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集体备课框架
三数组
课题
5.2《长方形周长》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
摘录
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教材
分析
本课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标题为“长方形周长”,内容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把正方形作为特殊的长方形来呈现,根据其自身的特征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二是教科书中不出现周长的计算公式,呈现的多种方法都是建立在对周长意义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周长的理解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情
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同时也有了上节课《什么是周长》的知识铺垫,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学生易于探究和发现四条边相加的方法求周长、长×2加宽×2的方法求周长两种方法,而对于(长+宽)×2的方法不一定能探究出来,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这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和指导,注重学生对其方法的理解,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才会灵活运用。
学习
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经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体会策略的多样化。
3.在测量、计算、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学习
重点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习
难点
利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
任务
1.通过测量数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达成学习目标1、2)
2.运用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达成学习目标2、3)
教、
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每日一练
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120+120+120=
17+15+8
=
1.独立完成,
2.师生共评。
谈谈话
导入
趣味复习,回顾多边形周长计算方法
1.玩过贪吃蛇吗?这里有几条调皮的贪吃蛇,请看蛇是什么形状?贪吃蛇有多长??
2.
可以怎么列式?
1.三角形
2.四边形
7+3+5=15(分米)
4+4+3+7=18(分米)
新知
探究
活动一:学生自己度量长方形周长,尝试探寻算理。
(1)这个图形的周长你会计算吗?
(2)出示没有刻度的长方形,尺子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好伙伴
(3)学生独立动手测量,计算长方形周长。
学生可能出现的记录方法
(4)交流讨论,在对比中深刻体会这样列式子的道理,感受数学的温度。
(5)借助肢体语言,“小手枪”再次引导学生体会(长+宽)×2背后的道理。
(6)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活动二:通过类比,小组交流探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
活动三:数学连连看,打通方法之间的关系。
师:你们玩过连连看的游戏吗?数学里也有一种连连看,是把方法相同连起来。
师:看看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引导学生表达清楚、说完整。
活动四:走进校园,感受有温度的《长方形周长》
生活中有很多用到《长方形周长》的例子。
出示照片。
找一找在照片的哪些位置有长方形。
相互补充。
借助尺子度量长度的必要性。
学生动手独立完成,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预设:①
根据学生的记录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把每条边加起来)具有普遍性、通性。
②
结合长方形的特征,理解长方形周长可以用长×2+宽×2计算。
③
通过描一描,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长+宽)表示的意义
1.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2.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预设:
①
3+3+3+3=12(厘米)
②
3×4=12(厘米)
玩过。
长方形
5+3+5+3=16(厘米)与正方形3+3+3+3=12(厘米)可以连起来。
菜园、操场、黑板、相框……
相框的周长其实是木条的长度,足球场的周长是足球场最外白线的长度……
巩固
练习
基础题:淘气想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长是6米,宽是4米。可以怎样围?
拓展题:淘气用一根40厘米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汇报
评价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预设:
1.我学会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已知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周长除以4求它的边长。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
5+3+5+3=16(厘米)
每条边加起来
3+3+3+3=12(厘米)
5×2+3×2=16(厘米)
3×4=12(厘米)
(5+3)×2=16(厘米)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