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逝的了山村》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文中重要语句,领悟文章主旨及文章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
3、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探究文章所反映的作者的生活态度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领悟文章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和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作为诗人的冯至,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曾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对他的《十四行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
主要作品: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等。
(二)题目解说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冯至散文集《山水》中的一篇,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文章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哲思,字里行间寄托着作者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
(三)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下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冯至在1985年写作的《昆明往事》中这样谈及这一“林中小屋”时期:“我在40年代初期写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里个别的篇章,以及历史故事《伍子胥》都或多或少与林场茅屋的生活有关。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那段生活,这三部作品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分写不出来。”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学会的是从亘古的大自然中领悟生命和历史的奥秘。当时,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
初读感知
疏理文脉
任务设计
读课文,疏理文脉。
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
第一部分(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
①
,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段):
②
。
第三部分(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①一段兴衰史②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任务二
诗意盎然
理趣悠远
任务设计
1、如何理解“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的内涵?
“山居”代表现代,“过去”代表历史。“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是指作者在山村残存的景象中,发现了这条路,它诱发了“我”对现实和历史的思索,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永恒以及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2、文章5——10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表达了怎样的感想。
山村“小溪”“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声”“麂子的嘶声”等。
①眼前小溪
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人和人……相通的地方。”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及整体地展开联想,形象地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
②鼠麴草
鼠麴草和村女构成的静谧图画让作者消解了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作者运用通感,将人心理上感觉到的“纷扰”和视觉看到的“黄叶”相联系,形象地写出受到触动时的感受。
③彩菌
作者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作者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的灿烂之美。
④有加利树
写有加利树,突出它生长之快以及这种生长带给人的影响,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和大自然的崇高与庄严。
⑤野狗的嗥叫
野狗嗥叫的声音令人恐惧,作者由此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又联想到历史深处那个村庄里“无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野狗象征了生命所面临的威胁和苦难。
⑥麂子的嘶声
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联想到人类对自然的侵犯,委婉表达了要珍爱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情感。
小结: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和情感寄托的,小溪是可爱亲切的,鼠麹草是谦虚纯洁坚强的,彩菌是点缀民族童话的,有加利树是崇高的严峻的圣者,野狗的嗥声是对生命痛苦的恐惧,麂子的嘶声是感于死亡的可怕,各有生命力,各彰其盛。
3、作者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悟?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
感悟:实质意义上的山村已然消逝,但曾经的那些自然景象并没有随着历史和人事的变迁而消逝,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山村的曾经的存在及辉煌,有力地补充了历史的空白和虚无。
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
①大自然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
②现今同样给了居住在村庄的“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③我们的生命因共同蒙受自然的滋养而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4、文章标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村庄真的消逝了吗?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①实质意义上的山村已然消逝,但在作者勾勒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人和动物生活在自然之中彼此相通相息和谐共处。曾经的那些自然景象并没有随着历史和人事的变迁而消逝,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山村曾经的存在及辉煌,可以说山村仍然没有消逝。
②作者对这个消逝了的山村富有情感色彩的想象和描述,将山村的质朴和原始融合大自然的至性常情,使之鲜活地重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给人深刻的震撼。
任务二
朴素中见华美
任务设计
1、“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这两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先散后整,句式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语气平和舒缓。
①第一句既是长句又是散句,长句使得句子表意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把“我”爱花朵,这些花朵是由叶子演变成的,花朵上面有白色的茸毛以及花朵掺杂在乱草中间多重信息巧妙糅合,自然流畅。散句则使表达灵活而有变化。
②第二句是短句及整句,运用了拟人修辞,通过对比的方式把鼠麴草的纯洁坚强有力地凸显出来。
句式短小精练,对称整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2、文章第六段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最能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试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①联想想象。借助画家的思维,运用想象塑造了一个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物和环境的自然和谐,诗意盎然。
②动静结合。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装饰着山坡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麴草、那无忧无虑聚精会神的村女、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羊群的描绘,使画面动静结合,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可视感很强。
3、第七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热闹生气的雨后采菌图?请简要分析
①运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②着重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把着色明丽的色彩因素置于描写的焦点上,通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而且还赋予彩菌生命的力量:人们的采菌活动是一种热闹,但热闹之中各人有各人的世界。
三、主题归纳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换、物是人非的慨叹,寄寓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