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课件+教案(语文版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课件+教案(语文版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7 10:55:38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几乎(jī) 光纤(xiān) 趋势(qū) 芯片(xīn)
挠头(náo) 聘用(pìn) 着眼点(zhuó) 弥补(mí)
胆怯(qiè)



注意下列加粗字的写法
与日俱增(俱:都、全,不要写成“具”)
聘用(右上部为“由”)
辩证(不要写成“辨”)
按部就班
竞争(注意和“竟”字形的区别)

词语积累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归根到底(也可作归根结蒂、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
与日俱增:都、全。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辩证:辨析考证;合乎辩证法的。文中取第二个意思。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着眼: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背景知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90年代,越来越多的世界组织和国家关注创新,关注“国家创新体系”。1994年,世界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国家创新系统项目”,对多个国家的创新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
1998年10月4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98~99年度报告》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文章主旨
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本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9段),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1~2段),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展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1段,引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话,说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会屡屡出现。
第2段,承接富兰克林的话。列举近两百年来出现的新事物,说明近两百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几乎无穷无尽。
第二层(第3~9段),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3段,自问自答,以设问句承接上一部分,提出这一部分的说明重点:近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是工业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4段,在举例中,通过列举数字,将“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率,和“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作比较,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第5段,通过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形象地说明了科技发展之快。
第3~5段,总体上说明了一个观点:近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出现这么多新发明的原因是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
第6段,提出世界是由科学、工业、经济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并对此进行解释。第一句,提出本段说明的重点,阐释科学、工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句,解释科技和工业的关系。第三句,举统计学的例子说明科学研究与经济的关系。第四句,对上述说明做小结,指出一个主要的观点“科技、工业、经济这三个相互连锁的因素,是近代世界发展的总的趋势。”第五句,承接上句,推测科技、工业、经济这三者对世界发展的影响。第六到第九句,举人类寿命可能延长的例子,说明科技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第7段,从过去50年的发展中得出一个更重要的结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第8段,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说明上述结论。
第6~8段,分说。具体说明工业发展如何促进了生产力。其一,科学、工业、经济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界的前进。其二,基本原理(科技)转化为工业(生产力)的速度在这50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
第9段,总说,由分说部分得出结论。用分号分别指出三个结论。由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到生产力、自然科学的发展,再到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得出三个层次的结论,照应分说部分的分析。最后一句,表达对这些结论的信心。
第二部分(第10~17段),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这一部分也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10~13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10段,用“在这种情况下”承接上文,由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和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谈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这一层的说明重点:多用“科”还是多用“技”,对个人、学校、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第11段,举1921年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美国的例子。
第12段,由上段的例子得出结论:由于着眼点不同、价值观不同,对“科”和“技”重视、关注程度也不同。爱迪生从事实际的发明,更注重生活中的实际;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理论研究,更注重“科”。
第13段,得出结论,对“科”和“技”孰轻孰重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实际上,也是告诉读者这个问题应因人制宜,因校制宜,因国情制宜。
第二层(第14~17段),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第14段,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问题:中、美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存在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第15段,分析问题。着重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中、美在教育哲学上存在的异同,提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只是它们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
美国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哲学相同点:都能鼓励创新
不同点:适应对象及效果
美国教育方式:对学习成绩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
中国教育方式:对学习成绩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较有益处。也可以成才,而且成才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
美国学生学习方式:
跳跃式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但知识不可避免的会有漏洞,但可以弥补
中国学生学习方式: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第16段,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说明中、美在教育哲学上存在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产了不同的效应。
第17段,得出结论:由于中美两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存在差异,所以对于不同对象的学生,应根据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区别对待。

1.为什么在这两百多年间能产生这么多的新事物呢?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自问自答。问,承上启下;答,表明要说明的观点。这种设问的形式既起到了自然过渡的作用,又使文章显得很亲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科学带动了工业,工业则带动了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这句话可分为两部分,冒号之前的部分提出了一个观点“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冒号之后的部分,具体解释这三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用图来表示就是: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段阐释的一个重点。
3.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容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会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会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会更蓬勃地发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会持续下去。我想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可以很自信地讲的话。
这句话从三个方面阐明了作者提出的结论。每一个方面用分号分开。第一方面讲“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补充说明即使是“一些今天不容易想到的东西”也会出现,可见新事物的出现是没有限度的。第二方面讲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将会大大的提高和发展,和第3~第5段说明的内容相呼应。第三方面讲“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会持续下去”,和第6段的内容相呼应。同时,在提出结论时,作者都用到了“将会”,说明这些结论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推断,但这种展望和推断不是没有根据的,作者又用了“自信”一词,表明自己对这些结论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前文作者充分地说明和论证。
这个故事要描述的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人,他们的着眼点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所以会发生刚才那个故事。
这句话是对上一段的例子总结。爱迪生,作为一个发明家,他更注重创造发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所以在“科”和“技”之间,他更注重后者。爱因斯坦,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更注重科学理论的思考研究。所以在“科”和“技”之间,他更注重前者。
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这句话,说明了中美两国在教育哲学上的异同点。从“都能够”上可以看出相同点在于“鼓励创新”,从“不过”可见,下面将要叙述的是相反方面的内容,即不同点“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写作特点:
1.思路清晰,过渡自然。
2.以问的形式提示观点,引起下文。
3.语言平和、亲切。
课后练习:
(一)1.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具体而言就是科学带动了工业,工业则带动了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整个世界不断发展。
2.文中的观点是:“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定。但根据我国在教育哲学上的特点,和我国迎接世界挑战的需要,我国尤其需要创新意识。而“科”和“技”应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差异在于这两种教育哲学在够鼓励创新方面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具体内容见“结构分析”第15段表格。
(三)不要局限于附文中所谈的“经费”和“传统”问题,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关键”来谈。
指出下面的语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为什么在这两百多年间能够产生这么多的新事物呢?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1.选段以_ 的修辞手法提出了说明的重点____
2.为了阐释清楚说明重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体分析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3.文中加粗的“只”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4.“不仅……还”提示最后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它起到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1.设问 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在于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分析见结构分析“第4段”。
3.“只”,强调了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之低,并和下文他们粮食产量之高形成更为鲜明的对比,突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4.递进,强调美国粮食产量之高,突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 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第一部分( )
回顾近两百年出现的新
事物并分析其原因。21世纪教育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第二部分( ) 第一层( )科和技的关系
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
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 第二层( )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
新个别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科技

经济 工业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21世纪教育网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
五、阅读附文,加深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给合你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