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刘胡兰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刘胡兰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1 23: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刘胡兰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血”,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年轻的刘胡兰被捕后不为敌人的威逼利诱所动摇,最终光荣牺牲的故事,感受刘胡兰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利用课件和生字图片,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2.先从毛主席写的挽词入手,围绕“为什么毛主席亲笔为刘胡兰写挽词”进行阅读指导。然后从刘胡兰被敌人利诱、毒打依然不屈服的情节中,抓住人物言行,提炼人物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革命先辈们为了革命胜利不惧牺牲的精神,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悟革命烈士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读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血”,能正确书写、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事迹。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感受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图片导入: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看一张图片。(指着图片)这是毛主席为一名英雄写的一句话,上面写“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有同学知道这是说的谁吗?(指名请学生回答)
2.导入新课:答对了,这是毛主席为刘胡兰写的挽词。我们今天能有这么幸福的生活,离不开革命先烈们的付出与牺牲。而刘胡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烈士。你们想听听刘胡兰的故事吗?想知道为什么毛主席为刘胡兰写挽词吗?让我们来学习这篇以“刘胡兰”为题的课文吧。(板书:刘胡兰)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多音字“血”,边音“刘、兰、拉、烈”,平舌音“村”,翘舌音“杀”和后鼻音“兵、挺”。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兰、血、村”等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刘、派、被、兵、杀、烈、民、反、道”等生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拉、挺、关”等字,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形近字歌诀示例:
反:木头做成板,食物是米饭,思考能反三,奔走匆匆返。
被:植树在荒坡,双手被磨破,彼此互关心,疲病不愿说。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刘”是左右结构,左边“文”捺变点。
“民”是独体字,竖提要直,内横略斜,末笔要有力。
“反”是半包围结构,首撇短平,横撇内收,捺伸展。
“村”是左右结构,左竖长而直,右点有力。
“被”是左右结构,左边勿漏第四笔短撇。
“关”是上下结构,上面勿写成“八”,下面首横稍短。
“道”是半包围结构,里部上横长,外部平捺要托住被包部分。
“兵”是上下结构,上部末横稍长,下部撇、点收笔齐平。
易错提示:
“刘”字左宽右窄,左边“文”捺变点。
“关”书写时注意上部,上面不要写成“八”。
“兵”书写时注意下部,下部是左撇右点,收笔齐平。
(3)形近识字。
形近字示例:
刘(姓刘)—到(到来)—浏(浏览)
民(人民)—良(优良)—岷(岷山)
反(反正)—后(前后)—返(返回)
村(村子)—材(药材)—寸(一寸)
被(被动)—破(破坏)—皮(调皮)
关(关闭)—并(并且)—送(送礼)
道(道理)—首(首先)—遁(遁逃)
兵(官兵)—丘(山丘)—乒(乒乓)
(4)多音字辨析。
xiě:血淋淋
血糊糊
xuè:血红
血口喷人
辨析:“血”在读xiě时,义同“血”(xuè),如“血淋淋”;在表示“血液”“有血统关系的”“指刚强热烈”等意思时,读xuè,如“血肉、血亲、血气”。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指导文中应读轻声的词语:村子、什么、乡亲们、你们、迎着。
2.标出自然段,思考问题。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1)共有四个自然段。(2)课文通过写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但她不屈服于敌人的收买、威胁和毒打,最终光荣牺牲的故事,表现了敌人的残暴,突出了刘胡兰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提问小结:读过这篇课文,同学们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学生回答:刘胡兰)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学生回答:1947年1月12日)故事发生在哪里?(学生回答:云周西村)为什么刘胡兰会被捕呢?敌人用了哪些手段对付刘胡兰?同学们可以带着这两个问题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年轻、村子、知道、广场、民兵。
2.提问激趣,导入新课:上节课结束时,老师留给大家两个问题:为什么刘胡兰会被捕呢?敌人用了哪些手段对付刘胡兰?同学们知道答案吗?(指名让学生回答)说得很好!因为叛徒的出卖,刘胡兰被捕了。敌人用了收买、威胁、毒打等手段,企图让刘胡兰说出同胞的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刘胡兰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1句是什么描写,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一句是环境描写,“阴沉沉的”既点明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也为本文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这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47年1月12日”,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云周西村”。
(2)第2句话给出了刘胡兰的什么信息?
明确:写了主人公刘胡兰的身份与年龄——“年轻的共产党员”。“叛徒的出卖”是刘胡兰被捕的原因,她被关押在“一座庙里”。
2.学习第2自然段,思考问题。
(1)这段话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敌人妄图收买刘胡兰、然后又威胁、暴打刘胡兰,但刘胡兰毫不动摇。
(2)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刘胡兰有什么表现?
明确:面对敌人的收买,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面对敌人的威胁,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面对敌人的残忍暴打,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3)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这段话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例如: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语言描写);刘胡兰愤怒地回答(神态描写);把她打得鲜血直流(动作描写)。
(4)这段有一个比喻句,请把它找出来。
明确:比喻句是“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这句话将刘胡兰的血肉之躯比作钢铁,体现了她的英勇无畏、坚贞不屈。
3.学习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1)这段话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了敌人以死亡来威胁刘胡兰,但是刘胡兰不屈服、不动摇,最后牺牲了。
敌人又面对不屈服的刘胡兰又做了什么事情?刘胡兰又是怎样面对的?
明确:敌人当着刘胡兰的面铡死了六个民兵,进一步威胁刘胡兰。刘胡兰毫不畏惧、英勇就义了。“挺起胸膛”“迎着”“踏着”“走到”等动作和刘胡兰说的话:“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体现了她视死如归的精神。
“呼呼的北风”是什么描写?
明确:环境描写。渲染了悲伤的气氛。
(4)最后一句话中,从“光荣地牺牲”“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明确:从“光荣地牺牲”能让人感受到刘胡兰死的有价值、有意义,她是为了正义而死的,是值得尊敬和称赞的行为。“才”字突出了刘胡兰年纪小,如花的生命就此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4.学习第4自然段,思考问题。
毛泽东为什么会为刘胡兰写挽词?挽词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刘胡兰的事迹传到毛主席那后,他被刘胡兰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所感动,体现了毛主席对她的哀悼、敬佩和赞颂。挽词内容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学完这篇课文,你认为刘胡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刘胡兰是一位面对收买诱惑不为所动,面对威胁、毒打毫不畏惧,英勇无畏、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伟大的革命英雄。
2.谈话总结:我们的革命先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他们视死如归、用热血与生命为我们带来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同学们如果还想知道更多关于刘胡兰的故事,可以观看根据刘胡兰事迹改编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起因: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被捕原因

敌人:收买、威胁、毒打
坚贞不屈
刘胡兰

刘胡兰:不知道、不动摇、不怕死
视死如归
结果:光荣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