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虛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典型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写作技巧。
3、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学习重难点】
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典型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写作技巧和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归有光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苏)人。九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作诵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1540年)中举人。其后二生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曾在嘉定(今上海嘉定)安亭江上讲学,世称“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
主要作品:《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项脊轩志》。
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
修”。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二)题目解说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二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三)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十分腐朽。项脊轩是作者年轻时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它印证着一些人和事的变迁。小小的书斋是作者家庭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归有光一直郁郁不得志,他回首往事,情不自已,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四)文学常识
志
“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和“志”文体形式比较接近的还有“记”“书”等。“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任务设计
1、读课文,读准字音。
项脊轩(xuān)
尘泥渗(shèn)漉(lù)
修葺(qì)
垣(yuán)墙
栏楯(shǔn)
偃(yǎn)仰
啸(xiào)歌
冥(míng)然兀(wù)坐
万籁(lài)有声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
东犬西吠(fèi)
逾(yú)庖(páo)
阖(hé)
瞻(zhān)顾遗迹
扃(jiōng)牖(yǒu)
殆(dài)
凭几(jī)学书
任务二
疏通文意
解读文段
任务设计
第一段
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
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旧:旧日的,原来的。
方丈:一丈见方。古今异义,今义:寺院的住持
下注:名作状,向下
顾:环视
置:放
北:北,名作状,向北。
得:得到
上漏:使(之)不(从)上面漏雨
垣墙周庭:名作动,筑墙。周:围绕
以当南日:以:连词,“来”,表目的。当:档。
室始洞然:始:才。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亦遂增胜:美景
偃仰:安居。偃:伏下。仰:仰起。
啸歌:长啸或吟唱。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兀坐:端坐。
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活动二:解读文段
1、项脊轩修葺前后有什么变化?
修葺前狭小、破旧、阴暗,修葺后明亮、幽雅、安静。
2、修葺后,作者的情怀怎样?请简要分析。
修葺后,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
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观环境融为一体,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情感,表达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第二、三段
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
原文: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先是:先前这里。
南北为一:一个整体
迨诸父异爨: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
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往往:指到处,处处。
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名作状,向西
庖而宴:庖:厨房。
始为篱:扎成
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先大母:去世祖母的称呼。
先妣:对去世母亲的称呼。
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哺育。
而母立于兹:第二人称,你。
呱呱而泣:表修饰,地。
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若影:第二人称,你。
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大类:像
比去:等到
阖:通“合”,合上。
瞻顾遗迹:瞻:向前看。顾:向后看。瞻顾: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扃牖: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牖:窗户。
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活动二:解读文段
1、“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第二段围绕
“悲”写了几件事?
①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
②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
③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3、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不一致
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在客观的记述中寄寓对家道中落的深深悲慨、怨恨和无奈。
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
小结: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
第四五段
活动一:读课文,解释划线的词语
原文: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既为:既是已经,为是作、写。
来归:古代女子出嫁。
时:时常。
从:向。
或凭几学书:或是有时,凭是靠着,书是名词用作动词,学写字。
何谓:什么叫。
其制稍异于前:制是格局。状语后置句,它的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手植:所字结构,手是名词作状语,亲手。
盖:伞。
活动二:解读文段
1、
围绕“悲”分别记叙了哪些事情?
先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与母亲和祖母的往事;最后补记婚后的一段生活,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和悲痛的心情。
2、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①以景结情。把枇杷树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联想到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树长人亡,物是人非,情意难忘。言简意丰情深,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
任务三
细节传情
归有光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任务设计
1、举例说明本文运用哪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喜爱之情。
②“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写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写出分裂之后混乱不堪的局面。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表明亲情淡薄,隔膜加深。
③“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此处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关爱。同时作者对母亲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也不言而喻。
④“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的话亲切又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
⑤“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现了祖母唯恐打扰孙子读书的心理,后面的自言自语,则表现了祖母发自内心的期望。
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个“时”字表明经常,一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淡淡几笔,体现了妻子的好学和他们融洽的伉俪之情。
小结: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
三、主题归纳
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