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粤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章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单选题
1.(2021·赤峰)下列关于灭火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炒菜的油锅着火,立即益上锅盖并关闭火源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失火,立即用湿布盖灭
D.扑灭森林火灾,铲除火路走势前方树木设置隔离带
2.(2021·宿迁)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塑料老化 B.食物腐败 C.镁条燃烧 D.动植物呼吸
(2021·盐城)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以下小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理念及其实践经验”。
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烧铁器浮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3.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
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4.下列理解不当的是( )
A.数枝梅的暗香指的是梅花的物理性质
B.梅花开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作者判断是不是雪的依据是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D.暗香来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5.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烧铁器”中的“烧”属于反应条件
B.“即成铜色也”中的“铜色”指黄色
C.“成铜色“后“胆矾水“质量增加
D.“铁器”适宜盛放“胆矾水”
6.(2021·营口)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隔绝氧气原理的是( )
A.吹灭蜡烛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关闭炉具阀门 D.用高压水枪灭火
7.(2021·广州)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8.(2021·沈阳)有关燃烧与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会燃烧
B.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C.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温度达可燃物着火点就能燃烧
9.(2021·北部湾)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10.(2021·枣庄)2021年3月29日是第26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下列标识与安全无关的是( )
A. B.
C. D.
11.(2021·长沙)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某校举行了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12.(2021·成都)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二、填空题
13.(2020九上·临颍期中)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和做焊接金属保护气的物质是 。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合理的做法是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
14.(2020九上·讷河期中)燃料燃烧释放能量,对于生产、生活都非常重要。要使燃烧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 、 、 。燃烧失去控制引发火灾,也会给我带来损失,我们要学会灭火,假如家里的油锅失火,请说出一种灭火的方法, 。
15.(2020·黑龙江)水是实验室中常用的物质,请说出下列实验中水的作用。
(1) 。
(2) 。
(3) (写一条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1·鄂州)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Ⅰ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 。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四、综合题
17.(2021·广东)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想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和 ,这是燃烧的 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 ,上层内盏油温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此时电器正在通电可能引发危触电危险,故不合理,符合题意;
B. 炒菜的油锅着火,立即益上锅盖并关闭火源,可以隔离空气,降低温度,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C.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失火,立即用湿布覆盖,可以隔离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D. 扑灭森林火灾,铲除火路走势前方树木设置隔离带,可以使大火没有了可燃物,而不能四处蔓延而得到控制,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原理,进行分析。
2.【答案】C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塑料老化是塑料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故不符合题意;
B. 食物腐败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故不符合题意;
C. 镁条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故符合题意;
D. 动植物呼吸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如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等。
【答案】3.B
4.C
5.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分析】(1)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随意改变。
(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3)烧,说明温度高。
3.A、根据“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可知“薪草”“膏油”是可燃物,说法符合题意;
B、“同时发火”提高了可燃物的温度,并不是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说法不符合题意;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说法符合题意;
D、“膏油”密度比水小,可浮在水面燃烧,“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A、数枝梅的暗香指的是梅花的气味,属于物理性质,说法符合题意;
B、梅花开的过程中梅花内部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说法符合题意;
C、作者判断是而不是雪的依据是梅花有香气,而雪没有,此处根据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说法不符合题意;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人在远处闻到香味,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A、“烧铁器”中的“烧”属于反应条件,说法符合题意;
B、“即成铜色也”中的“铜色”指紫红色,因为铜是紫红色金属,说法不符合题意;
C、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根据 ,“成铜色“后“胆矾水“质量减小,说法不符合题意;
D、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器”不适宜盛放“胆矾水”,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用嘴吹灭燃烧的蜡烛,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故B符合题意;
C、关闭炉具阀门,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C不符合题意;
D、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吹气可降低周围温度进行分析;
B、根据灯帽盖灭可以隔绝氧气进行分析;
C、根据关闭阀门实质是移除可燃物进行分析;
D、根据水可以降低温度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对比①③,白磷均不能燃烧,不能得出物质燃烧需要跟氧气接触,说法不符合题意;
B、对比①④,①中白磷不能燃烧,④中白磷能燃烧,但是变量有两个,分别是温度和是否与氧气接触,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说法不符合题意;
C、对比③④,③中白磷不能燃烧,④中白磷能燃烧,得出物质燃烧需要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符合题意;
D、细铁丝的着火点太高,热水的温度无法满足,得不出相同的实验结论,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燃烧的条件:要有可燃物、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8.【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可燃物接触氧气,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会发生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B.因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所以隔绝氧气能够灭火,故符合题意;
C.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D.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温度达可燃物着火点不一定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9.【答案】A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加空气的流动,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火燃烧的更旺,符合题意;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不符合题意;
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不符合题意;
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迅速跑离着火区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室内起火不能开门窗以防止空气流通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特点分析;
C、根据火警电话119分析;
D、根据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分析。
10.【答案】D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解答】A. A为腐蚀品标志,标识与安全有关;
B. B为禁止烟火标志,标识与安全有关;
C. C为爆炸品标志,标识与安全有关;
D. D为国家节水标志,标识与安全无关。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进行分析。
11.【答案】C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提供更多的氧气,促进燃烧,不符合题意;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用水灭火,容易导致触电事故,不符合题意;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隔绝氧气灭火,符合题意;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应从逃生通道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打开门窗可以增大氧气的量分析
B、根据水能导电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D、根据高楼起火,电梯已坏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剧烈燃烧不一定会发生爆炸,如在室外燃烧,故A不符合题意
B.物质的着火点不能升高,说法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
C. 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与面粉的接触面积 ,故C不符合题意
D. 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因为可能发生爆炸,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爆炸的概念分析
13.【答案】氦气;湿抹布盖灭;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氦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且密度小,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和做焊接金属保护气。
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合理的做法是用湿抹布盖灭,能隔绝氧气。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分析】根据氦气的性质,进行分析用途。
14.【答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用锅盖盖灭等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油锅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不具备燃烧的条件,而灭火。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15.【答案】(1)吸收有毒的生成物二氧化硫
(2)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3)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硫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有毒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而水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治污染空气。故答案为:吸收有毒的生成物二氧化硫;
(2)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在燃烧的过程中,生成的高温熔融物会溅落至瓶底,若没有水,则高温熔融物直接溅落到瓶底,会使玻璃仪器炸裂。故答案为: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3)水的温度约为80℃,则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会燃烧,而红磷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则不会燃烧。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由于没有接触氧气,也不会燃烧。所以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1)水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可以防治污染空气。
(2)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生成的高温熔融物会溅落至瓶底,集气瓶受热不均匀,会使玻璃仪器炸裂。
(3)根据水的温度约为80℃,铜具有导热性,物质的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16.【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实验Ⅰ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控制的变量为氧气,两者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反应为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
(2)实验Ⅱ中,通入氧气前,水中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水中磷也能燃烧,该实验目的是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符合燃烧的条件。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分析】(1)对比在有、无氧气参与时白磷是否燃烧,得出答案;书写方程式注意标注反应条件及配平;(2)为着重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3)要有可燃物、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17.【答案】(1)炷;油;三
(2)放热;升高;蒸发
(3)b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炷和油,这是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故填:炷;油;三。
(2)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以达到省油目的,故填:放热;升高;蒸发。
(3)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是因为水受热,水分子间隔变大,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加快,跑到了外界,故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
故答案为:bc。
【分析】(1)根据物质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2)油燃烧放热,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
(3)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加快。
1 / 1初中化学粤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章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单选题
1.(2021·赤峰)下列关于灭火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炒菜的油锅着火,立即益上锅盖并关闭火源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失火,立即用湿布盖灭
D.扑灭森林火灾,铲除火路走势前方树木设置隔离带
【答案】A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 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此时电器正在通电可能引发危触电危险,故不合理,符合题意;
B. 炒菜的油锅着火,立即益上锅盖并关闭火源,可以隔离空气,降低温度,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C.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失火,立即用湿布覆盖,可以隔离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D. 扑灭森林火灾,铲除火路走势前方树木设置隔离带,可以使大火没有了可燃物,而不能四处蔓延而得到控制,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原理,进行分析。
2.(2021·宿迁)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塑料老化 B.食物腐败 C.镁条燃烧 D.动植物呼吸
【答案】C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塑料老化是塑料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故不符合题意;
B. 食物腐败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故不符合题意;
C. 镁条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故符合题意;
D. 动植物呼吸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如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等。
(2021·盐城)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以下小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理念及其实践经验”。
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烧铁器浮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3.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
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4.下列理解不当的是( )
A.数枝梅的暗香指的是梅花的物理性质
B.梅花开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作者判断是不是雪的依据是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D.暗香来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5.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烧铁器”中的“烧”属于反应条件
B.“即成铜色也”中的“铜色”指黄色
C.“成铜色“后“胆矾水“质量增加
D.“铁器”适宜盛放“胆矾水”
【答案】3.B
4.C
5.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分析】(1)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随意改变。
(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3)烧,说明温度高。
3.A、根据“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可知“薪草”“膏油”是可燃物,说法符合题意;
B、“同时发火”提高了可燃物的温度,并不是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说法不符合题意;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可燃物燃烧更充分,说法符合题意;
D、“膏油”密度比水小,可浮在水面燃烧,“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A、数枝梅的暗香指的是梅花的气味,属于物理性质,说法符合题意;
B、梅花开的过程中梅花内部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说法符合题意;
C、作者判断是而不是雪的依据是梅花有香气,而雪没有,此处根据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说法不符合题意;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人在远处闻到香味,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A、“烧铁器”中的“烧”属于反应条件,说法符合题意;
B、“即成铜色也”中的“铜色”指紫红色,因为铜是紫红色金属,说法不符合题意;
C、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根据 ,“成铜色“后“胆矾水“质量减小,说法不符合题意;
D、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器”不适宜盛放“胆矾水”,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2021·营口)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隔绝氧气原理的是( )
A.吹灭蜡烛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C.关闭炉具阀门 D.用高压水枪灭火
【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用嘴吹灭燃烧的蜡烛,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故B符合题意;
C、关闭炉具阀门,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C不符合题意;
D、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吹气可降低周围温度进行分析;
B、根据灯帽盖灭可以隔绝氧气进行分析;
C、根据关闭阀门实质是移除可燃物进行分析;
D、根据水可以降低温度进行分析。
7.(2021·广州)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对比①③,白磷均不能燃烧,不能得出物质燃烧需要跟氧气接触,说法不符合题意;
B、对比①④,①中白磷不能燃烧,④中白磷能燃烧,但是变量有两个,分别是温度和是否与氧气接触,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说法不符合题意;
C、对比③④,③中白磷不能燃烧,④中白磷能燃烧,得出物质燃烧需要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符合题意;
D、细铁丝的着火点太高,热水的温度无法满足,得不出相同的实验结论,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燃烧的条件:要有可燃物、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8.(2021·沈阳)有关燃烧与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会燃烧
B.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C.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温度达可燃物着火点就能燃烧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可燃物接触氧气,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会发生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B.因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所以隔绝氧气能够灭火,故符合题意;
C.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D.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温度达可燃物着火点不一定燃烧,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一个则可灭火,所以灭火原理为撤离可燃物或隔绝氧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9.(2021·北部湾)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答案】A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加空气的流动,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火燃烧的更旺,符合题意;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因留下痕迹而损坏图书,不符合题意;
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不符合题意;
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迅速跑离着火区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室内起火不能开门窗以防止空气流通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特点分析;
C、根据火警电话119分析;
D、根据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过滤有毒烟尘分析。
10.(2021·枣庄)2021年3月29日是第26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下列标识与安全无关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解答】A. A为腐蚀品标志,标识与安全有关;
B. B为禁止烟火标志,标识与安全有关;
C. C为爆炸品标志,标识与安全有关;
D. D为国家节水标志,标识与安全无关。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进行分析。
11.(2021·长沙)为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某校举行了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答案】C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A、室内起火,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提供更多的氧气,促进燃烧,不符合题意;
B、电器在使用时着火,用水灭火,容易导致触电事故,不符合题意;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隔绝氧气灭火,符合题意;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应从逃生通道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打开门窗可以增大氧气的量分析
B、根据水能导电分析
C、根据灭火的方法分析
D、根据高楼起火,电梯已坏分析
12.(2021·成都)有关粉尘爆炸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剧烈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燃着的蜡烛可升高面粉着火点
C.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的含量 D.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答案】D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剧烈燃烧不一定会发生爆炸,如在室外燃烧,故A不符合题意
B.物质的着火点不能升高,说法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
C. 鼓空气是为了增大氧气与面粉的接触面积 ,故C不符合题意
D. 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因为可能发生爆炸,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爆炸的概念分析
二、填空题
13.(2020九上·临颍期中)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和做焊接金属保护气的物质是 。实验室中,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合理的做法是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
【答案】氦气;湿抹布盖灭;
【知识点】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氦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且密度小,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和做焊接金属保护气。
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合理的做法是用湿抹布盖灭,能隔绝氧气。
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分析】根据氦气的性质,进行分析用途。
14.(2020九上·讷河期中)燃料燃烧释放能量,对于生产、生活都非常重要。要使燃烧发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 、 、 。燃烧失去控制引发火灾,也会给我带来损失,我们要学会灭火,假如家里的油锅失火,请说出一种灭火的方法, 。
【答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用锅盖盖灭等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油锅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不具备燃烧的条件,而灭火。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
15.(2020·黑龙江)水是实验室中常用的物质,请说出下列实验中水的作用。
(1) 。
(2) 。
(3) (写一条即可)。
【答案】(1)吸收有毒的生成物二氧化硫
(2)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3)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知识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硫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有毒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而水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防治污染空气。故答案为:吸收有毒的生成物二氧化硫;
(2)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在燃烧的过程中,生成的高温熔融物会溅落至瓶底,若没有水,则高温熔融物直接溅落到瓶底,会使玻璃仪器炸裂。故答案为: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3)水的温度约为80℃,则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会燃烧,而红磷由于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则不会燃烧。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由于没有接触氧气,也不会燃烧。所以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答案为: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1)水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可以防治污染空气。
(2)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生成的高温熔融物会溅落至瓶底,集气瓶受热不均匀,会使玻璃仪器炸裂。
(3)根据水的温度约为80℃,铜具有导热性,物质的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1·鄂州)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Ⅰ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 。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
【答案】(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4)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实验Ⅰ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控制的变量为氧气,两者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反应为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
(2)实验Ⅱ中,通入氧气前,水中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水中磷也能燃烧,该实验目的是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符合燃烧的条件。
(4)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分析】(1)对比在有、无氧气参与时白磷是否燃烧,得出答案;书写方程式注意标注反应条件及配平;(2)为着重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3)要有可燃物、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四、综合题
17.(2021·广东)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想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 和 ,这是燃烧的 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 ,上层内盏油温 ,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多选,填字母序号)。
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
【答案】(1)炷;油;三
(2)放热;升高;蒸发
(3)bc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1)燃烧三要素: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炷和油,这是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故填:炷;油;三。
(2)油燃烧放热,上层内盏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以达到省油目的,故填:放热;升高;蒸发。
(3)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是因为水受热,水分子间隔变大,水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加快,跑到了外界,故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
故答案为:bc。
【分析】(1)根据物质燃烧条件,进行分析。
(2)油燃烧放热,水吸热,可以减少油的蒸发。
(3)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度会加快。
1 / 1