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
地理(上)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1课时
降水的变化
【课程标准】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和第二节《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自然延伸和补充,同时也为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这样就使本章学习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设计上更注重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选材,从培养学生兴趣角度选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体现地理学科的以人为本的出发点。降水是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节只安排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个方面的知识。
【学情分析】
降水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会很容易接受。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实验、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由于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时间较短,因此在地理图的绘制方面和地理规律的归纳和表述上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上可能会出现纵坐标上的数值标注不统一,从而导致不同地区的降水变化差异缺少可比性等;此外,学生可能会出现不能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等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说出降水的主要形式;知道降雨的等级及其划分依据。
2.通过雨量器的使用,知道降水数据的获取途径和方法;能够运用降水资料规范地绘制出降水柱状图。
3.运用降水量统计数据或降水量柱状图,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说出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归纳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
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说出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
探究法、图表分析法、问题教学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学生用降水量绘制资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导入
“诗说降雨”——导入新课
(教师)我国有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但老师最喜欢的是古诗,特别是描述各种地理现象的古诗。请同学们和老师看大屏齐读古诗。
(多媒体屏幕展示)三句古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志南《绝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
(教师设问)
三句古诗都描述了怎样的景象?
(教师总结)
这三句古诗都出现了一个“雨”字,它们都描写了下雨的景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降雨有关的知识。
学生齐声朗读三句古诗,并赏析这几句古诗的意境。
学生齐答。
选用学生熟知的古诗,能够与语文学科进行很好的整合。学生可以调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古诗的运用体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广泛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
课
教
学
“图说降水”——降水的概念及形式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降水的定义及降水的主要形式。
2.(教师设问)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露水、霜、雾属不属于降水呢?
(教师)其实,它们是属于降水(水平降水)的。但是,在我们后面讲到的降水量的测量上,它们是不予考虑的。
“大话降雨”——降雨的等级
(教师引导)生活中我们都是通过什么来判断降雨的大小的呢?
实际上,降雨是有等级之分的。气象部门根据24小时的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四个等级。
(教师)那我们怎么知道某次降雨是属于哪个等级的呢?
“专家解读”——降水量的测量(活动)
(展示)视频播放气象站专家介绍雨量器的构成及使用和利用雨量器测量降雨的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用洒水壶模拟某次降雨并利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教师)出示“降雨量等级表”,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说出本次降雨的等级。
(教师)在降水量的统计方面,除了有日降水量外,还有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那么,月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又该如何计算呢?
(强调)我们地理学中通常所使用的年降水量一般指的是某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
降水的变化
1.展示北半球某两地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统计表。小组讨论并指出哪一个可能是我们阜阳市的各月降水量统计表,并说明理由。
2.教师出示问题。
(1)阜阳市降水较多和较少的分别是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2)阜阳市的年降水量是多少?
(承转)我们刚才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展示一个地方的年内各月降水量的统计,那么,同学想一想,有没有更形象、更直观的方式来反映某地一年内降水的变化情况呢?
“合作绘图”——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活动)
1.教师以阜阳市年内降水状况为例,说明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步骤,并用多媒体展示绘制方法。
2.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绘制提前发给学生的A、B、C、D四地的年内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纠正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画里有话”——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教师)无论是通过降水统计表还是通过降水量柱状图,我们都能够读出某个地区的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由于降水量柱状图更加直观,所以使用也就更加广泛。那么,降水量柱状图又该如何判读呢?
(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结合“阜阳市年内降水量柱状图”,指导学生根据降水量柱状图判读降水量季节的变化特点及描述用词。
(学生活动)结合A、B、C、D四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判读其降水特点。
(展示)展示学生的判读结果。归纳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和世界上主要的降水类型。
(小结)我们通过对世界上A、B、C、D四个地区的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判读,了解了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以及降水的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它们都分布在哪些地区吗?世界上的降水又有什么分布规律呢?让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探讨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总结这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首先了解了降水的基本概念;降水量的测量:仪器以及单位;降水的季节变化,柱状图的绘制以及柱状图的判读等。
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回答降水的概念以及降水的主要形式。
学生讨论回答:
直接看雨滴的大小、雨滴拍打屋顶的声音、雨刮器的快慢……
学生回答。
两名学生代表一人负责用洒水壶模拟降雨,一人负责读取量杯里的降雨量。并对应“降雨量等级表”说出本次降雨的等级。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
学生抢答。
学生分组绘制各组的降水量柱状图。
学生结合自己所绘制的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所绘地方的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
结合教材文字叙述以及学生生活体验,简单了解降水的概念及形式。
从生活中发现地理,在地理中发现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通过降雨量测量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除了获取知识外,还增强了其动手能力。科学需要大胆的想象,但更需要实践。
?
根据各月降水特点说出第二个表格反映的可能是阜阳市的各月降水量统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通过表格展示的降水统计数据结合问题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初步学习描述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绘图的能力,掌握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技巧,以“绘”促“读”。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堂
小结
古人用美好的诗词帮我们记录了大自然各种美妙的现象,而科学的知识可以给予我们一双解读自然的眼睛。地理学就是在人和自然间谱写美妙诗歌的学科,读懂地理数据,让我们智慧,用好地理规律,让我们通达。愿每一位走出地理课堂的小达人们,都能用所学更好地生活。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随堂练习。
板书
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