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22 08:2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生产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背景
(2)经济
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1)政治
(3)文化
士阶层壮大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材料一: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求贤令》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早已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而结果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我到了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轻慢),古之吏也。
——《荀子》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册三》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
材料一: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材料二:商鞅坚持变法,富国强兵,司马迁评论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同时,后世对商鞅也提出批评,“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
(司马迁《商君列传》)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西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220—589)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跋部的首领拓跋硅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前期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1.俸禄制,禁绝自筹搜刮,国家统一授禄,贪赃满一匹绢布处死。(整顿吏治)
2.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死后归还。(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
3.租调制,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和调。(减轻农民负担)
4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
493年,以“南下伐齐”为名,迁都洛阳;
494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
史料: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中央集权
强干弱枝
重文轻武
材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多而无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宋史》卷二八四
材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
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内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局限: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
内容: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作用: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局限: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内容: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作用: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均输法
内容: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作用:降低国家支出,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保甲法
内容: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作用:加强对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
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裁兵法
内容:整顿厢军及禁军,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作用:提高军队士兵素质。
将兵法(又叫置将法)
内容: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
作用: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强兵之法
材料一: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
材料二: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材料三: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
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新法固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以青苗法为例,这项措施本是为了抑制兼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救济百姓,但实际执行却出现了偏差: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这样,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




葡占
澳门
明中期以后,北方蒙古经常寇边劫掠,嘉靖帝在位45年就被掠夺达30多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率军犯大同,史称“庚戌之变”。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京城也多次受到威胁。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猖狂,百姓深受其扰,苦不堪言。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居住权,后逐渐占领澳门。
鞑靼劫掠
边患猖獗,外来侵略乘虚而入,边疆危机。
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务在强公室,杜私门”
“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
“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张居正等张弛驾驭,整饬边防)不独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为本朝开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于今受其赐。
——魏源《圣武记》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占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和大连
长城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两广和云南
英国
“新界”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特权,
令其自谋生计。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
绿营旧军。
戊戌变法部分措施 
材料一: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五: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論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論令实行的就有175件。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2.脱离群众,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依靠有名无实的光绪皇帝。
4.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5.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
⒈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⒉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政。
⒊预备立宪:指1906-1911年间,清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时,主要在政治层面所展开的改革。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
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
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2月,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
第四条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第五条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训政纲领》
这是国民政府的五院制改革,但实际上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独裁统治,引起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强烈不满,最终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
这是民国不同时期的钱币,从银元到法币,从法币到金圆券,民国时期的历次币制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无法解决恶性通货膨胀问题,每一次改革就是剥削普通市民的财富,最终导致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
1、过渡时期1949-1956: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中共八大召开,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失误也取得一些重大成就。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等一系列会议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
(3)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4)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改革是对旧体制、旧事物的挑战,必然触动旧势力的利益。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者不仅要有智慧、懂策略,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来的重要改革
春秋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戊戌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奴隶制到封建制
1、立封建、促统一
2、行汉化、促融合
3、固封建、促富强
封建制到资本主义
1、变法图强
2、政府自救
3、民主探索
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1、国民经济恢复
2、过渡时期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4、改革开放新时期
课堂总结
1.右面为明末刻本《新列国志》的插图,反映了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处以车裂,族人被诛的情景。商鞅变法成就巨大,但最终个人的结局却很悲惨,根本原因是(  )
A.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违反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C.推行严刑峻法
D.焚烧儒书,禁锢世人思想
巩固练习
1.A
解析: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对。这是商鞅个人结局悲惨的根本原因。故选A项。
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2.D 
解析: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了决定性作用。
3.叶坦的《大变法》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则认为: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民不益赋而国用饶。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  )
A.减节冗费
B.合理用人
C.增加税赋
D.增加生产
3.D
解析: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民不益赋而国用饶”,意思是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该主张提倡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民富国强。
4.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
4.A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一方面使鲜卑族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人在与鲜卑族的接触中也学习了鲜卑族的某些先进的成分,因此,这是指汉族和鲜卑族等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5.北宋初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
5.B 
解析: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荒年月,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官僚机构膨胀臃肿。上述做法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所以,在改革中要重视精兵简政。
6.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发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
B.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C.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松动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确立
6.C 
解析:材料没有说明农产品的改革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的,所以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商品化生产,故A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说明农产品的收购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于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7.如图是开放的浦东局部图,它自开放以来创造了很多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唯一的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下列有关其创造多个第一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有(  )
A.依靠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B.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C.充分利用了党的对外开放政策
D.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7.D
解析:上海浦东创造了很多的“第一”与其自身的诸多优势有关,但也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A、B、C三项都是原因,D项是影响而不是原因,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