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2.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2.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21 13:2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怎样放得更大
(一)背景和教学目标
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甚至看到肉眼都不可见的微小物体,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在17世纪以前,即便磨制镜片的技术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因为标准焦距的限制,单片放大镜做到放大30倍已是近乎极限,所以人们一直无法使观察的视角进入到一个更小的领域。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至此,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怎样放得更大?用两个凸透镜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这是学生能想到的方法,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将指导学生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制作组合凸透镜(简易显微镜),旨在让学生体验显微镜发明的历程,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感受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概念目标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徵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二)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两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卡纸一张(或者纵切出一条缝的塑料管段)、剪刀、透明胶、供自制组合凸透镜下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棉线、昆虫标本等)
教师准备: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等。
(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谁来说一说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预设: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
2.放大镜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
预设:放大镜镜片的放大倍与镜片中心突出的弧度有关,中心厚度越大,其放大倍数越大;中心厚度越小,其放大倍数越小。
3.大家都知道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
4.出示课本第4页放大的人体皮肤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将图像放得更大之后的样子。
5.我们怎样做才能将图片放大到这个样子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6.板书课题:1.2.怎样放得更大
二、探索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呢,我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看看能否把物体放得更大?
活动一: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文字
1.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在保证图像清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大。
2.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活动,看一看一个放大镜究竟能将书上的文字放到多大?
3.教师小结:一般来讲,单镜片放大镜常见倍率在10倍以下。我们通常用来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等阅读的放大镜,倍率大概在2-5倍左右,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用于文物鉴定等方面使用的放大镜倍率在10倍到20倍之间。
活动二:使用两个放大镜观察书上的文字
1.活动要求:
在第1个放大镜下面增加一个放大镜,并且跟第1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2个放大镜,看看能不能使课本上文字的图像放得更大。
2.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活动,看一看使用两个放大镜能不能将书本上的文字放得更大。
3.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操作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4.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本小组的活动操作情况及活动结果。
预设:使用两个放大镜可以使课本上的文字放的更大一些。
活动三:保持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反复移进和移出第2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像
1.教师提示:当我们发现图像放到最大并且非常清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看一看是不是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一定时,书上的文字就会放得更大,并且清晰。
2.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反复测试,比较看到的图像。
3.全班交流,预设:保持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当移进第2个凸透镜时,看到的图像非常清晰,并且很大,当移出第2个凸透镜时,我们看到的图像比较小,并且不够清晰。
活动四:用这样的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
1.提出要求:
用这样的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看看是否能把所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2.教师提示:为了观察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起来,如课本第5页上面的图片所示。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3.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图片。
4.学生按照要求用纸筒组合凸透镜,并且利用组合的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看看是否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5.全班交流,预设:使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6.出示课本第5页肉眼看到的蚜虫和组合凸透镜下的蚜虫,学生观察比较这两幅图片,进一步体会组合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活动五:认识显微镜
1.教师引导:其实把两面凸透镜进行组合起来观察周围的物体,结果使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的制作原理。
2.出示课本第5页下面的两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病毒和大肠杆菌的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显微镜的有关知识。
全班交流
3.显微镜的制作原理是什么?
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的制作原理。
4.显微镜的分类、作用、特点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等更先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约200万倍。
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显微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图片,进一步体会显微镜的神奇。
6.观察显微镜
教师出示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显微镜的组成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1)目镜,作用:放大物像
(2)镜筒,作用:连接目镜与物镜
(3)转换器,作用:物镜的连接处,用来转换物镜
(4)物镜,放大物像
(5)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上面还有压片夹
(6)通光孔,通过光线
(7)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8)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9)粗准焦螺旋,调焦距,用低倍镜观看的时候用,高倍镜不能使用
(10)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现在显微镜一般都没有这个结构了,都是有电源的,比较方便)
(11)细准焦螺旋,调焦距,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时候使用
(12)镜臂:连接镜座与镜身的,提握镜身,使用时一般右手握镜臂
(13)镜柱,支持镜身
三、研讨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显微镜的制作原理及显微镜的组成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下面我们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将两面凸透镜上下相互平行摆放,固定在纸筒中,并且使两面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处在一个固定值中。
问题2: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看看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目镜,作用:放大物像
(2)镜筒,作用:连接目镜与物镜
(3)转换器,作用:物镜的连接处,用来转换物镜
(4)物镜,放大物像
(5)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上面还有压片夹
(6)通光孔,通过光线
(7)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8)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9)粗准焦螺旋,调焦距,用低倍镜观看的时候用,高倍镜不能使用
(10)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现在显微镜一般都没有这个结构了,都是有电源的,比较方便)
(11)细准焦螺旋,调焦距,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时候使用
(12)镜臂:连接镜座与镜身的,提握镜身,使用时一般右手握镜臂
(13)镜柱,支持镜身
问题3: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活动组合了两个凸透镜,用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还了解了显微镜的制作原理以及结构组成和作用。关于显微镜,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进一步使用到。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显微镜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