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爆发的背景、时间、结果、特点及影响。
2.知道北魏的建立和统一,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3.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背景、表现及结果,理解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意义。
4.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淝水之战
【基础梳理】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
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
年。
3.概况: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4.结果:晋军打败前秦军队。
5.特点:中国古代又一次
的著名战役。
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
和混战的状态。
【合作探究】
(1)上图与哪次战役有关?作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
(2)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该战役对北方的影响。
(3)从特点上来看,该战役同此前中国历史上哪几次战役相似?
【探究归纳】
西晋灭亡后,前秦逐渐统一了北方。为统一全国,前秦挑起了淝水之战,结果大败。这样,前秦不仅未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还导致了政权的土崩瓦解。
知识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基础梳理】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4世纪后期,
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2)统一: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
移风易俗。
(2)内容
①迁都
,将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②推行汉化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
等。
(3)作用:促进了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合作探究】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材料中的“魏主”是谁?他属于哪一少数民族?这一民族是何时统一北方的?意义如何?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主”说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他有什么雄心壮志?
(3)结合教材知识,“魏主”是如何践行他的雄心壮志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探究归纳】
北魏建立以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了鲜卑族的旧俗旧制,毅然进行改革。这对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基础梳理】
1.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表现
(1)经济:内迁各族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
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
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
制度。
(3)文化:
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
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3.结果: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历史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
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上图描绘的是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结合教材知识,说出上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概括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表现。
图片所说明的问题引起了怎样的结果?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归纳】
魏晋以来,内迁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到北朝后期,“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这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淝水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B.发生在3世纪
C.苻坚南征得到广泛支持
D.发生在前秦与东晋之间
2.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最主要原因(
)
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前秦军队战线太长
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
D.前秦军队不得人心
3.下列曾经统治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北魏
④前秦
⑤孙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4.为实现迁都,孝文帝力排众议,甚至废掉了太子。那么,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地是(
)
A.洛阳
B.长安
C.建业
D.成都
5.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贵族可能会经历
(
)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
③改汉姓
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C.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7.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逐渐变畜牧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是在
(
)
A.三国时期
B.魏晋以来
C.西晋末期
D.东汉末期
8.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黄河流域南北
(
)
A.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B.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生活、饮食习惯相互影响
D.民族交融成为趋势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主要代表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三
少数民族的方凳、圆凳也传到了中原地区,成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惯;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南北朝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行。
材料四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魏”是指的同一个政权吗?请阐明理由。
(2)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试分析它与材料一、二有何关系。
(4)综上所述,当你再次唱起材料四中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时,你有何感想?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东晋
2.383
5.以少胜多
6.分裂
【合作探究】
(1)淝水之战。东晋和前秦。
(2)结果:东晋胜利。原因:前秦方面:苻坚一意孤行,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使士兵不愿为其效力;前秦劳师远征,战线过长,力量分散;苻坚骄傲自大,指挥失误。东晋方面:广大将士士气高昂,团结一致;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等。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3)从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来看,与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似。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1)鲜卑 (2)439
2.(1)文治(2)①洛阳 ②汉语 联姻
(3)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
(1)孝文帝。鲜卑族。439年。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迁都。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3)践行:①迁都洛阳。②实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2.(1)农业 畜牧
(2)君主专制
(3)西晋 孝文帝
3.北朝
4.隋唐
【合作探究】
(1)问题:这一时期的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表现: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等;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2)结果: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能提升练习】
1.D 解析: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发生在4世纪的东晋和前秦之间,当时多数大臣反对苻坚南征攻打东晋。
2.D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主要原因”。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导致人心尽失。
3.A
解析:222年,孙权称吴王,后在229年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而孙权始终占据着江东地区,未涉及黄河流域,故⑤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⑤的选项即可。
4.A
5.A 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④不符合史实,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6.D 解析:孝文帝改革前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他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7.B 解析: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8.D 解析: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本质问题”。
裤褶服的盛行,说明了汉族人民逐渐接受了少数民族的服装,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
9.(1)不是。材料一中的“魏”是曹魏政权,材料二中的“魏”是北魏政权。
(2)改鲜卑姓为汉姓。巩固鲜卑贵族的阶级统治地位。
(3)民族交融的加强。民族迁徙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是实现民族交融的两个重要方式。
(4)五十六个民族杂居相处,亲如一家,民族间友好相处、互相交融,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