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第二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第二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1 21:0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观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研读文本,想象潮水的画面,体会潮水的雄伟壮观。
2.通过填空、提取关键词等方法,指导学生记忆,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研读文本,想象潮水的画面,体会潮水的雄伟壮观,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
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1、导入
1.听写词语: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人山人海 滚动
逐渐 犹如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霎时 余波 依旧
课件出示词语,师生核对,个别集中的错误字词进行再巩固。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以听写词语的形式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并对集中错误进行再次强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运用词语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唤醒之前的学习,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研读文本,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默读第四自然段描写潮水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同桌交流: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学生结合不同的语句进行交流:
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再为大家读一读句子。
3.全班分享,想象“画面”。
(1)出示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引导交流: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两丈多高的大树、两丈多高的楼房、两丈多高的山崖……生活中的“墙”又是怎样的呢?如果这堵墙在不断移动,排山倒海而来呢?
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预设:读了“两丈多高的水墙”。我仿佛看到了一堵两丈多高银白色的水墙,而且这堵墙横跨整个江面。宽达几公里。我深深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世间少有。下面我为大家朗读这句话……
点拨:注意重读“白浪翻滚”“两丈多高”,读出大潮的气势。
(2)出示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3)引导:可以想象“马”的矫健之身,再想象“战”马的不知疲倦、四蹄生风,接着想象一排“白色”战马的视觉之美。然后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的浩浩荡荡,最后想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的不可阻挡之势。同时想象千万匹战马踏地而来的巨大声响。
(4)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示画面。
(5)点拨:可通过适当加快语速来体现大潮来时的迅速、势不可挡。
(6)出示句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7)引导交流: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巨大的声响?演奏时的锣鼓喧天,过年时燃放的爆竹……这些声响也许都不足以形容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震撼,谁来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8) 学生借助“学习提示”交流想象的画面,并展示朗读。
(9) 预设:读了这句话,我仿佛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那潮涌的声音就像一架飞机从我头顶上飞过时发出的声音一样,震耳欲聋!下面我为大家朗读这句话……
点拨:可重读“山崩地裂”,读出大潮的声势浩大。
小结:想象画面,我们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很容易让我们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4.链接“资料袋”(课件出示),探秘大潮成因。
(1)过渡:通过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我们深刻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那么钱塘江大潮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后“资料袋”。
(2)提问:谁来说说钱塘江大潮的成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聚焦重点段落,抓住关键词句,利用表格指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有效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根据文中的具体描写来想象画面,有效突破本课重点。读中有想象,想象再通过读来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探究二:学习古诗,拓展延伸。
1.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很有名气,很多文人墨客写过关于它的诗词。唐代诗人刘禹锡也被“天下奇观”所感动,创作了《浪淘沙》(其七)。
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诵读。
3.诗文参照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1)学生在课文中用横线划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预设1:诗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预设2:诗句“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诗文参照,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
(3)全班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
拓展学习古诗,实现文本的互补:学习课文,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学习古诗,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中描写的内容的理解。从课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使课堂教学更加饱满。
探究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自主背诵,提醒:背诵的时候,容易错字、添字、漏字,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而又准确地记住内容呢?请同学们尝试背诵第三至四自然段,想一想背诵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方法和好处。
预设:
(1)用填空法背诵:
那条白线________。再近些,____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______。
(2)用提取关键词法背诵:
第三自然段:隆隆的响声——潮来了——踮起脚尖——风平浪静——一条白线。
第四自然段:很快地——水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3.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语文教材是个例子,借助教材实现语言积累,感受语言的魅力;用教材教,指导学习方法。在课堂上,以本课第三、四自然段背诵为例,习得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会迁移运用。
三、练习
借助视频尝试解说,再现“画面”。
1.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2.引导学生解说:看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请回顾课文内容。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观潮感受,表达时用上一、两个原文中的词语。
预设:
①结合第一自然段的“自古以来”“天下奇观”说感受;
②结合第二自然段的“人山人海”说感受;
③结合第三至四自然段的“闷雷滚动”“拉长、变粗、横贯”“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说感受:
④结合第五自然段的“漫天卷地”说感受。
设计意图:
采用解说的形式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重点段落,抓住关键词句来想象画面,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丽,真是“天下奇观”啊。
五、作业
1.基础作业: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拓展作业:搜集了解更多描写潮水的古诗词,感受雄浑的气势。
设计意图:
从课内语言积累向课外诗词拓展、延伸,加深对古诗词文化的认知。从诗词中感受自然景观的神奇、壮观,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板书设计】
观潮天下奇观 人山人海 描写生动的句子闷雷滚动拉长、变粗、横贯 水墙 想象画面千万匹白色战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