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páng bó tiě suǒ
ní wán hán lěnɡ mín shān
2.比一比,再组词。
岭 暖 闲
铃 缓 闭
3.解释下列词语。
(1)等闲:
(2)逶迤:
(3)磅礴:
(4)开颜:
4.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万水千山只等闲( )
A.平常 B.空闲 C.无端,平白地
(2)乌蒙磅礴走泥丸( )
A.通过 B.跑 C.滚动
5.根据要求完成字词练习。
(1)根据字义,选字填空。
度:①事物所达到的程度;②度量,能容纳承受的量;③过,由此到彼;④所打算或考虑的。
渡:①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②载运过河;③渡口。
远 重洋 日如年 置之 外 过 时期
(2)根据词语的用法,选词填空。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困难、危机等。
①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 这个难关。
②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 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6.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课文理解
7.填空。
《长征》是 于 年 月写的一首 律诗。这首诗共 行,每行 个字。押 韵。第 行,总写红军 ,三、四行具体写红军过 和 的情景,五、六行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巧渡 和飞夺 的场面,七、八行写红军翻过 后 的心情。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 ,热情地歌颂了 。
8.我会填写。
(1)诗中,作者选取了 作为“千山”的代表,选取了 作为“万水”的代表。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借“细浪”“泥丸”来指蜿蜒连绵的五岭山脉和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 和 一样渺小。由此我体会到了红军 。
9.根据提示完成词语练习。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句中的“远征”是指 ,“只等闲”是指 。全句诗意是 。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的“千里雪”是指 ,“三军”是指 ,“尽开颜”的意思是 。
10.根据《七律·长征》默写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2)这首诗的颈联是 , 。
(3)强化主题、升华主旨的句子是 , 。
11.细细品味,学会表达。
(1)“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 的心情。
(2)“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形象地再现了 。
三、语言表达
12.“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说说《七律·长征 》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四、阅读理解
14.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 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 。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15.课外拓展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着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①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②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③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④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给短文加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这篇短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4)为第一、二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
①第一自然段( )
A.两个团的敌人守住天险泸定桥 B.夺取泸定桥的准备
②第二自然段( )
A.二连突击,三连铺桥 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
(5)文中“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 ( )
A.“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B.“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逶迤;磅礴;铁索;泥丸;寒冷;岷山
【知识点】拼音;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逶、迤、磅、礴、索、岷”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逶迤、磅礴、铁索、泥丸、寒冷、岷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山岭;暖和;空闲;铃铛;缓慢;关闭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山岭、暖和、空闲、铃铛、缓慢、关闭
【点评】给出的都是形近字,要看清字形,弄清字义,然后再组词。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学习,多掌握一些汉字,多积累一些词语。
3.【答案】(1)寻常,平常。
(2)弯曲绵延的样子。
(3)气势雄伟的样子。
(4)欢悦。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理解词语有多种方法。①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②联系生活实际③阅读时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④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⑤拆拼词语,先把词语拆开,解释每部分我近义词的意思,再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
故答案为:(1)寻常,平常。(2)弯曲绵延的样子。(3)气势雄伟的样子。 (4)欢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4.【答案】(1)A
(2)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1)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困难险阻,将无数的高山 大河都如平常一般看待。等闲:平常。(2)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走:滚动。
故答案为:(1)A(2)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5.【答案】(1)渡;度;度;渡
(2)渡过;度过
【知识点】字义;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故答案为:(1)渡、度、度、渡(2)渡过、度过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6.【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节奏是非常重要的,诗的节奏是由停顿和韵脚构成的。有规则的停顿是诗的节奏的主要因素。在一句诗或一行诗中,自然分成若干音组(或音步),一个音组即一拍,各个音组之间略有停顿或拖腔,所费时间大体相等,朗读起来形成节奏感。一个音组一般就是一个意义单位,不过有时会有出入。一个音组可以包括多少不等的几个音节。音节少的,显得舒缓;音节多的,显得紧促。解答时,要想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A、C、D正确。B:错误。改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增强语感。
7.【答案】毛泽东;1935;10;七言;八;七;an;一、二;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欢快;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毛泽东 2、19353、10 4、七言 5、八 6、七 7、an 8、一、二 9、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 10、五岭 11、乌蒙山12、金沙江 13、泸定桥 14、岷山 15、欢快 16、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17、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8.【答案】(1)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
(2)夸张;细小波浪;滚动的泥团;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此题意在明白夸张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故答案为:(1)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
(2)夸张;细小波浪;滚动的泥团;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9.【答案】(1)二万五千里长征;平平常常;红军不害怕长征的艰难险阻,跋涉万水千山只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2)终年积雪;中国工农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指全都喜笑颜开。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1、二万五千里长征 2、平平常常 3、红军不害怕长征的艰难险阻,跋涉万水千山只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2)1、终年积雪 2、中国工农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 3、指全都喜笑颜开。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10.【答案】(1)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对诗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1.【答案】(1)巧渡金沙江后喜悦
(2)夺桥的惊险悲壮的场面
【知识点】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1)巧渡金沙江后喜悦。 (2)夺桥的惊险悲壮的场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
12.【答案】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3.【答案】好。“云”更加形象,写出了山崖高耸入云的特点。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故答案为:好。“云”更加形象,写出了山崖高耸入云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14.【答案】(1)寻常,平常。;弯曲绵延的样子。;气势雄伟的样子。;高耸入云的山崖
(2)红军不怕远征难
(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
(5)C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或结合课后注释。(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这首诗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D正确 C错误,“暖”“寒”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形容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情感穴位,“暖”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故答案为:(1)1、寻常,平常。2、弯曲绵延的样子。3、气势雄伟的样子。4、高耸入云的山崖(2)红军不怕远征难(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1、抒情七律 2、近体诗、旧体诗(5) C
【点评】(1)此题考查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5)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5.【答案】(1)攻天险
(2)拿;背;带;冒;攀
(3)枪林弹雨;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抱头鼠窜
(4)A;B
(5)B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2)本题考查动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3)此题考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筛选词语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4)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对段意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结合选项判断。(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攻天险(2)拿;背;带;冒;攀 (3)枪林弹雨、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抱头鼠窜(4)A;B (5)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要正确使用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3)此题考查依据句意筛选词语的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 / 1部编版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5《七律·长征》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 páng bó tiě suǒ
ní wán hán lěnɡ mín shān
【答案】逶迤;磅礴;铁索;泥丸;寒冷;岷山
【知识点】拼音;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逶、迤、磅、礴、索、岷”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逶迤、磅礴、铁索、泥丸、寒冷、岷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比一比,再组词。
岭 暖 闲
铃 缓 闭
【答案】山岭;暖和;空闲;铃铛;缓慢;关闭
【知识点】字形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山岭、暖和、空闲、铃铛、缓慢、关闭
【点评】给出的都是形近字,要看清字形,弄清字义,然后再组词。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学习,多掌握一些汉字,多积累一些词语。
3.解释下列词语。
(1)等闲:
(2)逶迤:
(3)磅礴:
(4)开颜:
【答案】(1)寻常,平常。
(2)弯曲绵延的样子。
(3)气势雄伟的样子。
(4)欢悦。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理解词语有多种方法。①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②联系生活实际③阅读时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④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⑤拆拼词语,先把词语拆开,解释每部分我近义词的意思,再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
故答案为:(1)寻常,平常。(2)弯曲绵延的样子。(3)气势雄伟的样子。 (4)欢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4.给下面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万水千山只等闲( )
A.平常 B.空闲 C.无端,平白地
(2)乌蒙磅礴走泥丸( )
A.通过 B.跑 C.滚动
【答案】(1)A
(2)C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1)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困难险阻,将无数的高山 大河都如平常一般看待。等闲:平常。(2)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走:滚动。
故答案为:(1)A(2)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5.根据要求完成字词练习。
(1)根据字义,选字填空。
度:①事物所达到的程度;②度量,能容纳承受的量;③过,由此到彼;④所打算或考虑的。
渡:①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②载运过河;③渡口。
远 重洋 日如年 置之 外 过 时期
(2)根据词语的用法,选词填空。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困难、危机等。
①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 这个难关。
②新冠疫情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 了一个特殊的春节。
【答案】(1)渡;度;度;渡
(2)渡过;度过
【知识点】字义;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2)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故答案为:(1)渡、度、度、渡(2)渡过、度过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2)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6.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
【解析】【分析】节奏是非常重要的,诗的节奏是由停顿和韵脚构成的。有规则的停顿是诗的节奏的主要因素。在一句诗或一行诗中,自然分成若干音组(或音步),一个音组即一拍,各个音组之间略有停顿或拖腔,所费时间大体相等,朗读起来形成节奏感。一个音组一般就是一个意义单位,不过有时会有出入。一个音组可以包括多少不等的几个音节。音节少的,显得舒缓;音节多的,显得紧促。解答时,要想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A、C、D正确。B:错误。改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增强语感。
二、课文理解
7.填空。
《长征》是 于 年 月写的一首 律诗。这首诗共 行,每行 个字。押 韵。第 行,总写红军 ,三、四行具体写红军过 和 的情景,五、六行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巧渡 和飞夺 的场面,七、八行写红军翻过 后 的心情。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 ,热情地歌颂了 。
【答案】毛泽东;1935;10;七言;八;七;an;一、二;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五岭;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欢快;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毛泽东 2、19353、10 4、七言 5、八 6、七 7、an 8、一、二 9、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及对千难万险的态度 10、五岭 11、乌蒙山12、金沙江 13、泸定桥 14、岷山 15、欢快 16、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 17、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8.我会填写。
(1)诗中,作者选取了 作为“千山”的代表,选取了 作为“万水”的代表。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借“细浪”“泥丸”来指蜿蜒连绵的五岭山脉和高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 和 一样渺小。由此我体会到了红军 。
【答案】(1)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
(2)夸张;细小波浪;滚动的泥团;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此题意在明白夸张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故答案为:(1)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
(2)夸张;细小波浪;滚动的泥团;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考查学生对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9.根据提示完成词语练习。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句中的“远征”是指 ,“只等闲”是指 。全句诗意是 。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句中的“千里雪”是指 ,“三军”是指 ,“尽开颜”的意思是 。
【答案】(1)二万五千里长征;平平常常;红军不害怕长征的艰难险阻,跋涉万水千山只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2)终年积雪;中国工农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指全都喜笑颜开。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1、二万五千里长征 2、平平常常 3、红军不害怕长征的艰难险阻,跋涉万水千山只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2)1、终年积雪 2、中国工农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 3、指全都喜笑颜开。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10.根据《七律·长征》默写填空。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2)这首诗的颈联是 , 。
(3)强化主题、升华主旨的句子是 , 。
【答案】(1)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知识点】诗文朗读、默写、翻译
【解析】【分析】考查对诗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1.细细品味,学会表达。
(1)“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 的心情。
(2)“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形象地再现了 。
【答案】(1)巧渡金沙江后喜悦
(2)夺桥的惊险悲壮的场面
【知识点】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故答案为:(1)巧渡金沙江后喜悦。 (2)夺桥的惊险悲壮的场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中动词的赏析,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规范的答法是:××字运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
三、语言表达
12.“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说说《七律·长征 》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诗的三、四句写山,以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乌蒙为代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经过的无数的崇山峻岭。它们一个绵延不断,一个巍峨高大,但它们在红军眼里不过是小小的“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视觉比例(这也是夸张),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答案】好。“云”更加形象,写出了山崖高耸入云的特点。
【知识点】词义
【解析】【分析】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故答案为:好。“云”更加形象,写出了山崖高耸入云的特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
四、阅读理解
14.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 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 。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答案】(1)寻常,平常。;弯曲绵延的样子。;气势雄伟的样子。;高耸入云的山崖
(2)红军不怕远征难
(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抒情七律;近体诗、旧体诗
(5)C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或结合课后注释。(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这首诗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考查文化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A、B、D正确 C错误,“暖”“寒”是一对反义词,这两个形容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情感穴位,“暖”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故答案为:(1)1、寻常,平常。2、弯曲绵延的样子。3、气势雄伟的样子。4、高耸入云的山崖(2)红军不怕远征难(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1、抒情七律 2、近体诗、旧体诗(5) C
【点评】(1)此题考查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5)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15.课外拓展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做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泸定城。城背靠着山,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 )着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①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②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③奋勇向前,不考虑自身的安危,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火,冲进城里,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④狼狈地逃跑了。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1)给短文加一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这篇短文的第二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
① ② ③ ④
(4)为第一、二自然段选合适的段意,把序号写在括号内。
①第一自然段( )
A.两个团的敌人守住天险泸定桥 B.夺取泸定桥的准备
②第二自然段( )
A.二连突击,三连铺桥 B.我军发起总攻,冲向对面
(5)文中“党的号召”具体指下面哪句话 ( )
A.“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B.“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
【答案】(1)攻天险
(2)拿;背;带;冒;攀
(3)枪林弹雨;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抱头鼠窜
(4)A;B
(5)B
【知识点】记叙文阅读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2)本题考查动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3)此题考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筛选词语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4)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对段意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结合选项判断。(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攻天险(2)拿;背;带;冒;攀 (3)枪林弹雨、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抱头鼠窜(4)A;B (5)B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2)要正确使用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3)此题考查依据句意筛选词语的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