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9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课件+教案(语文版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19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课件+教案(语文版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7 10:55:38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海洋是未来的
粮仓
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本文的结构
本文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的写作特点。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人类当今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的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大家看了上面的图表和文字大家有什么感想?得出了什么结论?
跟我走进大海!
在生物资源方面,海洋中存活着20多万种生物。专家测算,海洋的初级生产力每年为6000亿吨,其中可供人类利用的鱼类、贝类、虾类、藻类等,每年为 6亿吨,而现在全世界的捕捞量仅为9000万吨左右。海产品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来源,目前海产品提供的蛋白质约占人类食用蛋白质的22%。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海洋每年可以产出的水产品足够300亿人食用,海洋向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等于全球所有耕地提供农产品的1000倍。
三分钟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海洋可以为人类提供哪些粮食?
3.这篇文章阐释了什么道理?
动动脑筋思考!
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本文的内容的?
指出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总说
分说
1 藻类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
2 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
3 海洋鱼虾还有捕捞潜力挖掘
总结
全文
强调
海洋
是人
类未
来的
粮仓
议论
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作铺垫。
总说
分说
1 藻类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
2 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到
的浮游生物
3 海洋鱼虾还有捕捞潜力挖掘
作诠释
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概括
具体
逻辑顺序
议论
议论性结论:
照应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课堂小结
本文的结构?
本文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总分总
逻辑
本文的写作特点?
在说明中穿插了议论。
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语言准确、严密
过度自然。
考考你
判断下列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据报道,现在每年向海洋倾倒约600—1000万吨石油,1万吨汞,25万吨铜,390万吨锌,30万吨铅和100万吨有机氯农药。
2.海底隧道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例如大贝耳特海峡、多佛尔海峡等处,修建海底隧道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3.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 “ 卧虹 ”“ 飞虹 ” 等。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5.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两千五百小时。
6.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现今人们保护环境的主题,大家能明白国家的“禁渔”的目的吗?
大家想一想,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了让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该怎么办?
1.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2.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3.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4.人与自然和谐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
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优美环境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细节做起《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总分的说明结构。
进一步学习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引入新课
讨论:什么是粮食?
初读课文
读了文章,你知道粮食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
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粮食的含义
广义的粮食:能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环节一。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提示,点拨:这就是文章的标题。由此可见,说明文可以什么为标题?讨论,明确:可以说明的内容或对象为标题)
提问:跟标题意思相同或意义相近的句子,文中还有哪一句?
讨论,明确:第二段最后一句中“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继续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说明文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讨论,明确:“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师小结:作者从现实问题入手,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写。
2. 环节二。探讨: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讨论,明确:(1)海藻(2)浮游生物(3)鱼虾
(4)深海远洋中还有许多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潜力巨大
3. 环节三。文章的说明结构是哪一种?
讨论,明确:先总说,后分说,最后总结。
精读课文。
环节一。探讨:文章3、4、6段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三段
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字
作用:突出、有力地说明海藻数量庞大,蛋白质含量丰富
(2)第四段
A.“人们比较熟悉的…………浒苔等”(练习二第1小题)
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
作用:确凿、条理充分在说明海藻种类繁多。
B.“它们在人工在精心养殖下…………同类营养物。”(练习二第2小题)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确凿、突出、有力的说明在人工精心养殖下,海藻的产量不断翻新,增长潜力巨大。
(3)第六段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21世纪教育网
作用:确凿、突出、有力的说明”我们还可以开辟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产量很高。
师小结。21世纪教育网
2. 环节二。
说明文是客观、科学地对事物进行说明、介绍,所以说明文语言要准确。细读课文,看一看哪些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讨论,明确:(结合练习三):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最” :从程度上强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是严重的环境问题。21世纪教育网
“之一” :准确说明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不止一种。
(提示解题方法:这个词去掉与否意义上有什么异同,两相比较体会作用)
(2)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事物。21世纪教育网
“更” :突出熟悉的程度。
(3)尽管还有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近” :表明近海鱼虾的捕捞快到极限,但不是极限,说明准确,客观。
课堂小结
说明的主要内容
说明的结构
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语言的准确21世纪教育网
布置作业
把成语补充完整再写出其意思 : 言 听:
完成练习二和练习三
写一篇说明事理的短文
附板书
海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蛋白
质含量丰富
强调大海是
浮游生物也丰富 人类未来的 21世纪教育网
大海完全有可能成 粮仓 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远洋深海的鱼虾年产量很高 (总结全文)
21世纪教育网
(总) 深海远洋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海 21世纪教育网
洋生物,潜力巨大
(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说明方法: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