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教学目标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汉语语言现象。
②了解文中涉及的重要的文化常识。
③理解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本文共计3课时
第一课时
?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山下,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在兰亭有三块碑,人称“兰亭三绝”。即:
“父子碑”
“君民碑”
“祖孙碑”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在书?写“鹅池”两字时,刚写完“鹅”字,皇帝圣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接圣旨,他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父子碑
?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
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
“亭”字缺头,但古韵犹存。
君民碑
?
祖孙碑
?
右军祠后面是“祖孙碑”。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
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
(《见导学案》)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
古代伟大的书法家,尊称”书圣“。
王右军,王会稽(官职代人名)
《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简介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
,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做禊事,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
禊(xì)事: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改为阴历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祈福消灾的一种祭祀活动。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兰亭集会会,要求每人作四、五言诗各一首。王羲之、谢安、孙绰(chuò)等11人写成四、五言诗各一首;另有郗昙(xītán)等15人各成诗一首;还有谢瑰等16人作诗不成,被罚酒三大杯。
之后,王羲之将诸诗作一一集录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关于“序”
“序”也写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一般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分类:
书序
包括自序和他序,指写在文章前或后的序言,如《孔雀东南飞》前的小序、《兰亭集序》
赠序
临别赠言,如《送东阳马生序》
序
书序
赠序
自序
他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再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唐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补充)
乾隆印:
“三希堂精鉴玺”
“宜子孙”
“乾隆鉴赏”
“石之宝”
“古稀天子”
“乾隆御览之宝”
“八征耆念之宝”
“太上皇帝”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赵孟頫印:
赵氏子昂
吴兴
神品
其他人印:
项子京、柯九思、黄石翁等二十多人章
我们见到的书法作品多是后人的摹本,每一次观赏鉴定都要加上自己的印章,所以愈加越多。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古代纪年法
1.帝号纪年法。
主要在汉武帝前使用。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纪年方法,它是以帝王即位之年或次年为元年,依次则为二年、三年……如周平王元年、赵惠文王十六年。
2.年号纪年法。
自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以后我国历代帝王就都用年号纪年了。有的皇帝在位期间经常更改年号,每更改一次便要从新的年号开始进行纪年,如唐高宗李治有14个年号,而清朝的玄烨在位61年却只用一个年号----“康熙”。
3、干支纪年法。
该种方法始于汉代,是我国古代记事用的纪年标准,与年号纪年法并用。在历史教科书里,该纪年法多用于近代史方面。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等。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今年是丙申年,那么明年、后年用干支纪年各是什么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具告以事。(《鸿门宴》)
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具告以事。(《鸿门宴》)
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均为介宾后置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贤:有德行有才能/
贤才、贤士。
少:年龄小,年少/年少的人。
长:年龄大,年长/年长的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高高的/做)
清流激湍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流觞曲水
(流,使……流,使动用法)
列坐其次
鳞次栉比
语无伦次
(旁边/排列/条理,次序)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泛指音乐。)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抬头看宇宙的广大无边,低头看万物的繁多)
(定语后置。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抬头看广大无边的宇宙,低头看繁多的万物)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用来、借以。游目,纵展眼力。骋怀,开畅胸怀。
游,使……舒展;骋,使……开畅。使动用法)
信可乐也
自可断来信
(实在,的确/媒人)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雅
景美
信可乐也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气和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
极视听之娱
兴致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曾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有的人;会面
乃,竟
动词,至,及
面对;明白
本来;动词,把···看作一样
动词,把···看作相等
原因
如同,好像
对;这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或取诸怀抱
诸,之于。取之于怀抱---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倾吐出来。
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重点实、虚词
古代的一种风俗
高
长
旁边,水边
热闹
繁多
用来
……的原因
动词,穷尽
交往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东方之既白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数词活用为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用作动词,看做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
④使动用法:
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动词,看作相等。
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斯文有感)
②定语后置:
仰视宇宙之大 (广大的宇宙)
俯察品类之盛 (丰富的万物)
岂不痛哉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人生百年
乐境易逝
生命短促
感慨万千
这一节作者的悲叹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第一部分写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乐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第4自然段,为何而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
面对
悲伤
明白
本来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无根据
情趣
一个个
纵使
这次(集会)的诗文
参考译文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悲夫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以今及古
以今推来
沧桑感、
厚重感
※
第四段,如何理解作者的
“悲”?
对生命的思考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话题,也是人类
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悲”是指当“我”想象到昔
人和后人都同自己一样感慨生死,感受时光飞逝
和人生短暂时,不禁对千古同伤共痛发出“悲夫”
的喟叹,而玄学家所谓的“一死生”、“齐彭殇”,
不过是些虚妄无稽之谈。较之前文之“痛”,这里
的“悲”,是由己及人,更加深沉厚重。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乐
痛
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