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录
CONTENTS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01
02
03
湖北军政府
1911.10-12
南京
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1928.6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4
十二章国徽
国民党党旗
壹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成立概况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时间
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
纪年
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1912年为民国元年
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诞生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清廷举足轻重的人物
1911年末,清廷与南方革命政府进行“南北议和”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谈判破裂,孙中山提议北伐,获得同意
袁世凯同意民主共和,作为条件,袁世凯就任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3日,孙中山辞职。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帝国主义态度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革命抱着敌视的态度,力图阻止革命烈火的蔓延。武昌起义后几天之内,他们便在武汉江面集中了10余艘军舰,对革命方面进行监视,并随时准备武装干涉。驻北京的各国外交使团连续举行会议,共商如何维护他们在华的侵略利益。他们接受美国驻华公使加了横的建议,促使清政府立即启用两年前被罢黜的袁世凯叫“非袁不可收拾”,企图通过袁世凯出山为清王朝稳住阵脚。
——李侃《中国近代史》
革命派内部
革命派的领袖人物黄兴也致信袁世凯,竭力颂扬他的才能,并且表示,只要他参加起义,同革命党人一起推翻清朝,那么,“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临时约法》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制
三权分立
议会共和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但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政党政治
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
“二次革命”
袁氏独裁
军阀混战
国民党成立
“宋案”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通过“包围国会”手段,当选正式大总统
1913年11月4日,解散国民党。1914年1月10日,解散国会
1914年5月1日,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8月,美国人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袁世凯同时组织“筹安会”,鼓吹君主制
1915年12月11日,参议院开会,全部拥护“君主制”
“(辛亥革命)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的结果……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
“(中国人)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
“(中国人)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段祺瑞、黎元洪、冯国璋、张作霖、徐世昌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1928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形式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材料
先看“军政”,这是“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再看“训政”,这是“以党治国”的威权统治时期。因而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最后看“宪政”,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让历史告诉未来: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方略及启示》彭先兵
“革命程序”论——1928年“训政”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8年,规定“训政”时间为六年,结束为1935年。
1935年后,国民党中央寻找各种借口一直拖延结束“宪政”时间。
1948年,在解放战争快接近尾声,国民党提出“行宪”,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和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一党专政
蒋介石之所以要匆忙召开“国大”,“
实施宪政
”,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张厉生在选举前曾说得很清楚“本党在此次选举中必须争取选举之胜利,
稗以民主方式,
取得民主之信托,掌握政权,实行本党主义,
贯彻本党之政纲政策。”
——王宗荣《国民党的“
行宪国大”与副总统选举》
贰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
和
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
土地革命时期——各级苏维埃政权
时代背景: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27年10月,
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
1927年9月,
1928年4月底,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
1927年8月1日,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毛泽东建立井冈山根
据地
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在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1.
土地革命时期——各级苏维埃政权
材料: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
政权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反映广大工农的切实利益
措施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
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设置各级参议会,并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委员;
②实行“三三制”原则。
措施
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团结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争取抗战胜利;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为新中国建立民主政权积累经验。
3.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
实践基础: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
理论基础: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