略者,作者希望边境烽烟宁静,敌人休兵”错误。“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的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讽刺地南宋朝廷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敌我暂且休兵。故选C。
(2)本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宋与金约以淮水中流为界,昔日淮河,如今变成边境,国家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诗人通过纵览战后国土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痛苦和愤慨。“渺神京”一句写出汴京渺远,光复时间之渺茫,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笔触直指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抒发了词人对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的愤概。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失地,表达了词人与中原人民空盼光复的难过之情的共鸣。
综上,这首词抒发对山河破碎的痛苦和担忧,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
《念奴娇?过洞庭》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表达词人的高洁忠贞。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尽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何等心胸;“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表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通过这些词句可知,此词抒发了词人的豪迈之气。
答案:
(1)C
(2)①《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之气。②《六州歌头》中词人通过对国土形式的纵览,抒发对山河破碎的痛苦和担忧;批评朝廷当政者安于现状,议和偷安;以及对中原人民期盼光复的愿望难以实现感到难过。
译文: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赏析:
??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不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落日”句,语本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更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受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岳珂《桯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失地。“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皆可印证。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的事。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孝祥伯父张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
湖南省湘中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6.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B
16.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
【分析】
15.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错误,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故选B。
16.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颈联和尾联的矛盾,颈联“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写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的意思是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