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蜀相》教案
课型
新课
课时
1
主备人
屈慧杰
教学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并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重
点难
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法指导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新课过程和内容
二次备课
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讲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已打天下的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1、有目标就要坚持不懈2、遇到困难是退缩还是求助他人想办法一起解决3、一个人要有才能、有本事,才能得到赏识。诸葛亮在出山前就很有名了,所以刘备才会慕名去请他。所以呢,我们也是一样,不管是学知识,还是学技能本领,都要脚踏实地的去学,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不被淘汰。那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古诗就和故事中的主人翁有关,请大家打开书14页。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板书:《蜀相》杜甫
二、听朗读录音,整体感悟2.1、《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大家先听听朗读录音,然后大家一起朗读。注意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朗读的节奏是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2.2、全班朗读
而后个别背诵2.3、整体感知,了解大意蜀相
(七律、怀古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
首联:以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写诗锦官城外柏森森。
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映阶碧草自春色,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颈联:精辟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尾联:叹惋诸葛亮壮志未酬长使英雄泪满襟。小结:《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概括诸葛亮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八句话塑造了两种形象。三、问题探究--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景物形象?从中可以看出它们有什么特点?2、作者用哪些语句勾勒人物形象?塑造的人物有什么特点?3、试分析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中为什么称“丞相”而不是“蜀相”?“寻”字有什么意蕴?4、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能否改为“尽”“皆”?为什么?3.1口头翻译全诗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3.2初步分析诗歌形象3.2.1分析景物形象提问: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景物形象?从中可以看出它们有什么特点?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寂静、凄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3.2.2分析人物形象提问:作者用哪些语句勾勒人物形象?塑造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雄才大略
忠心耿耿,无私奉献
壮志未酬出师未捷身先死,3.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分析诗歌形象的内涵提问:诗人塑造这些形象有什么用意呢?(塑造这些形象有什么作用?)结合诗歌,请谈谈诗人塑造这些形象的用意。3.3.1对丞相祠堂景物形象描述的内涵(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同时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提问:这两句诗用得最精彩的两个字是什么?“自”“空”能不能换成“尽”“皆”为什么?不能。学生回答后进行比较分析: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换成“尽”“皆”表现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而原文是: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小结: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创造的事业,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
两句的深层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五百年了,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诗句透露出感伤叹婉。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3.3.2对丞相祠堂人物形象描述的内涵,即对诸葛武侯形象刻画的内涵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1)推崇其匡时雄略(2)赞扬其报国忠忱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3)抒发对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4)痛惜其事业未竟、壮志未酬(5)以诸葛自况,表达自己像千古英雄一样壮志未酬的苦痛。这里的英雄指的是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尤其是如自己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二)知人论世,分析诗歌的中心思想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试简介作者杜甫。2、诗人对诸葛亮的态度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3、试概括全诗的主旨。
1、
介绍作者揭示背景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意。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2、结合作者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问:请同学们依据上面的分析归纳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明确: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它的美,美在意蕴!四、作业布置1、背诵这首诗。2、收集整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五、考试链接-----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一)考试时的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1,解释字
2,解释话。3,答手法。4,答思想感情答: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三)课堂练习:1、找找诗眼,并做出简要分析。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2、答案: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
词类活用教学反思: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