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6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教案(语文版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26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课件+教案(语文版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7 10:55:38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故事一: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学 习 目 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⒉积累一些实词和虚词,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⒋背诵课文
音准 句通 明节奏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补——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
调——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1、词语的特殊用法(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特殊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
2、一词多义:


国防
国家
违背 同“弼”,辅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恒亡。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
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4.虚词。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由于而死于安乐也
在 征于色发于声
凭借 以天下之所顺
与“所”连用,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一步一步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3 、应用哪些论证方法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
然后
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从正面论证个人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从反面论证国家无忧患易灭亡
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首先
接着
最后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还能举出其他人的例子吗
请将你的思考写成文,题目自拟。
仲尼厄而作《春秋》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欧阳修两岁丧父,笃而成 才。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注意方法
1.结合文章的论证。
2.利用排比修辞。《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
课型:新授导读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基本技能目标:
用准确的语调有节奏朗读课文;21世纪教育网
正确辨析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句的含义;
(2) 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理解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理解孟子在本文中的思想观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 素质教育目标:
感知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学习本文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的写法;
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1 课前布置课外阅读练习:请学生借阅有关孟子、傅说、百里溪及管仲的书,了解他们的故事。
2 教师出示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
(1) 读准下列字音: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曾益
(2) 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21世纪教育网
3 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试疏通文意,教师再组织前后四人一组,互相讨论,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4找每组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特别注意通假字及用法特殊的字:苦 劳 饿空乏乱 动 忍 生 死
5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由浅入深理解文章内容。(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1) 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请课前预习的同学讲一讲有关的故事,锻炼说话能力)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列举了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作者依据这些事实,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之有所作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师引导:这种从大量事实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就是归纳法。
(2) 本文除了例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21世纪教育网
明确:作者除了例证,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并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先列举了三个哲理性很强的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练,方能发奋进取的道理。接着,作者从个人的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
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6 教师对文章思路进行总结,便于学生疏通脉络。
内容拓展延伸:
(1) 结合你所知道的事例和自身体会,谈谈你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理解。
(2) 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留做课下讨论。
作业布置:
1 课后练习一、二、三、四;21世纪教育网
2 练习背诵
3 试总结本节课的古汉语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列举事实: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
个人----处忧患,能进取21世纪教育网
正反论证21世纪教育网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
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