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弘扬辛亥精神,振兴中华民族!武昌首义的那一声枪响,改变的是一个时代。用生命颠覆,用鲜血改革......
1911.10.10-----2020.10.10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中外历史纲要(上)
山东省商河县第一中学
宋胜男
敢问路在何方?
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展了哪些救亡图存的斗争?结果如何?
(提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都失败。
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推翻清王朝统治,走上革命的道路。
狭义:
广义: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厘清概念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暴力武装斗争;资产阶级领导,追求民主法制
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有何显著不同?
新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素养聚焦: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及三民主义的内容,形成从革命酝酿到武装起义,再到民国成立的近代民主革命的时空特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形成辩证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唯物史观)
第一篇章
山雨欲来(背景篇)
第二篇章
天翻地覆(过程篇)
第三篇章
悲曲欢歌(评价篇)
课标: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观察图片1:木乃伊——“中国人”
画面中那个身带血迹、瘦弱并缠满绷带的人代表的是当时受尽欺凌的“中国人”。他被帝国主义的不平等条约扎得像个“木乃伊”。
图1
阅读图片1、2信息
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
第一篇章
山雨欲来(背景篇)
观察图片2:时局图
屠龙大会
阅读材料及图片信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
第一篇章
山雨欲来(背景篇)
政治: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革命的必然性)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北京。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当时的中国是否具备爆发资产阶级
革命的社会条件呢?(革命的可能性)
第一篇章
山雨欲来(背景篇)
(方法指导: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
思想基础、武装起义、有利时机的角度思考)
材料一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有编练新军、鼓励工商、兴建学堂、整顿吏治等内容….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但很快失败——《中国近现代史》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95年——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的(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四
(方法指导: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
武装起义、有利时机的角度思考)
四川保路运动
广州黄花岗起义
材料五
材料六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1)材料反映了光复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哪些局限?
(2)为领导全国革命运动,革命党人采取了哪一措施?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组织:革命团体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一篇章
山雨欲来(背景篇)
小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经济及阶级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政治基础: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更加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唯有推翻它,中国才有希望。
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兴中会,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4、军事基础: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5、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提出。
6、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导致湖北武力空虚。
第二篇章
天翻地覆(过程篇)
①湖北军政府成立
②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③武昌首义
④清帝退位
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⑥临时约法颁布
③
①
⑤
④
②
⑥
1、请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正确时间排序
2.12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袁世凯在北京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北京
南京
武昌首义
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
湖北军政府
成立后,
湖南、
陕西、江西、
云南、上海、
浙江、贵州、
江苏、安徽、
广西、广东、
山东、四川
等14省份宣布
独立。
第二篇章
天翻地覆(过程篇)
2、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史料研习:材料体现了哪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原则?据此说明《临时约法》的性质?
合作探究:
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防止专制,保障民主
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912年2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清宣统帝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结束。
1915年袁世凯龙袍照
共和制度危机!!
4.革命结果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
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
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
少的革命。
——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辛亥革命
“基本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仅是“政体
的变革”。——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800~1985)》)
吾人要知道,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
史”;而今后五千年(至少一千年吧)的中华通史,将是一
部“民主政治史”“辛亥革命”是我们这个“从君主到民主
”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
——著名华裔史学家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唐德刚
史学争鸣
成功or失败?
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所持的观点不同。
材料一
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历史意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材料三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辛亥革命的成果
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第三篇章
悲曲欢歌(评价篇)
根据上面图片,说明辛亥革命使社会哪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材料四
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新的变化、革除封建陋习
第三篇章
悲曲欢歌(评价篇)
材料五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季陶身穿
日本服装,老农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
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连忙说
:“我非革命党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材料5说明了什么呢?
剪发辫
废缠足
辛亥革命失败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2、辛亥革命的失败
3、教训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未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第三篇章
悲曲欢歌(评价篇)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意义
局限: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未改变社会性质。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解决土地问题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革。
前提
核心
保障
小
结
作业:结合所学,写篇有关辛亥革命成败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结
束
语
辛亥革命成功的仓促,到手的乃是一场不彻底的胜利。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的道路依然漫长。后来无产阶级继续奋斗,发起新民主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